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贫振穷
读音
fēn pín zhèn qióng
含义
- 分:分配、分享。
- 贫:贫困、贫穷。
- 振:救济、帮助。
- 穷:困苦、匮乏。
整体含义:指将财物分给贫困的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体现扶危济困的精神。
典故
- 《左传·昭公十四年》:
“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
这是最早记载“分贫振穷”的文献,强调统治者应关心百姓疾苦,帮助弱势群体。 - 《汉书·食货志》:
“古之治民者,劝农桑,薄赋敛,分贫振穷。”
说明古代治国理念中,扶助贫弱是重要的施政方针。 - 宋代《资治通鉴》:
“分贫振穷,以安民心。”
强调救济贫困可以稳定社会秩序。
近义词
- 扶危济困:帮助处于危难和贫困中的人。
- 乐善好施:乐于行善,慷慨助人。
- 雪中送炭: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 济弱扶倾:救济弱者,扶持危难。
反义词
- 为富不仁:富有却不肯帮助他人,心肠狠毒。
- 见死不救:看到别人有困难却不施以援手。
- 落井下石:在别人危难时加以陷害。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不参与帮助。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教我们要“分贫振穷”,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 妈妈把旧衣服送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真是“分贫振穷”。
-
小学高年级:
- 学校组织捐款活动,号召大家“分贫振穷”,帮助灾区人民。
- 古代许多贤明的官员都会“分贫振穷”,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初中:
- 政府推行扶贫政策,体现了“分贫振穷”的传统美德。
- 慈善机构“分贫振穷”,为流浪者提供食物和住所。
-
高中:
- 在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分贫振穷”的精神更显珍贵。
- 企业家捐资助学,以实际行动践行“分贫振穷”。
-
大学及以上:
- “分贫振穷”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分贫振穷”,以仁爱之心对待弱势群体。
错误用法
-
误用对象:
- ❌ 他把钱分给朋友买游戏,说是“分贫振穷”。(“分贫振穷”指帮助真正贫困的人,而非随意分享。)
-
误用场景:
- ❌ 公司给员工发奖金,老板说这是“分贫振穷”。(“分贫振穷”特指救济贫困,不适用于普通福利。)
-
误用情感色彩:
- ❌ 他炫耀自己捐款,自称“分贫振穷”。(“分贫振穷”是褒义词,不应用于自夸。)
-
混淆近义词:
- ❌ 他“分贫振穷”,只是偶尔给乞丐一点零钱。(应使用“乐善好施”或“施舍”,而非强调系统性救济。)
“分贫振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弘扬互助友爱的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
振穷恤贫是什么意思
振穷恤贫的读音振穷恤贫的读音为zhèn qióng xù pín。振穷恤贫的含义“振穷恤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救济穷困的人,帮助贫困的人。其中,“振”意为救济、帮助,“穷”指穷困,“恤”表示体恤、同情,“贫”指贫困。振穷恤贫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古代典籍《论语·子路》中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振穷恤贫,何乐如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救济贫困的看法和态度。此外,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振穷恤贫的典故和故事,如慈善家们捐款救助灾民、贫困地区等,都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振穷恤贫的近义词扶危济困雪中送炭救困扶危济困解危矜贫恤独这些词语都表示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与“振穷恤贫
振穷恤寡是什么意思
振穷恤寡的读音读音:zhèn qióng xù guǎ拼音:zhèn/jūn/xù/guǎ注音:ㄓㄣˋ ㄑㄩㄥˊ ㄒㄩˋ ㄍㄨㄚ振穷恤寡的含义“振穷恤寡”是一个成语,它的含义是帮助和救济穷困和孤独的人。其中,“振”表示救济、帮助,“穷”表示贫穷,“恤”表示体恤、照顾,“寡”则表示孤独无依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振穷恤寡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仁人志士,他们常常以救济贫苦、帮助孤寡为己任。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振穷恤寡的记载。例如,在《左传》中就有“振穷恤贫,天下之善政也”的说法,表达了救济贫苦是天下善良的政策的观念。此外,古代的慈善家也常常以
振怎么读 掌握zhèn的正确发音与10个实用组词技巧
振的拼音为zhèn,部首为扌,振的笔顺包括横、竖钩等笔画。振的含义包括摇动、挥动、振动等动作,也有奋起、振作等含义。振还可以表示整治、整顿以及消除、发出的动作。此外,振也是姓氏之一。
济寒赈贫
本文介绍了成语“济寒赈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救济实践,含义为救济寒冷和贫困的人。文章通过慈善组织、政府措施等例句展示了济寒赈贫的实际应用,同时指出在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赈贫贷乏是什么意思
赈贫贷乏的读音赈贫贷乏的读音为:zhèn pín dài fá。赈贫贷乏的含义赈贫贷乏,指救济贫困的人,贷款给缺乏资金的人。其中,“赈”意为救济,“贫”指贫困,“贷”是出借、贷款的意思,“乏”则表示缺乏、不足。因此,该成语的含义就是通过提供物质援助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或资金不足的人。赈贫贷乏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救济制度,古代政府或慈善机构会设立“赈灾”等制度,以帮助贫困人群渡过难关。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赈贫贷乏”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对贫困者的救助和帮助。赈贫贷乏的近义词济困扶危:指帮助有困难和遭遇危难的人。扶贫济困:指帮助贫困的人,解决他们的困难。周急济困:指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赈
博施济众
博施济众的拼音是bó shī jì zhòng。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广泛施舍和帮助众人,表现慷慨大度、乐于助人的品质。出自《论语·雍也》,最早由孔子提出。博施济众的典故源于古代仁人志士,他们以实际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近义词包括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等,反义词则是铁石心肠、冷漠无情等。使用博施济众的人或行为需真正理解其含义,避免滥用。文章详细解释了博施济众的出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的示例。
振贫济乏是什么意思
振贫济乏的读音振贫济乏的读音为 zhèn pín jì fá,其中“振”读作 zhèn,意为救济;“贫”读作 pín,意为贫穷;“济”读作 jì,意为救助;“乏”读作 fá,意为缺乏。振贫济乏的含义振贫济乏的含义是救济贫困的人,帮助他们摆脱缺乏和困苦的境地。这个成语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振贫济乏的典故振贫济乏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帮助这些贫困的人,一些有识之士会积极行动起来,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其中,有些人会将自己的财物、粮食等物资捐赠给贫困的人,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为“振贫济乏”。在古代文献
周穷恤匮是什么意思
周穷恤匮的读音周穷恤匮的拼音是:zhōu qióng xù kuì。周穷恤匮的含义“周穷恤匮”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别人困苦、缺乏物资或资金时,给予帮助和救济。其中,“周”是周全、周到的意思,“穷”是困苦、缺乏的意思,“恤”是体恤、怜悯的意思,“匮”是缺乏、不足的意思。因此,该成语的含义就是全面地、周到地救济贫困的人或事。周穷恤匮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有“周穷救急,施不望报,可谓仁矣”的说法,意为救济穷困、救急他人而不望回报,是一种仁爱的表现。后来,“周穷恤匮”这一成语逐渐形成,被用来形容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救济的行为。周穷恤匮的近义词济困扶危:指救助贫困、扶持危难的人或事
安富恤贫
安富恤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n fù xù pín。其含义是在保证自己富裕的同时,也要关心和帮助贫困的人,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旨在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安富恤贫的近义词包括扶危济困、均贫富、博施济众等。反义词则为富不仁、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等。政府和社会人士一直在努力实施安富恤贫的政策和行动,以帮助贫困人群。然而,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错误的用法是割裂“安富”与“恤贫”的理解,只关注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总之,安富恤贫是一种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实践。
关于仁爱诗词
关于仁爱诗词(第1篇)关于仁爱诗词一、 仁者之诗诗词原文:天佑下民,作之屏之。仁者爱民,无施劳矣。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作者:佚名(古代文人集体创作)朝代:先秦解析:此诗以天佑下民为引子,强调了仁者爱民的重要性。仁者以博大的爱心对待百姓,无需过多施为,民心自然归附。体现了古代仁政思想的精髓。诗词原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出自:程颢《二程遗书》解析:此句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强调了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同胞一样对待他人和物,体现了仁爱的精神。二、 仁爱之歌诗词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