冲昏头脑
读音
chōng hūn tóu nǎo
含义
“冲昏头脑”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冲”“昏”“头”“脑”四个字组成。
- 冲:本义为水流冲击,引申为强烈的刺激或影响。
- 昏:指头脑不清醒、迷糊。
- 头:指人的头部,象征思维、理智。
- 脑:指大脑,代表思考能力。
整体含义:形容因过度兴奋、骄傲或愤怒等情绪而失去理智,无法冷静思考。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因功未受封赏,愤而隐居。晋文公后悔,派人寻找,介之推却不愿出山。最终,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结果介之推被烧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因一时冲动(愤怒或骄傲)而做出错误决策的后果。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胜后,骄傲自满,不听谋士范增的建议,最终导致垓下之败。他的骄傲“冲昏了头脑”,未能冷静分析局势,最终自刎乌江。 - 民间俗语:
古代民间常用“酒醉心迷”“得意忘形”等形容类似状态,后来演变为“冲昏头脑”这一成语。
近义词
- 得意忘形:因得意而失去常态。
- 利令智昏:因贪图利益而失去理智。
- 忘乎所以:因过度兴奋而忘记应有的谨慎。
- 飘飘然:形容骄傲自满、轻浮不踏实的样子。
反义词
- 冷静沉着:遇事不慌乱,保持理智。
- 泰然自若:面对变故仍镇定自若。
- 清醒理智:思维清晰,不受情绪影响。
- 稳如泰山:形容心态稳定,不易被外界干扰。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他考试得了满分,高兴得冲昏了头脑,连作业都忘记写了。
- 小明赢了比赛后,骄傲得冲昏了头脑,不再认真练习。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小华因为被老师表扬,一时冲昏了头脑,上课开始不认真听讲。
- 他因为玩游戏连胜,冲昏了头脑,熬夜玩到凌晨。
-
初中(7-9年级):
- 他因为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不再虚心学习,成绩很快下滑。
- 球队赢了第一场比赛后,队员们冲昏了头脑,训练变得松懈。
-
高中(10-12年级):
- 创业初期的小成就让他冲昏了头脑,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
- 她因网络走红而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业,最终后悔莫及。
-
成人/社会场景:
- 某些官员因权力冲昏了头脑,最终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
- 投资者因股市短期暴涨冲昏了头脑,盲目加仓导致巨额亏损。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兴奋过度”:
- ❌ 他收到礼物后冲昏了头脑,开心地跳了起来。(正确:可以用“兴奋过度”,但“冲昏头脑”更强调失去理智。)
-
误用为“醉酒”:
- ❌ 他喝多了酒,冲昏了头脑,走路摇摇晃晃。(正确:醉酒导致的行为可以用“醉醺醺”,而非“冲昏头脑”。)
-
误用为“疲劳迷糊”:
- ❌ 他熬夜工作,冲昏了头脑,差点把文件弄丢。(正确:疲劳导致的迷糊可以用“昏昏沉沉”。)
-
误用为“单纯高兴”:
- ❌ 她看到喜欢的明星,冲昏了头脑,激动地尖叫。(正确:可以用“兴奋不已”,但“冲昏头脑”带有贬义。)
-
误用为“愤怒失控”:
- ❌ 他因为吵架冲昏了头脑,摔了手机。(正确:愤怒导致的失控可以用“怒火中烧”或“暴跳如雷”。)
总结:“冲昏头脑”强调因骄傲、兴奋等情绪导致理智丧失,不能用于单纯的情绪激动或生理性迷糊。
你可能感兴趣
胡里胡涂
胡里胡涂是指形容人头脑不清醒、迷迷糊糊、糊涂不清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因疲劳、醉酒、生病等原因导致的思维混乱、反应迟钝。其典故源于古代民间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广泛使用。胡里胡涂的近义词有糊里糊涂、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等。反义词包括头脑清醒、明明白白、清醒理智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例如用于描述故意装糊涂或在不适当场合使用。
吕端大事不糊涂是什么意思
吕端大事不糊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ǚ duān dà shì bù hú tú。该成语描述了吕端在面对重大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品质,形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或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犯糊涂。该成语源于北宋时期的历史故事。它常被用于称赞那些在关键时刻能迅速做出正确决策的人。然而,应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形容犹豫不决或缺乏决断力的人。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及多个例句。
官德 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我读了《官德》这本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由著名作家所著,主要讲述了官场中人在权力、金钱、情感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践行官德的故事。书中深入探讨了官德这一重要的主题,让我对官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官德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在官场中,只有坚守官德,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实现长远的发展。书中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我被书中对官场人性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勾心斗角,同时强调了坚守道德底线的重要性。这些故事让我对官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书中的主人公李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官场中历经
鸱得腐鼠 读后感
鸱得腐鼠 读后感(第1篇)鸱得腐鼠 读后感《鸱得腐鼠》是一本关于人性、欲望与权力斗争的深刻作品。初读时,我被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所吸引。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人物在权力和欲望面前的挣扎与选择,引人入胜。此书以一个古代王朝为背景,讲述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各种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欲望和野心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膨胀,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网络。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对人性欲望的深刻剖析。作者通过描述各种人物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选择和挣扎,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权谋。其中,一些精彩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如某个角色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
王石 读后感
王石读后感系列读完王石的作品,我深受启发和感动。王石的文字平实而富有力量,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王石的作品主要围绕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商业智慧展开。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面对挑战、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对于挑战与困难的独特看法,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态度。王石的作品还让我对商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他的智慧不仅仅是关于商业,更是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王石的作品触动了我的情感。他的文字真挚而动人,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从书中,我
理不忘乱
理不忘乱是一个成语,意指在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时,即使面对混乱的局面,也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忘记治理的宗旨和目标。该成语强调了保持清醒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并有着丰富的典故和历史应用。其近义词包括持重镇定、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等,反义词有惊慌失措、轻举妄动、心浮气躁等。文章详细解释了理不忘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实际应用。然而,也存在对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总的来说,理不忘乱强调了理智和冷静的重要性,在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时尤为重要。
怡情理性是什么意思
怡情理性的读音怡情理性,读音为 yí qíng lǐ xìng,其中“怡”表示愉悦、舒适,“情”表示情感,“理”表示理性,因此“怡情理性”可以理解为在愉悦舒适中保持理性。怡情理性的含义“怡情理性”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在享受愉悦和情感的同时,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它强调了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意味着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力。怡情理性的典故“怡情理性”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它的含义与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理智密切相关,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于情感与理智的探讨和追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如“以理制情”、“情理兼备”等。怡情理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ì lìng zhì hūn,意思是贪图私利会使人失去理智。该成语源自古代,用来形容人因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理智和判断力,导致做出错误决策或行为。其典故之一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言论。近义词有“见利忘义”、“贪图享乐”、“唯利是图”等。反义词包括“淡泊名利”、“公正无私”、“理性冷静”等。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此成语需要注意错误用法,如误用为褒义词、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搭配不当。
一朝之忿是什么意思
一朝之忿的读音一朝之忿的读音为yī zhāo zhī fèn。一朝之忿的含义一朝之忿指的是因一时的愤怒或冲动而产生的情绪或行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行动。一朝之忿的典故一朝之忿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故事。传说中,有个人因为一时的愤怒,做出了冲动的决定,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时的愤怒可能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一时的气愤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一朝之忿的近义词一朝之忿的近义词包括:暴怒怒火中烧愤怒冲天怒气冲冲盛怒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因愤怒而产生的强烈情绪或行为。一朝之忿的反义词一朝之忿的反义词有:心平气和冷静理
意气用事是什么意思
意气用事的读音意气用事的拼音是 yì qì yòng shì。意气用事的含义意气用事,指在处理事情时,过于强调个人意愿和情绪,而忽视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导致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行动。具体来说,“意气”指的是个人的意志、情绪和气概,“用事”则是指处理事情、做事。因此,意气用事就是在处理事情时过于情绪化、冲动,缺乏理智和冷静。意气用事的典故“意气用事”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导致不良的后果。因此,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情时过于情绪化、不理智的人。例如,在《史记》中就有“意气之争”的说法,形容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引发的争斗。此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