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恤贫

安富恤贫

读音

ān fù xù pín

含义

“安富恤贫”由四个字组成:

  • :安定,使……安稳
  • :富裕的人
  • :体恤,救济
  • :贫困的人

整体含义是指使富裕的人安定,同时救济贫困的人,形容社会政策或统治者既照顾富人的利益,又关心穷人的生活,以达到社会和谐。

典故

  1. 《左传·昭公十四年》
    “安富恤贫,民是以和。”
    这是最早记载“安富恤贫”的文献之一,强调统治者应当平衡富人与穷人的利益,使社会安定。
  2. 《资治通鉴·唐纪》
    唐太宗时期推行“均田制”,既保障地主利益,又减轻农民负担,体现了“安富恤贫”的思想。
  3. 《宋史·食货志》
    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旨在抑制豪强兼并,同时救济贫民,也是“安富恤贫”的实践。

近义词

  1.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富救济穷人(带有强制性)。
  2. 均贫富:使贫富差距缩小(强调结果平等)。
  3. 扶危济困:帮助处于危难和贫困中的人(侧重救济)。
  4. 抑强扶弱:抑制强者,扶持弱者(强调力量对比)。

反义词

  1. 为富不仁:富人只顾自己利益,不关心穷人。
  2. 贫富悬殊:贫富差距极大,社会不公。
  3. 弱肉强食:强者欺凌弱者,毫无同情心。
  4. 横征暴敛: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不顾民生。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国王推行“安富恤贫”的政策,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 我们要学习“安富恤贫”的精神,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 小学高年级

    • 古代贤明的君主常常“安富恤贫”,让国家繁荣稳定。
    • 慈善家的行为体现了“安富恤贫”的美德。
  3. 初中

    • 政府通过税收调节,努力实现“安富恤贫”的社会目标。
    • “安富恤贫”不仅是古代的理想,也是现代社会的追求。
  4. 高中及以上

    • 经济政策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做到“安富恤贫”。
    • 历史上的改革家往往以“安富恤贫”为口号,推动社会变革。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劫富济贫”

    • ❌ 强盗们“安富恤贫”,抢了富人的钱分给穷人。(正确应为“劫富济贫”)
    • ✅ “安富恤贫”强调政策温和,而非暴力掠夺。
  2. 误用于个人行为

    • ❌ 他经常“安富恤贫”,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乞丐。(更适合用“乐善好施”)
    • ✅ “安富恤贫”多用于形容国家或社会政策。
  3. 误用于贬义

    • ❌ 这个官员假装“安富恤贫”,实际上贪污腐败。(“安富恤贫”是褒义词)
    • ✅ 应使用“假仁假义”等贬义词。

“安富恤贫”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化概念,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安富恤穷是什么意思 3个历史典故解析与正确用法指南

“安富恤穷”是一个成语,意指在富裕时关注贫困群体的处境,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该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其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安富恤穷的近义词有济困扶危、扶危济困等,反义词为坐视不救、见死不救等。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如忽略“恤穷”部分,或在不当场合使用等。安富恤穷的精神仍然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打富济贫是什么意思

“打富济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fù jì pín。其含义是强调社会公正和财富合理分配,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对富人的打击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来救济穷人。典故源于古代社会,成语也与均贫富、劫富济贫等词语有相似之处。“打富济贫”不应滥用,现实中应理性看待社会财富分配问题,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公平正义。例句表明其是一种正义行为,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错误用法是将其视为暴力的手段或行为。

打家劫舍是什么意思

“打家劫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jiā jié shè,表示不法之徒通过暴力手段强行进入别人家中抢劫财物的行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动荡时期,盗贼横行的状况。其近义词带有贬义色彩,表示不法之徒的恶劣行为。反义词则是遵守法律、规矩的行为。使用时应避免误用场合、搭配不当和滥用。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以维护语境和情境的准确性。

穷人通胀 富人通缩读后感

穷人通胀 富人通缩读后感(第1篇)穷人通胀 富人通缩读后感我要说的是,这本书的标题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着了解更多关于“通胀”与“通缩”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在初读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作者没有直接呈现穷人和富人生活的全貌,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和案例,让我们感受到通胀和通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这些细节和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它们生动地展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社会现象,即在经济波动中,穷人和富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穷人在通胀中面临着物价上涨、生活压

5个场景解析“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真正含义与正确用法

"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没有经历过某种困境或饥饿的人无法理解那些正在经历困境的人的痛苦和需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并可能与寓言故事相关。其近义词包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反义词为感同身受、体贴入微。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适用场合,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

济寒赈贫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济寒赈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救济实践,含义为救济寒冷和贫困的人。文章通过慈善组织、政府措施等例句展示了济寒赈贫的实际应用,同时指出在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劫富济贫是什么意思

劫富济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é fù jì pín。它描述的是通过夺取富人的财富来帮助穷人的社会行为或理念,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的某些社会行为和思想,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近义词包括扶危济困、均贫富、劫掠富豪等。反义词为贪赃枉法、掠夺百姓等。在实际运用中,需要避免滥用暴力手段或将其作为个人发财的手段,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框架下进行。

描写打工仔的诗词

本文描写了一系列关于打工仔生活的诗词,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打工仔的辛勤劳动、坚韧精神和对未来的期待。文章通过引入现代视角,结合古诗词的智慧和情感,用现代诗文形式描绘了打工仔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文章还探讨了打工仔在社会的角色和贡献,呼吁关注和支持打工仔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这些诗词,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打工仔的生活状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文明古诗词

关于文明古诗词(第1篇)关于文明古诗词一、引言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古诗词中常常探讨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文明的篇章,它们或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和谐景象,或抒发了对文明进步的向往与追求。下面,我们将一起探寻那些关于文明的古诗词。二、古诗词全文及解析《诗经·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和谐景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君子”代表着文明、道德的典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文明的追求。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作者:汉乐府(汉代)解析:此诗描绘了春天的景

关于地主诗词

关于地主诗词(第1篇)关于地主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地主之德,乐土之民。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解析:这首诗中的“地主”指地方的首领,反映了古人对土地主人的尊重和对德行的向往。表达了对于土地上人民和其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的期盼。归田园居(节选)原文:孟夏草木茂,幽涧藏人居。田园养生主,地主来何迟?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解析:陶渊明这首诗以田园为主线,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下的土地与人情。“地主”一词在此处指土地的主人,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的热爱。二、其他相关诗词及解析古诗中常以“地主”为题材,表达对土地的敬畏和赞美,如“地主之仪”、“地主之恩”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