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骨扬灰
读音
fén gǔ yáng huī
含义
- 焚:烧毁。
- 骨:尸骨。
- 扬:撒播。
- 灰:骨灰。
整体含义:形容极端仇恨,恨不得将对方的尸骨烧成灰并撒掉,使其彻底消失。比喻对某人或某事极度憎恨,甚至希望其彻底毁灭。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自刎乌江。刘邦的部下王翳等人争抢项羽的尸体,最终项羽的尸首被分成五份,刘邦封赏了抢到尸体的将领。后来,项羽的尸骨被焚烧,骨灰被扬弃,以彻底消除其影响。 - 《后汉书·皇甫嵩传》:
东汉末年,皇甫嵩平定黄巾起义后,对张角的尸体“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并焚烧其尸骨,以震慑叛军余党。 - 民间传说:
古代某些极端复仇行为中,仇家会挖出对方的尸骨焚烧,并将骨灰撒入江河,使其无法入土为安,象征永世不得超生。
近义词
- 挫骨扬灰:同样指将尸骨烧成灰并撒掉,表达极度的仇恨。
- 恨之入骨: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憎恨。
- 深恶痛绝:极其厌恶,恨不得彻底消灭。
- 不共戴天: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共存。
反义词
- 敬若神明:对某人极其尊敬,如同对待神灵一般。
- 爱之如命:形容对某人或某物极其珍爱。
- 感恩戴德:对别人的恩情极其感激。
- 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较仇恨。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做了坏事,大家都恨他,恨不得“焚骨扬灰”。(比喻夸张)
- 这个反派太可恶了,观众都想“焚骨扬灰”。(影视剧评价)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有些暴君死后被人“焚骨扬灰”,可见百姓多么痛恨他们。
- 敌人犯下的罪行让人愤怒,真该“焚骨扬灰”。
-
初中:
- 项羽兵败后,刘邦的部下对其“焚骨扬灰”,以绝后患。
- 某些极端复仇行为会采用“焚骨扬灰”的方式,象征彻底毁灭。
-
高中及以上:
- 古代刑罚中,“焚骨扬灰”不仅是对肉体的消灭,更是对精神的彻底摧毁。
- 在文学作品中,“焚骨扬灰”常被用来表现极端的仇恨心理。
错误用法
-
用于轻微仇恨:
- ❌ 他抢了我的橡皮,我恨不得“焚骨扬灰”。(过度夸张,不适用)
- ❌ 妈妈骂了我,我气得想“焚骨扬灰”。(情感不符)
-
用于褒义或中性语境:
- ❌ 这位英雄死后,人们“焚骨扬灰”以纪念他。(完全错误,应改为“厚葬”)
- ❌ 科学家研究化石时“焚骨扬灰”。(违背科学伦理)
-
用于现代法律禁止的行为:
- ❌ 我们应该对罪犯“焚骨扬灰”。(现代法律禁止侮辱尸体)
- ❌ 某些极端组织宣称要对敌人“焚骨扬灰”。(违反人道主义)
总结:“焚骨扬灰”是一个极端仇恨的表达,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挫骨扬灰
本文介绍了成语“挫骨扬灰”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挫骨扬灰意味着极度残酷和极刑,源于古代残酷刑罚。其近义词包括碎尸万段、灭绝人性等,反义词为仁慈宽厚、慈悲为怀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挫骨扬灰”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如用词过重、随意搭配词语以及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等。
不解之仇
“不解之仇”指的是无法解开或消除的仇恨或敌意,常用于描述两个个体或团体之间深重且难以化解的矛盾和敌对关系。其典故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如《史记》中的世代恩怨。该词的近义词包括深仇大恨、世仇等,反义词则是情深义重、友好相处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注意语境,并避免与“世仇”混淆。文章详细解释了“不解之仇”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
剥皮抽筋
"剥皮抽筋"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极度残忍、极端的酷刑或对事物的极度折磨和摧残。其读音为bō pí chōu jīn。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学作品和酷刑制度中可以看到类似描述。其近义词包括残酷无情、暴虐无道等,反义词为仁慈善良、温文尔雅等。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和情境,不随意用于不恰当场合或描述轻微情况,以避免给人留下误解的印象。
切骨之仇是什么意思
切骨之仇的读音为qiè gǔ zhī chóu。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深入骨髓、难以消除的仇恨,形容仇恨的程度极深。它源自古代文献,用于描述极度仇恨。切骨之仇的近义词包括深仇大恨、血海血仇等。反义词有情同手足、化干戈为玉帛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需要注意场合、对象和词义。
咬牙切齿是什么意思
咬牙切齿的读音拼音:yǎo yá qiē chǐ注音:ㄧㄠˇ ㄧㄚ ㄑㄧㄝ ㄔˇ读音解释:该成语的发音中,“咬牙”指紧咬牙关,“切齿”指牙齿相咬,形容极端愤怒或极度痛苦的表情。咬牙切齿的含义咬牙切齿,指咬紧牙关,紧咬牙齿,形容极端愤怒或极度痛苦的表情。常用来形容人因愤怒、痛恨或极度不满而表现出的强烈情绪。咬牙切齿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根据历史文献和传统解释,咬牙切齿的形象常被用来描述人们的愤怒和仇恨情绪。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人物的情感状态。典故一:据传,在古代战争中,当两军对阵时,士兵们常常会因为仇恨和愤怒而咬牙切齿,以表达他们的决心和斗志。典故
扼吭夺食
本文介绍了成语“扼吭夺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是掐住对方喉咙夺取食物,形容控制对方关键时刻获取重要资源或利益的行为。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
食肉寝皮是什么意思
食肉寝皮的读音拼音:shí ròu qǐn pí标注拼音:shí / ròu / qǐn / pí食肉寝皮的含义“食肉寝皮”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对敌人的仇恨极深,希望能吃其肉、寝其皮,以解心头之恨。此成语表达了一种极度的痛恨和报复心理。食肉寝皮的典故此成语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战争和复仇故事。在古代,当人们遭受深重的伤害或失去亲人时,常常会产生极度的愤怒和复仇心理,因此有了“食肉寝皮”的说法。此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仇恨而渴望复仇的人。典故一据传,古代有位将领在与敌国交战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他悲痛欲绝,发誓要为亲人报仇雪恨。于是他日夜苦练武艺,最终战胜了敌人,并希望能吃其肉、寝其皮以解恨。虽然这
贸首之雠是什么意思
贸首之雠是一个成语,形容深重的仇恨关系。该成语出自《史记·秦本纪》,表示某人与他人结下深仇大恨,以至于对方的头颅可以被用来换取赏金。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仇恨的严重性,以及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代价的心理。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贸首之雠是一个极端和严重的成语,应正确使用。
刻骨仇恨
“刻骨仇恨”是指难以消除的深重仇恨,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如赵氏孤儿的故事。其近义词有深仇大恨、血海深仇等。反义词为情同手足、和睦相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情感色彩和适用语境,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表达了人们因严重伤害或冲突所产生的极端敌对情绪,难以化解。
焚尸扬灰
“焚尸扬灰”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将尸体焚烧后,将骨灰扬撒于空中或其它地方,通常用来形容彻底毁灭或消除某人或某事物。这个成语的典故可能与古代丧葬习俗或特殊历史事件有关。其近义词包括销毁殆尽、彻底毁灭和焚化遗骸等。反义词为留存纪念、保存完好。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使用场景,应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不随意用于轻松或非正式场合,并且与现代文明和环保理念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