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如线:细若游丝却绵延不断
读音
bù jué rú xiàn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绝:断、终止。
- 如:像、似。
- 线:细丝、细绳。
整体含义:形容事物像一根细线般微弱,看似随时会断,却始终延续不断。多用于比喻传统、血脉、文化等虽濒临断绝却顽强存续的状态,或局势危急但尚存一线希望。
典故
- 《公羊传·僖公四年》
最早记载于春秋时期,描述齐国伐楚时,中原诸侯的联盟关系已脆弱如丝,但名义上仍未完全破裂:“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 《汉书·礼乐志》
汉代班固用此语形容周代雅乐衰微后,仍有少量音乐传统艰难传承:“周室大坏,乐尤微眇,不绝如线。” - 《明史·忠义传》
明代文人以“忠义之气不绝如线”赞扬乱世中士人坚守气节的精神。
近义词
- 岌岌可危:形容局势极其危险,但未完全崩溃。
- 危如累卵:像摞起的蛋一样危险,侧重随时可能倒塌。
- 绵延不绝:强调连续不断,但无“微弱”的隐含义。
- 一线生机:仅存微小希望,与“不绝如线”的消极中带希望相似。
反义词
- 根深蒂固:基础牢固,无法动摇。
- 绵亘千里:形容连续不断且规模宏大。
- 坚不可摧:极其坚固,无法破坏。
- 方兴未艾:正在蓬勃发展,毫无衰败迹象。
例句
小学阶段
- 老爷爷说,家乡的剪纸手艺现在不绝如线,只剩几位老人会做了。
- 战争年代,这家人的血脉不绝如线,全靠一个孩子延续下来。
中学阶段
- 方言在年轻人中逐渐消失,如今的使用已不绝如线。
- 濒危物种的存活数量不绝如线,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高中及以上
- 儒家思想在秦代焚书坑儒后不绝如线,至汉代才复兴。
- 王朝末年,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不绝如线,叛乱频发。
文学化表达
- 那盏油灯在风中摇曳,火光不绝如线,却照亮了整个长夜。
- 乱世中,文人的风骨不绝如线,成为黑暗时代的微光。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连续不断”
❌ “演唱会现场掌声不绝如线。”(应改为“经久不息”)
解析:成语强调“微弱且勉强延续”,非单纯指“不停”。 - 误用于积极场景
❌ “公司业绩不绝如线,今年又创新高。”
解析:成语隐含消极或危机感,不可形容蓬勃发展的事物。 - 混淆“线”与“缕”
❌ “不绝如缕”(“缕”更侧重“细微”,但“不绝如线”更强调“濒临断绝”)。 - 忽略语境限制
❌ “他的呼吸不绝如线,睡得正香。”
解析:多用于宏观或抽象事物,不适用于具体生理状态(除非濒死)。
总结:这一成语如它的本义一般,在中文长河中不绝如线地传承至今,既需准确理解其“脆弱性”与“延续性”的双重内涵,也要避免滥用稀释其独特的文学张力。
你可能感兴趣
如何理解成语“不绝若线”的深层含义及其正确用法
“不绝若线”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持续不断,像一条细线没有中断。它通常用于形容声音、气息、光线、情感、思绪等的连续性。典故源于古代用细线比喻细微、连续的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绵绵不绝”、“连绵不断”等,反义词有“断断续续”。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食物不断涌现的场景、用于形容短暂或间断的事物、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例句展示了“不绝若线”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
不绝如发
“不绝如发”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jué rú fā,用来形容事物连续不断,像头发一样绵延不绝,通常用来形容声音、事件、情感等。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它的近义词有连绵不断、源源不断等,反义词有断断续续、戛然而止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用在描述短暂、间歇性的事物上,避免与其他表示连续的成语混淆使用,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关于娜的诗词
关于娜的诗词(第1篇)关于“娜”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木兰花慢·娼女纳凉》作者:宋·刘克庄娜婀风柳态,盈盈倚窗前。玉容春自浅,花色露初鲜。《蝶恋花·春景》作者:宋·晏殊娜婀舞袖翻金钿,翠楼深锁春光。二、作者与朝代《木兰花慢·娼女纳凉》——作者刘克庄,宋朝人。《蝶恋花·春景》——作者晏殊,宋朝人。三、诗词解析《木兰花慢·娼女纳凉》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娼女在窗前纳凉的场景。其中,“娜婀风柳态”一句,以娜婀形容女子体态的轻盈柔美,风柳则象征着女子身姿的婀娜多姿。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在春光中倚窗纳凉的情景,透露出一种婉约的美感。《蝶恋花·春景》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女子的舞姿。其中,“
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延续不断但微弱、稀少和脆弱,如同细线一样随时可能断绝。其来源于《史记·封禅书》,也可从杜甫的诗歌中找到应用。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声音、气息、线索等的微弱和断断续续的状态。其近义词有连绵不断、奄奄一息等,反义词有断断续续、滔滔不绝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通过多个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不绝如带
“不绝如带”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jué rú dài,用来形容事物连续不断,像没有断绝的带子一样。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形容声音、景象、事物等的连续性或持久性。其近义词有源源不断、连绵不断等,反义词为断断续续。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如用于描述短暂或间歇性的事物,或不适当的语境。文章对“不绝如带”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关于描写居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居所的古诗词,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文章通过五篇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描绘了林间小居、草堂闲适、秋日书斋、湖畔雅居和月下小筑等诗意栖居的画卷。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诗意生活。
危若朝露是什么意思
危若朝露的读音危若朝露的拼音为wēi ruò cháo lù。危若朝露的含义"危若朝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或形势非常危险,如同早晨的露水一般,短暂而不稳定。它比喻形势或情况极为危急,有如清晨的露水一般易逝。危若朝露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环境。在古代,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早晨的露水往往被视为短暂而脆弱的象征。在战争或政治斗争中,如果形势如同朝露般岌岌可危,那就意味着局势极其严重,需要立刻采取行动来避免灾难。具体典故和出处因历史久远已难以考证,但该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危若朝露的近义词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随时可能崩溃或灭亡。千钧一发:形容事情处于极其紧要关头,就像一根头发悬在
一线生机是什么意思
一线生机的读音一线生机的拼音是:yī xiàn shēng jī。一线生机的含义“一线生机”指的是在极其困难或危险的境地中,仍然存在的一点点希望或机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形势的严峻和危急,也用来形容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心态和行动。一线生机的典故“一线生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在战场上生死存亡之际,寻找一丝生存的机会。据说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常常面临绝境,但他们仍然不放弃,努力寻找一线生机。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一线生机的近义词生机渺茫:指希望非常小,几乎看不到任何机会。绝处逢生: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或机会。一线希望:与“一线生机”意思相
不断如带
“不断如带”的读音和含义被详细阐述,同时介绍了其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种事物连续不断,像带子一样持久。其近义词和反义词也被列举。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不断如带的用法。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不适用于形容短暂、间断的事物或现象,要根据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和使用。
存亡安危是什么意思
“存亡安危”的读音为cún wáng ān wēi,该成语用来形容形势的严重性,表示事物存在与否、安全与否都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它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环境,用于描述国家或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安全危机。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如生死存亡、安危祸福等,都表达了相似的含义。反义词如安然无恙、安居乐业等,则表达了与之相反的状态。但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当场合使用、乱用词语搭配、误用语境以及混淆概念等错误用法,需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选择合适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