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国丧家:一个警示性的成语
读音
bài guó sàng jiā
含义
- 败:破坏、衰败。
- 国:国家。
- 丧:丧失、毁灭。
- 家:家庭、家族。
整体含义:形容因昏庸、腐败或错误决策而导致国家衰败、家族覆灭的严重后果。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统治者或掌权者的无能或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家族衰败。
典故
- 《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批评晋平公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国家衰败,家族衰落,最终晋国被三家分晋。 - 《史记·殷本纪》:
商纣王暴虐无道,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最终导致商朝灭亡,成为“败国丧家”的典型例子。 - 《汉书·霍光传》:
霍光家族权倾朝野,但因骄奢淫逸、专横跋扈,最终被汉宣帝清算,家族覆灭,史称“霍氏之祸”。
近义词
- 国破家亡:国家灭亡,家庭离散。
- 亡国灭种:国家灭亡,民族灭绝。
- 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 丧权辱国:丧失国家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乐。
- 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安定。
- 家给人足: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
- 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百姓和睦。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商纣王沉迷享乐,最终败国丧家。
- 昏庸的皇帝会让国家败国丧家。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王朝因腐败而败国丧家。
- 如果领导者只顾自己享乐,国家就会败国丧家。
-
初中:
- 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败国丧家。
- 腐败的政府若不改革,迟早会败国丧家。
-
高中:
- 晚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无能,最终败国丧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历史上许多权臣因专权跋扈,导致家族败国丧家。
-
大学及以上:
- 从历史教训来看,统治者若失去民心,必然败国丧家。
- 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最终会导致败国丧家的结局。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个人失败”:
- ❌ 他考试没及格,真是败国丧家。(错误,该成语不适用于个人失败)
- ❌ 公司经营不善,老板败国丧家。(错误,该成语多用于国家层面)
-
误用为“家庭矛盾”:
- ❌ 他们夫妻吵架,差点败国丧家。(错误,该成语不适用于家庭纠纷)
-
误用为“自然灾害”:
- ❌ 地震让这个城市败国丧家。(错误,该成语强调人为因素,而非天灾)
-
误用为“经济衰退”:
- ❌ 股市大跌,投资者败国丧家。(错误,该成语不适用于经济波动)
总结:“败国丧家”是一个严肃的成语,多用于历史、政治批评,强调国家或家族的覆灭,不适用于个人或小范围事件。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败国亡家
败国亡家的拼音是bài guó wáng jiā,其中败字发音为第四声,重音在败字上,国和家字均为轻声。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因个人或集体的错误决策、行为不当导致国家或家庭遭受失败或灭亡的严重后果,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国家或家庭整体命运的重要影响。该成语源于历史故事,如春秋时期的吴国灭亡等。其近义词包括国破家亡、倾国倾城等,反义词则是国泰民安、兴国安邦等。败国亡家常用于形容重大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在使用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解和滥用。例句展示了因错误决策、政治腐败等原因导致的败国亡家的情境。
定国安邦
本文介绍了成语“定国安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意为安定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典故。政治家和将领为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而努力使用此成语。其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或小事,或随意作为口头禅使用。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祸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祸国殃民”的读音和含义,并探讨了其典故和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危害和灾难的行为或势力。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并指出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
蠹国害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国害民"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其用法。重点强调了该成语的严重性和准确性,提醒使用者避免将其用于轻微负面影响或个人行为的描述,并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
本固邦宁
本文介绍了成语“本固邦宁”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强调国家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基础稳固,国家才能安定。它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用于赞美文王治国的诗歌。文章还提到了本固邦宁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运用该成语,避免滥用或误用。
蠹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对国家造成危害、给人民带来灾难的人或事物,其典故源于古代贪官污吏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误用情况。
寡人之疾
“寡人之疾”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用于表达君王对自身过失或国家弊病的自责和忧虑。该成语源自古代君王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关注,常出现在《左传》、《论语》等文献中。其近义词包括君忧臣辱、自我批评、自知之明等,反义词为自我陶醉、无视弊端、骄傲自满。在使用时需注意其庄重的场合和搭配的词语,避免滥用或误用。该成语强调了君王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自省。
国而忘家
“国而忘家”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ó ér wàng jiā,意为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舍弃个人家庭和私利。这个成语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一些英雄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不惜舍弃家族私利。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需要正确使用语境。其近义词包括舍小家顾大家、顾全大局等,反义词则是贪生怕死、私心杂念等。文章最后举例说明了“国而忘家”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
朝章国故
朝章国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zhāng guó gù。它指的是朝廷的典章制度以及国家的历史旧事,常被用来形容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尊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其近义词包括典章制度、国史旧事和祖宗家法,反义词为离经叛道。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贬义语境、随意搭配、书写错误和不适当场合的使用。该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对古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熟悉,常见于历史剧、学术研究、政治演讲和文化教育等场合。
国将不国
"国将不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国家局势动荡、政治混乱、社会秩序崩溃的危急状态。其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常用来描述国家危难局面。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危如累卵、岌岌可危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等。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近年来,一些国家因政治腐败、战乱等原因陷入国将不国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