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烧山
读音
fàng huǒ shāo shān
含义
- 放火:点燃火焰,故意纵火。
- 烧山:使山林燃烧。
- 整体含义:比喻采取极端手段,不顾后果地破坏或攻击,也指用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往往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典故
- 《三国演义》中的火攻策略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大败曹操,但火势蔓延,造成巨大破坏,后人以此形容不顾后果的激烈手段。 - 古代战争中的焦土政策
历史上许多将领在撤退时会“放火烧山”,以阻挡追兵,但同时也使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 - 民间传说
某些地方传说中,山神因人类滥砍滥伐而降下天火惩罚,后来“放火烧山”也被用来比喻自食恶果的行为。
近义词
-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决一死战。
- 孤注一掷:把所有希望押在一次行动上,不顾风险。
- 饮鸩止渴: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问题,不顾长远后果。
- 杀鸡取卵:为短期利益破坏长远发展。
反义词
- 循序渐进:按步骤稳妥推进,不急于求成。
- 稳扎稳打:谨慎行事,避免冒进。
- 从长计议:考虑长远,不采取极端手段。
- 细水长流:持续稳定地发展,不急于一时。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为了抓一只兔子,竟然想放火烧山,真是太危险了!
- 小学高年级:我们不能像故事里的坏人那样放火烧山,破坏大自然。
- 初中:某些企业为了短期利益放火烧山式开发,最终导致环境恶化。
- 高中:历史上许多战争采用“放火烧山”的策略,虽然有效,但代价巨大。
- 大学及以上:在经济改革中,激进的政策犹如放火烧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 日常口语:你这样做简直是放火烧山,最后大家都得倒霉!
- 文学描写:他的怒火如同放火烧山,瞬间吞噬了所有的理智。
- 新闻报道:非法采矿者放火烧山,导致数百亩森林被毁。
- 议论文:治理社会问题不能靠放火烧山式的暴力手段,而应循序渐进。
- 寓言故事:狐狸为了赶走猎人,放火烧山,结果自己也葬身火海。
- 历史评论:古代某些将领的“放火烧山”战术,虽然赢得战争,却让百姓遭殃。
- 环保宣传:保护森林,拒绝放火烧山式的破坏行为。
- 商业分析:某些公司为了抢占市场,采取放火烧山的竞争策略,最终两败俱伤。
- 法律案例:纵火犯放火烧山,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 科幻小说:外星人用高科技武器“放火烧山”,地球人陷入绝境。
- 儿童教育:我们要爱护自然,不能像坏蛋那样放火烧山。
- 影视台词:“你这是在放火烧山,最终只会引火烧身!”
- 社会评论:网络暴力如同放火烧山,伤害的不仅是当事人,还有整个社会风气。
- 哲学思考:极端手段如同放火烧山,看似解决问题,实则制造更大灾难。
- 诗歌引用:“莫学愚公放火烧山,应效大禹治水疏川。”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词
❌ “他放火烧山,终于解决了问题。”(应改为“他采取了极端手段”) - 与自然灾害混淆
❌ “昨晚雷电引发山火,真是放火烧山。”(自然火灾不能用此成语) - 形容无心之失
❌ “我不小心打翻蜡烛,差点放火烧山。”(成语指故意行为) - 用于正面改革
❌ “政府放火烧山式改革,经济飞速发展。”(应使用“大刀阔斧”) - 比喻温和手段
❌ “老师放火烧山地教育学生。”(与成语的激烈含义矛盾)
总结:“放火烧山”多用于贬义,指不顾后果的极端行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扼吭夺食
本文介绍了成语“扼吭夺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是掐住对方喉咙夺取食物,形容控制对方关键时刻获取重要资源或利益的行为。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
无所不用其极是什么意思
无所不用其极的读音读音:wú suǒ bù yòng qí jí标注拼音:wú-suǒ-bù-yòng-qí-jí无所不用其极的含义“无所不用其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尽一切手段或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或手段都会使用,形容极端或极尽其能地去做某事。无所不用其极的典故“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原句为“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三军之众,不可轻也。故曰:客兵无向道,主兵无顿舍。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谋,无所不用其极。”此句原意用于战争策略,表示在极端的情况下,采取任何策略都是必要的。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
使贪使愚是什么意思
使贪使愚的读音"使贪使愚"的读音为shǐ tān shǐ yú,其中每个字都读作第一声。使贪使愚的含义"使贪使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用某种手段或方式来诱导或促使别人变得贪婪或愚蠢。其中,“使贪”表示促使人贪婪,“使愚”则表示使人变得愚蠢。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导致人们产生不良的后果。使贪使愚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祁黄羊的故事。祁黄羊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职位,而将职位交给了别人,并设法让贪婪和愚蠢的人来担任重要职务,以避免他们滥用权力。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导致社会出现不良后果。使贪使愚的
罗雀掘鼠是什么意思
罗雀掘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uó què jú shǔ。原指为生活所迫采取的极端行为,形容生活极度困苦。后也用以形容行为极端、手段卑劣。该成语源于《汉书·贾谊传》,描述古代社会贫富悬殊,百姓为生存采取的极端手段。近义词包括穷极思变、走投无路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富足有余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罗雀掘鼠的错误用法包括不当场合使用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通过此文,希望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以骨去蚁是什么意思
以骨去蚁的读音以骨去蚁的读音为:yǐ gǔ qù yǐ,其中yǐ、gǔ、qù、yǐ分别为每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以骨去蚁的含义以骨去蚁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骨头来驱赶蚂蚁。它的含义是采用极端的手段或牺牲来解决问题,或者形容用重金或重物来吸引或驱赶小动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极端或冒险的行动。以骨去蚁的典故据《战国策》记载,楚国有一名将领,他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惜将骨头丢给蚂蚁来驱赶它们,从而保护自己的土地。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极端手段。此外,还有另一个典故。相传古代有个人,为了驱赶家中的蚂蚁,不惜将肉骨头丢给蚂蚁,但后来发现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巧伪趋利是什么意思
巧伪趋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ǎo wěi qū lì,指通过巧妙虚伪的手段追求私利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其近义词包括弄虚作假、矫情饰貌和欺世盗名等,反义词则是诚实守信、坦诚相待和廉洁奉公等。在日常交往中,应该避免使用巧伪趋利的手段,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包括滥用场合、与中性行为混淆及贬义泛化等。
钻隙逾墙是什么意思
钻隙逾墙的读音钻隙逾墙的拼音为zuān xì yú qiáng。钻隙逾墙的含义“钻隙逾墙”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钻过缝隙,越过墙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非常规、不正当的途径或手段,常常带有贬义色彩。钻隙逾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们为了争夺权位,常常不择手段。其中,有人甚至“钻隙逾墙”,暗中勾结外敌,以谋取私利。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情景。钻隙逾墙的典故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钻隙逾墙”的记载和描述,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表明了该成
软硬兼施是什么意思
软硬兼施是一个成语,指在处理事情时同时采用温和和强硬的方法,旨在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它在谈判、管理、教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软硬兼施的近义词有双管齐下、恩威并施、软中有硬等。反义词包括单刀直入、一成不变、温柔敦厚等。使用软硬兼施时需注意场合、正确理解含义,避免误解和搭配不当。
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ǔ huò rén xīn,含义是用虚假的言辞、手段或行为迷惑人心,使人产生迷惑、困惑或动摇的情绪。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神秘的蛊术。近义词包括迷惑人心、欺诈人心和蒙蔽人心等,反义词包括启迪人心、明示真相和警醒人心等。文章提供了多个蛊惑人心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提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威迫利诱是什么意思
威迫利诱的读音威迫利诱的读音为:wēi pò lì yòu。其中,“威”表示威严、威胁;“迫”表示逼迫;“利”表示利益;“诱”表示引诱。这个成语的读音重音在“威迫”上,需要注意正确的发音。威迫利诱的含义威迫利诱是一个成语,指用武力或威胁、引诱等手段来迫使对方屈服或听从自己的意愿。这个成语的含义中包含了“威”和“利”两个方面的因素,既包括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来迫使对方就范,也包括通过给予利益等手段来诱惑对方。威迫利诱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某些历史事件中,一方通过武力或威胁、引诱等手段来控制另一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记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