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饰太平
读音
fěn shì tài píng
含义
- 粉饰:原指用脂粉装饰外表,引申为美化、掩盖真相。
- 太平:指社会安定、和平无事的景象。
- 整体含义:指刻意掩盖社会矛盾或问题,制造虚假的繁荣安定景象。
典故
- 《汉书·王莽传》:王莽篡位后,大兴土木,营造奢华宫殿,对外宣称“天下太平”,实则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 《资治通鉴》: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官员们为讨好皇帝,隐瞒灾情和民变,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 《红楼梦》:贾府衰败之际,仍大摆宴席、挥霍无度,表面维持富贵气象,实则内里空虚,最终家破人亡。
近义词
-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明明有问题却假装看不见。
- 自欺欺人:明知真相却欺骗自己和他人。
- 虚张声势:夸大表面现象,掩盖实际困境。
- 文过饰非:用漂亮话掩饰错误或过失。
反义词
- 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不掩盖问题。
- 直言不讳:坦率地说出真相,不回避矛盾。
- 揭露真相:主动暴露问题,不粉饰太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考试没考好,小明不敢告诉妈妈,只是笑着说“老师夸我了”,这就是在粉饰太平。
- 花园里的花明明枯萎了,园丁却用假花装饰,真是粉饰太平。
-
小学高年级:
- 公司亏损严重,老板却天天开庆功会,这不是粉饰太平吗?
-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隐瞒环境污染问题,纯粹是粉饰太平。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王朝灭亡前,统治者还在粉饰太平,最终导致民变。
- 社交媒体上,有些人只晒美好生活,掩盖现实压力,这也是一种粉饰太平。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国家经济衰退,政府却通过数据造假来粉饰太平,欺骗民众。
-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只报喜不报忧,长期粉饰太平,最终会酿成大祸。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美化环境”:
- ❌ 错误例句:这座城市粉饰太平,种了很多花。(正确应为“美化市容”)
-
误用为“庆祝胜利”:
- ❌ 错误例句:比赛赢了,大家粉饰太平,开派对庆祝。(正确应为“欢庆胜利”)
-
误用为“掩盖个人缺点”:
- ❌ 错误例句:他粉饰太平,从不承认自己脾气差。(正确应为“掩饰缺点”)
总结:“粉饰太平”特指对社会或集体问题的掩盖,不能用于个人或中性场景,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发隐擿伏
“发隐擿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ā yǐn tī fù,含义是揭露隐藏的坏人坏事。该成语出自《汉书·赵广汉传》,用来形容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并揭露隐藏的坏人坏事。其近义词有拨云见日、探赜索隐等,反义词有掩恶扬善、避重就轻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或语境,以及避免与反义词混淆使用。
掩耳盗钟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钟的读音读音: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的含义掩耳盗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捂住耳朵去偷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并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它也用来形容那些愚蠢、盲目自信、不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掩耳盗钟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人想要偷别人的钟,但他又怕钟声太大被人发现。于是他决定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然而,当他偷取钟时,还是被人发现了。这个典故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却最终无法逃脱真相的揭露。掩耳盗钟的近义词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掩人
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
文过饰非的读音文过饰非的拼音为 wén guò shì fēi。文过饰非的含义文过饰非指的是用一些漂亮的言辞来掩盖错误或过失的真相,不诚实地对待问题或错误。这个成语中的“文”指文饰,“过”指过错,“饰”指装饰、掩饰,“非”指错误。整体含义是故意用一些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过失,不诚实地对待问题。文过饰非的典故文过饰非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献公将女儿许配给秦穆公后,因女儿在秦国遭遇不幸,晋国大臣私下与秦国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晋国一方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故意用一些漂亮的言辞来掩饰事实真相,最终导致晋国在政治上遭受了损失。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
掩耳偷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偷铃的读音读音:yǎn ěr tōu líng(注音)。掩耳偷铃的含义“掩耳偷铃”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捂住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指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不去面对或采取错误的行动来欺骗自己和他人,就像掩住耳朵去偷铃铛一样,以为自己听不到铃声就不知道真相。掩耳偷铃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愚蠢的人,他想要偷走别人家的铃铛。为了不让自己听到铃声,他竟然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能无声无息地偷走铃铛。然而,他仍然能听到铃声,最终还是被发现了。这个典故也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人。掩耳偷铃的近义词近义词包括“自欺欺人”、“掩目捕雀”
饰非掩过是什么意思
饰非掩过的读音饰非掩过的读音为shì fēi yǎn guò,其中“饰”指的是掩饰,“非”指的是错误或不当之处,“掩”意为掩盖,“过”指的是过错。饰非掩过的含义“饰非掩过”指掩盖错误和过失,不让人发现或改正。它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面对错误或过失时,故意掩盖或回避,不积极改正或承认错误的态度。饰非掩过的典故“饰非掩过”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或利益,常常会选择掩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诚实、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饰非掩过”这一成语便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饰非掩过的近义词隐瞒其事避重就轻粉饰太平矫揉造作虚应故事这些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掩饰、回避或掩
补过饰非
补过饰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ǔ guò shì fēi。它指的是在犯错后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用各种方式掩饰或弥补错误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对诚实和坦率的重视,以及对掩饰错误的贬斥。补过饰非的近义词包括粉饰太平、文过饰非等,反义词有直面错误、勇于认错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这个成语。但是需要注意,错误使用补过饰非会导致对成语含义的误解,或在不当场合使用,以及忽略其整体含义而分开使用。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的读音读音: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的含义“掩耳盗铃”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偷盗时掩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即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因为不愿面对现实而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典故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偷,在偷盗一个铜铃时,为了不让人发现,他掩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最终还是被人们发现。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自欺欺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不是解决问题。掩耳盗铃的近义词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并欺骗他人。掩目捕雀:指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愚蠢行为。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弄巧成拙:指本想耍聪明却反而办
两叶掩目
“两叶掩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iǎng yè yǎn mù。该成语意指用两片叶子遮住眼睛,形容被局部现象所蒙蔽,无法看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质。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故事,指只看表面而无法了解真相。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盲人摸象、目盲心障和视而不见,反义词有眼明手快、洞若观火和全面观察。在运用中,要避免两叶掩目的错误用法,如忽略整体情况、忽视事物本质和以偏概全。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叶掩目”这一成语。
抽薪止沸
“抽薪止沸”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ōu xīn zhǐ fèi,意思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根源来彻底解决矛盾或危机,而不是仅仅压制表面现象。该成语源自古代军事故事,比喻在处理问题时需找到症结所在并解决。其近义词包括“釜底抽薪”和“斩草除根”,反义词为“治标不治本”和“扬汤止沸”。在治理环境、孩子教育、企业管理等问题上,应采取抽薪止沸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避免误用该成语为暂时缓解而非根本解决处理问题,或用于描述无关情境的场景。
狐埋狐搰
本文介绍了成语“狐埋狐搰”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与之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原指古代婚嫁习俗中的一种表达诚意的方式,现多用于形容自相矛盾、自作自受、自欺欺人的行为。文章还通过举例说明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和正确用法,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避免采取“狐埋狐搰”式的逃避和欺骗手段,而是应积极面对并寻求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