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市虎:疑神疑鬼的成语解析
读音
杯弓市虎(bēi gōng shì hǔ)
含义
- 杯:酒杯
- 弓:弓影,指酒杯中映出的弓影
- 市:集市、街市
- 虎:老虎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过度猜疑而自生恐惧,把虚幻的事物当作真实存在的威胁。
这个成语由两个典故组合而成,分别是“杯弓蛇影”和“三人成虎”,用来比喻因多疑或谣言而造成的心理恐慌。
典故
1. 杯弓蛇影(出自《晋书·乐广传》)
乐广请朋友喝酒,朋友看到酒杯中有蛇影,喝下后生病。后来乐广发现是墙上挂的弓映在酒杯里,朋友得知真相后病愈。
2. 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
魏国大臣庞葱对魏王说:“如果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您可能不信;但如果三个人都说有虎,您就会信了。”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事实。
近义词
- 疑神疑鬼:形容人过分多疑,无端恐惧。
- 草木皆兵:形容人极度紧张,把风吹草动都当成敌人。
-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追兵。
- 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后变得极度敏感的人。
反义词
-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自若,毫不慌乱。
- 处之泰然:面对变故时保持冷静。
- 镇定自若:遇到危险时仍然从容不迫。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晚上怕黑,总觉得窗帘后面有怪物,真是杯弓市虎。
- 小红听到一点声音就害怕,妈妈说:“别杯弓市虎,那只是风吹的。”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他因为听说考试很难,整天紧张兮兮的,简直是杯弓市虎。
- 谣言传得多了,大家就信以为真,这就是杯弓市虎的道理。
初中
- 网络谣言不可轻信,否则容易杯弓市虎,自寻烦恼。
- 他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说他坏话,真是杯弓市虎。
高中及以上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避免杯弓市虎。
- 历史上许多恐慌事件,往往源于杯弓市虎的心理。
错误用法
- 错误:他考试没考好,杯弓市虎地哭了。(❌ 杯弓市虎形容的是多疑恐惧,而非悲伤。)
- 错误:她杯弓市虎地跑得很快。(❌ 杯弓市虎不用于形容动作迅速。)
- 错误:这个电影太恐怖了,看得我杯弓市虎。(❌ 杯弓市虎指因猜疑而恐惧,不是直接害怕恐怖片。)
正确用法应聚焦于因多疑或谣言而产生的无端恐惧,而非一般的害怕或紧张。
你可能感兴趣
壁间蛇影
壁间蛇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jiān shé yǐng。它用来比喻因误解或误判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疑虑,形容人因虚幻的事物而自扰。该成语源自古代传说或故事。壁间蛇影的近义词包括杯弓蛇影、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等。反义词包括镇定自若、心无旁骛、泰然处之等。文章还提供了有关壁间蛇影的错误用法示例。通过这个成语,提醒人们不要因虚幻的事物而自扰,要冷静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疑心生暗鬼是什么意思
疑心生暗鬼的读音疑心生暗鬼的拼音是:yí xīn shēng àn guǐ。疑心生暗鬼的含义疑心生暗鬼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多疑而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象或恐惧。这种多疑和想象往往没有根据,但却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导致人们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疑心生暗鬼的典故疑心生暗鬼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人们常常用一些寓言、故事来传达这个成语的含义。其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典故是关于一个疑心病重的人,他总是觉得周围的人在背后议论他、害他,因此他总是提心吊胆、疑神疑鬼。久而久之,他开始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甚至还因此而患上了心理疾病。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表达了“疑心生
疑神见鬼是什么意思
疑神见鬼的读音读音:yí shén jiàn guǐ疑神见鬼的含义“疑神见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疑心重,看到一些不真实的事物就认为是鬼神作祟,常用来形容人过于敏感、多疑、神经质。疑神见鬼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人们对鬼神的迷信和恐惧。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科学知识的匮乏和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们常常将一些自然现象或未知事件归咎于鬼神的作祟。因此,“疑神见鬼”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信仰的普遍存在和恐惧心理。疑神见鬼的近义词疑神疑鬼疑心生暗鬼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疑影重重这些词语都表示对事物的不信任和过度怀疑,与“疑神见鬼”意思相近。疑神见鬼的反义词心无旁骛胸有
疑鬼疑神是什么意思
疑鬼疑神的读音读音:yí guǐ yí shén标注拼音:yí - guǐ - yí - shén疑鬼疑神的含义“疑鬼疑神”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多疑,对周围的事物或人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常常因为一些微小的迹象而感到不安或恐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心理状态,表示其容易猜疑、多心。疑鬼疑神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其中最为人知的是关于一个疑心病重的书生在夜晚因为听到风吹草动而疑心有鬼的故事。故事中,书生因为多疑的性格而常常疑神疑鬼,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必要的不安和恐惧。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古代文献记载的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行为,都体现了“疑鬼疑神”的内涵。这些典故和
传风搧火
“传风搧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án fēng shàn huǒ。这个成语指的是散布谣言、煽动情绪、制造事端,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其典故源于古代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反义词有息事宁人、公正无私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场合,不要滥用。
造谣惑众是什么意思
造谣惑众的读音造谣惑众的拼音为:zào yáo huò zhòng。造谣惑众的含义“造谣惑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编造、散布谣言,使人们产生迷惑和恐慌,从而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行为。其中,“造谣”指的是编造、传播不实之言,“惑众”则是指使人们产生迷惑和不安。造谣惑众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当时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编造和散布不实之言,导致社会不安和恐慌。这些行为被人们所谴责,并形成了“造谣惑众”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造谣惑众的行为仍然存在,它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信任。造谣惑众的近义词散布谣言煽动惑众搬弄是非捏造谣言诽谤中伤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造谣惑众”意思相近,
讹以传讹
本文介绍了讹以传讹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讹以传讹指的是错误信息的误传和误导,经过多次传递后造成更广泛的误导和影响。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口耳相传时信息常常出现偏差和失真。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讹以传讹的现象发生。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是什么意思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的读音读音:yī rén chuán xū,wàn rén chuán shí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的含义解释:这句话原意是形容一件事情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一旦由一个人开始传播,就会迅速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它用来形容流言蜚语或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的典故典故出处:此语出自《战国策》。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宋玉的人,他曾经写过一篇名为《风赋》的文章。文章中描述了风的形象和特点。然而,当这篇文章流传到民间后,人们误以为宋玉是在说楚王身边的一位侍从(叫“虚”)与众人(万人)之间的传话。因为当时楚王很受人民敬仰,所以人们认为楚王身边的
讹以滋讹
讹以滋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é yǐ zī é。它指的是错误的信息或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因人们的误解或无意识传递而越来越离谱,最终演变成完全不同的故事或含义。这个成语强调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源于古代传言和谣言的传播。其近义词包括以讹传讹、谬误流传、误传误信等,反义词则是准确无误、真实可信、清晰明了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针对故意或非故意传播错误信息导致事态恶化的情境进行描述和批评。
薏苡之谗是什么意思
薏苡之谗的读音读音:yì yǐ zhī chán拼音:Yi3 Yi3 Zhi1 Chan2薏苡之谗的含义“薏苡之谗”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原意是指因误会或无中生有的谣言而造成的冤屈和诬陷。其中,“薏苡”是一种植物,常被用来比喻无端被扣上的罪名或谣言;“之”是代词,指代某事或某人;“谗”则是指诬陷、中伤他人。薏苡之谗的典故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因战功卓著而受到刘邦的信任,但后来有人向刘邦进谗言,说韩信在淮南地区积蓄力量,意图谋反。刘邦听信谗言,将韩信的兵权收回并改封为淮南王。后来,刘邦得知这是无端谣言,后悔不已。因此,“薏苡之谗”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因听信谣言而造成的冤屈和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