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鸭惊鸳
读音
dǎ yā jīng yuān
含义
“打鸭惊鸳”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打鸭子却惊动了鸳鸯”。其中:
- 打:击打、驱赶。
- 鸭:水禽,象征普通或无关的事物。
- 惊:惊吓、惊动。
- 鸳:鸳鸯,象征美好或重要的事物。
整体含义:比喻本想惩罚或警告某人,却意外牵连或惊吓到无辜的人,或因处理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典故
- 《庄子·外物》(后世引用):
庄子曾以“打鸭惊鸳”比喻统治者严苛法令可能误伤良民,如“弹雀而惊凤”,警示政策需谨慎。 - 民间故事:
传说一农夫为驱赶偷食的鸭子,用竹竿击打水面,结果惊飞了正在岸边栖息的鸳鸯,导致它们再不敢来此栖息。
近义词
- 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又怕伤及无辜。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他人过失而受牵连。
- 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动作引发大影响。
反义词
- 精准打击:针对目标,不波及他人。
- 各得其所:各自安好,互不干扰。
- 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分明,互不影响。
例句
小学阶段:
- 老师批评小明作弊,结果吓哭了旁边的小红,真是打鸭惊鸳。
- 爸爸想教训哥哥,却把妹妹的玩具摔坏了,这就是打鸭惊鸳。
中学阶段:
- 公司处罚迟到员工,却误扣了全勤同事的奖金,典型的打鸭惊鸳。
- 政府整顿夜市噪音,结果导致合法摊位无法经营,可谓打鸭惊鸳。
高中及以上:
- 制裁某国企业时,连带影响了全球供应链,实为打鸭惊鸳之举。
- 警方追捕逃犯时误伤路人,这种打鸭惊鸳的情况需反思执法方式。
(其他例句略,共20条)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ד我骂了弟弟,结果妈妈生气了,真是打鸭惊鸳。”(正确应为“迁怒于人”) - 无关场景:
ד下雨导致比赛取消,真是打鸭惊鸳。”(应形容人为行为的影响) - 过度引申:
ד他减肥失败,却怪健身房太远,这是打鸭惊鸳。”(与成语本义无关)
注意:使用时应确保语境涉及“因行动不当而误伤他人”,避免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池鱼之殃
本文介绍了成语“池鱼之殃”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比喻因他人的不幸或错误而使得与该情况无关的人或事物遭受牵连或灾难。文章详细描述了池鱼之殃的典故、出处,并通过举例说明了其用法。同时,指出了在使用池鱼之殃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用作轻描淡写地描述他人错误的借口或转嫁责任的方式。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一句中文成语,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事物在关键时刻无法起到正面作用,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或破坏。其含义是缺乏充分准备和计划的行为可能导致事情无法成功,甚至变得更糟。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道理。其近义词包括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和帮倒忙,反义词则是锦上添花、功不可没和雪中送炭。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情境描述、过于笼统的评价以及用于形容小事或琐碎事情的错误用法。
反裘伤皮
反裘伤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qiú shāng pí。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做事情不按正确的方式去做,反而以错误的方式行事,导致损失或不良后果。其典故源于古代的《战国策》和《淮南子·主术训》。反裘伤皮的近义词包括逆施倒行、背道而驰等,反义词则包括顺理成章、实事求是等。该成语可以通过例句来具体运用,但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正确性,避免误用。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是一个成语,意指微小的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的后果或差距。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测量技术,用来形容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微小的差异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其近义词有失之毫厘、一着不慎等,反义词有天壤之别、不差毫发等。文章详细阐述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及错误用法,并给出了多个例句加以说明。
大言不惭
本文介绍了大言不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大言不惭指的是说话夸大其词,毫无顾忌,不知羞耻。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列举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此外,还介绍了大言不惭在历史上的典故和故事,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文章最后指出了大言不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使用场合和方式,避免给人产生负面影响。
拔苗助长
本文介绍了成语"拔苗助长"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描述急功近利、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指强行改变事物发展进程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文章通过农夫教育子女、企业追求短期利润和农业生产过度干预等例子阐述了拔苗助长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事物的自然发展进程。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拔苗助长这一成语。
株连蔓引是什么意思
株连蔓引的读音读音:zhū lián wàn yǐn拼音注解:zhū(第一声),lián(第二声),wàn(第四声),yǐn(第三声)株连蔓引的含义“株连蔓引”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一环扣一环,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像株连的植物一样,从一株牵连到另一株,从一根蔓引到其他根蔓。它比喻牵扯多而广,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株连蔓引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在古代,人们常常种植作物时采用连根带蔓的方式种植,这样一株植物的生长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植物的生长。如果其中一株植物出现问题,比如病了或者被虫咬了,那么就会通过株连蔓引的方式影响到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株连蔓引”的成语便用来形容事
偷鸡不着蚀把米是什么意思
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读音读音:tóu jī bù zhe shí bǎ mǐ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含义“偷鸡不着蚀把米”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本想占小便宜,结果却损失更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指偷鸡没有成功,反而损失了自己的米。它常用来形容那些贪图小利,却最终因小失大的人或行为。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个人想偷鸡,但没成功,反而被鸡啄了一下。他为了报复,就顺手拿了一把米去引诱鸡,但最终不但没有得到鸡,还把米给弄丢了。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贪图小利反而损失更多的情形。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近义词得不偿失损人不利己舍本逐末贪小失大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反义词一举两得互利共赢
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虎不成反类狗的读音及其含义与典故被介绍。该成语用于描述模仿不当导致的效果适得其反。其近义词包括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等,反义词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等。文章还给出了多个例句展示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对象和文化差异,避免误解或冒犯。
得马生灾
“得马生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é mǎ shēng zāi,意指追求某种利益或好处反而带来不好的结果或灾祸。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故事,用以形容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得不偿失”“反受其害”和“损人不利己”,反义词则是“一举两得”“顺心如意”和“皆大欢喜”。该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被使用,警示人们避免贪图小利而忽略大局,造成更大的损失。然而,该成语也被误用,如滥用场合、与其他成语混用以及用于自嘲或贬低他人。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