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若线:细如丝线的延续
读音
bù jué ruò xiàn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未”。
- 绝:断、终止。
- 若:像、如同。
- 线:细丝、细绳。
整体含义:形容某种事物或状态虽然微弱,但始终没有完全断绝,像一根细线一样勉强维系着。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不绝若线,民之望也。”
原指国家虽危如累卵,但百姓仍存一线希望,期待复兴。 - 《后汉书·独行列传》:
“汉室虽微,不绝若线。”
形容东汉末年皇权衰微,但名义上仍延续未断。 - 清代小说《镜花缘》:
“家道中落,子孙犹能守业,不绝若线。”
比喻家族虽衰落,但传承未彻底断绝。
近义词
- 危如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像摞起来的蛋一样随时可能崩塌。
- 岌岌可危:指事物或局面非常危险,随时可能崩溃。
- 一线生机:仅存的一点生存或成功的希望。
-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存或延续。
反义词
- 根深蒂固:基础牢固,难以动摇。
- 坚不可摧:极其坚固,无法破坏。
- 绵延不绝:连续不断,没有尽头。
- 繁荣昌盛:形容事业或国家兴旺发达。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风筝飞得很高,线都快看不见了,但不绝若线,仍然牵着它。
- 奶奶生病了,说话的声音不绝若线,我们要小声点。
-
小学高年级:
- 这座古桥历经千年,虽然残破,但不绝若线,至今仍有人行走。
- 他的希望像不绝若线的风筝,虽然渺茫,但始终没有放弃。
-
初中:
- 战乱年代,许多传统文化不绝若线,靠少数人艰难传承。
- 这家老字号生意冷清,但不绝若线,仍有老顾客光顾。
-
高中:
- 濒危物种的生存状态不绝若线,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 在科技冲击下,传统手工艺不绝若线,亟待创新振兴。
-
大学及以上:
- 某些小众语言如今已不绝若线,语言学家正努力记录保存。
- 古代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不绝若线,仍影响着部分人的价值观。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连续不断”:
❌ “演唱会现场人潮涌动,欢呼声不绝若线。”(应改为“连绵不绝”)
✅ 正确用法应强调“微弱但未断”,如:“深山里的古寺香火不绝若线。” - 误用于形容坚固事物:
❌ “这座钢铁大桥坚固无比,结构不绝若线。”(应改为“坚不可摧”)
✅ 正确用法应描述脆弱维系的状态,如:“灾后通讯一度中断,后来信号不绝若线地恢复了。” - 误用于褒义场景:
❌ “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发展势头不绝若线。”(应改为“势如破竹”)
✅ 正确用法多含危机感,如:“公司资金链不绝若线,急需融资。” - 与“若隐若现”混淆:
❌ “雾中的远山轮廓不绝若线。”(应改为“若隐若现”)
✅ 正确用法强调“延续性”,如:“古籍记载的秘方在民间不绝若线地流传。”
总结:“不绝若线”生动描绘了脆弱却坚韧的延续状态,使用时需注意其“微弱未断”的核心语义,避免与表“旺盛”或“完全中断”的词汇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倒悬之危
倒悬之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xuán zhī wēi,用以形容极度困难、极度危险的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残酷刑罚“倒挂金钟”。该成语的含义强调了困境的严重性,如同被倒挂着一样,生活或处境十分艰难。其近义词有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等,反义词则包括安然无恙、安居乐业等。使用倒悬之危时需谨慎,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避免用法不当或与其他成语混用。例句中的使用场景包括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极端困境。
不堪一击
“不堪一击”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kān yī jī,用来形容某事物或人的力量、能力、耐力等非常弱小,很容易被击败。它的含义与“弱不禁风”、“脆而不坚”等近义词相似。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常常与古代战争中军队轻易被击败的情况相联系。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物品或设施的耐用性较差。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描述人的性格以及过于夸张地描述非战斗性事物。如:“这支球队的实力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对手击败了”等。
靡坚不摧是什么意思
“靡坚不摧”是一个形容力量强大的成语,读音为mí jiān bù kuī,表示无论面对多么坚固的障碍或困难都能轻易克服。源于古代战争描述,形容军队或人的战斗力强大。近义词有“坚不可摧”、“无坚不破”等。反义词为“脆弱不堪”、“无力回天”等。在正确使用语境下,可以形容军队、武器、任务等的强大。但需注意,该成语不适用于描述人的性格或简单的任务,也不应与其反义词混淆使用。
丰墙峭阯
本文介绍了词语“丰墙峭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这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墙壁高耸陡峭、坚固高大的建筑,源自古代建筑文化。其近义词包括高大坚固、雄伟壮丽等,反义词为低矮简陋、松散不稳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丰墙峭阯”的应用,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如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和发音错误。
百二金瓯
“百二金瓯”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国家或地方富强、统一、完整无缺。源自古代中国的比喻,金瓯表示国家的疆土,百二强调数量多、国家强大稳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等古籍中。其近义词如固若金汤、国泰民安等,反义词则是分崩离析、国破家亡等。正确用法是形容国家或地方的富强和统一,错误用法包括用于个人或小团体、形容物品坚固程度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不当使用场景如小公司年会、描述家具坚固程度以及写作中的误用。
毁不危身
毁不危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ǐ bù wēi shēn。它形容人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面临困难和危险也能保持冷静和镇定。毁不危身源于古代典故,相关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为其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近义词包括坚不可摧、坚韧不拔等,反义词有脆弱不堪、摇摆不定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和不当用词。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为表达效果和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颠扑不磨
颠扑不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iān pū bù mó,形容事物坚固稳定,持久不变。该成语起源于古代文献,用于形容经过长时间考验仍保持不变的事物或品质。其近义词包括坚定不移、坚如磐石等,反义词为摇摆不定、脆弱易碎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颠扑不磨的用法,同时提醒读者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正确的使用应该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含义来恰当地运用。
攧扑不破
本文介绍了成语“攧扑不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意为形容事物或理论非常稳固,不易被破坏或推翻。其典故源自古代对事物稳定性的描述。近义词包括“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等,反义词为“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等。在正确用法中,该成语常用来形容稳定性极高的事物,如理论、技术、建筑物等。同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形容易碎或不稳定的事物,以及在语境中使用不当。
安于盘石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于盘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表示安稳地处于稳固的根基或基础上,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坚定的立场和稳定的根基。其典故源于古代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根基的坚定信念。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如坚定不移、稳如泰山等,以及反义词如动摇不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用法,并指出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用法。整体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安于盘石”。
吹弹得破
"吹弹得破"是一个形容词短语,拼音为chuī tán dé pò,用来形容物体表面非常薄、细腻、光滑,易破裂。常用于形容皮肤细腻白皙,也用于形容纸张等物体的薄度。这一成语源于古代诗词,形容女子肌肤的细腻美丽。其近义词包括薄如蝉翼、纤薄如纸等。错误用法是描述非物体表面情境、形容人或事物的性格情感等抽象概念,或者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总体来说,"吹弹得破"这个成语用于形容物体的表面特征,给人细腻光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