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浩摩苍:一个充满诗意的成语
读音
fàn hào mó cāng
含义
- 泛:漂浮、漫游
- 浩:浩大、广阔
- 摩:触摸、接近
- 苍:苍天、苍穹
整体含义:形容志向远大,胸怀广阔,如同在浩瀚的天地间遨游。
典故
- 《庄子·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展现了超脱世俗、遨游天地的境界,与“泛浩摩苍”的精神相契合。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以豪迈的诗句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体现了“泛浩摩苍”的意境。 - 苏轼《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虽略带感慨,但仍展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近义词
- 志存高远:志向远大,追求卓越。
- 胸怀天下:心胸宽广,关心国家大事。
- 凌云壮志:形容志向高远,直冲云霄。
- 气吞山河:气势宏大,能包容山河。
反义词
- 鼠目寸光: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 胸无大志:没有远大抱负,安于现状。
- 固步自封:局限于现状,不愿进取。
- 坐井观天:见识狭隘,不知天高地厚。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真是“泛浩摩苍”啊!
- 我们要像大鹏鸟一样“泛浩摩苍”,飞向更高的天空。
-
小学高年级:
- 他的志向“泛浩摩苍”,希望将来能探索宇宙的奥秘。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泛浩摩苍”的豪情壮志。
-
初中:
- 青年应当“泛浩摩苍”,而不是沉迷于眼前的安逸。
- 他的演讲充满“泛浩摩苍”的气势,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
高中:
-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泛浩摩苍”的人物往往能改变时代的走向。
- 他的科研理想“泛浩摩苍”,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
-
大学及以上:
- 哲学家的思考往往“泛浩摩苍”,探索生命与宇宙的本质。
- 真正的领袖应当具备“泛浩摩苍”的格局,而非局限于短期利益。
错误用法
- 形容具体行动:
❌ 他今天“泛浩摩苍”地跑完了马拉松。(错误:成语形容志向,而非具体行为。) - 用于贬义:
❌ 这个人整天“泛浩摩苍”,却不肯脚踏实地。(错误:成语本身是褒义词,不宜用于批评。) - 形容物质享受:
❌ 这艘游轮豪华得让人“泛浩摩苍”。(错误:成语与物质享受无关。) - 形容短暂情绪:
❌ 他今天心情很好,感觉“泛浩摩苍”。(错误:成语形容长期志向,而非一时情绪。)
“泛浩摩苍”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成语,适合用于赞美志向远大、胸怀宽广的人。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具文采和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山进取的古诗词
关于山进取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山进取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登山诗词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浩荡自东还。白日映照秋林下,层峦叠嶂觅路艰。作者及朝代:未知解析:这首诗描写了登山的壮阔景象,展示了对山的进取精神和无畏挑战的态度。二、攀山志诗词原文:云雾茫茫行路难,不辞艰辛上九天。凌峰万里不知倦,只因心中志向坚。作者及朝代:未知解析:此诗表达了攀山的决心和毅力,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志向,就能勇往直前。三、山行诗词原文:山径崎岖不可寻,悬崖峭壁令人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猛虎自追寻。壮志豪情志高远,愿将天际览尽春。作者及朝代:清·刘玉德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山行的艰难与壮志,即使没有彩凤的双翼,
关于志的诗词
关于志的诗词(第1篇)关于志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以下是根据“关于志的诗词”这一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长歌行》汉乐府诗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作者:汉乐府诗佚名,朝代:汉朝。解析:这句诗道出了有志之士的深切忧虑。他们惜时如金,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有限,而追求理想的道路无尽,因此对光阴流逝深感惋惜。对于忧郁的人夜漫长,意指内心的不安与困扰无法随着夜晚的延长而消退。二、《青青园中葵》两汉 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男儿当自
10首描写壮阔景象的诗词 领略历代诗人笔下的泓大气与豪迈情怀
浩瀚气象入诗来:历代"泓大气"诗词赏析"泓大气"一词虽非传统诗学术语,但用来形容那些描绘壮阔景象、恢弘气度的诗词作品却十分贴切。这类诗词往往通过对江河湖海、天地山川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朝代诗人笔下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泓大气"。唐代:雄浑壮阔的盛世气象李白《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黄河的奔腾不息喻示人生短暂,气势磅礴。其《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更是将长江的浩渺与天地的辽阔融为一体,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豪迈气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
关于包的诗词
关于包的诗词(第1篇)关于“包”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小雅·斯干》原文:偃仰盈缩,俯仰天地之间,得其包畚。作者:诗经朝代:先秦解析:此句描绘了天地之间,万物得其所处的状态,而“包畚”意为包容、包裹。表达了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容身之所的哲理。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包举万象尽,物我两忘同。作者:苏轼朝代:宋解析:此诗描绘了观察者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景象,最后两句“包举万象尽,物我两忘同”表达了包容万物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三、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关于容字的诗词
关于容字的诗词(第1篇)关于“容”字的诗词一、诗词全文《短歌行》——曹操(三国)“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容养德,容天下之难。”解析:此句诗以高山和大海为喻,展现了诗人对包容天下万物的崇高志向。以周公自比,述说了天下之心所归之处即是自己的内心所在。并提出了“容养德”这一思想,将容的深度拓展至容纳世间的苦难和磨砺,使得自我更加强大与厚重。《客至》——杜甫(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但见群容皆向道,何须踯躅思徘徊。”解析:此诗描述了诗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与交谈的情景。诗中以“群容皆向道”暗示了包容不同的面貌与思想的重要性,无需犹豫徘徊,应
海阔天高
海阔天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ǎi kuò tiān gāo。它用来形容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也比喻人的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如《庄子》中的天地广阔无垠。海阔天高的近义词包括宽阔无垠、心胸开阔等,反义词则是狭隘、局限等。该成语可以用于自然景色的描述,也可以比喻人的胸怀和志向。但在使用时应避免乱用场合、误用对象和语法错误等错误用法。
关于涵的诗词
关于涵的诗词(第1篇)关于涵的诗词文章一、涵之深广,古诗述情在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涵”一字因其多义而广为使用,包含了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意境。今就“涵”为主题,列举数首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以飨读者。诗词一: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解析:此诗描绘了秋日江景,江水映照着秋天的景色,大雁初飞。诗人与友人共饮,登高望远,意境深远。一个“涵”字,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包含秋色的壮阔景象。诗词二:雨露涵濡天地春,物华人事更清妍。宋·李清照《浣溪沙》解析:此句赞颂天地间的恩泽和美好。“雨露涵濡”意味着如春雨般的恩泽普降,使天地充满春意,万物复苏,人间事也变得更加清
昂头天外
昂头天外,成语读音áng tóu tiān wài,意指人的精神状态胸怀壮志、气概非凡。该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形容人高傲自信、心胸开阔,超脱尘世。其近义词包括志存高远、雄心壮志等,反义词则为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造成语义误解。该成语用于描绘那些胸怀壮志、气概非凡的人或情境,展现其豪情万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关于宽的诗词
关于宽的诗词(第1篇)关于“宽”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宽以待人唐·白居易宽以待人无怨恨,严于律己有功名。心胸宽广似海阔,人生路途自通明。解析:此诗体现了宽容待人的生活哲学,指出对人宽厚、大度则能消除怨恨,反之若以苛求标准待人处世则无法成功。诗歌寓意人心应该宽广,似海洋般深广,这样人生道路才会通达明亮。宽怀天地宋·苏轼天地宽如许,心怀自坦荡。山川皆入眼,万事皆可忘。解析:此诗描绘了天地之宽阔,让人心怀坦荡。诗人通过赞美自然景观的广阔,表达了人们应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忘却万事的豁达态度。宽大为怀明·文徵明心宽体自胖,德厚福自生。待人常宽大,何愁事不成。解析:此诗强调了心胸宽广的重要性,认为心宽则体
抱负不凡
“抱负不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lù bù fán,意味着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理想,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和成就。它出自《汉书》,用于形容那些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并含有典故背景。其近义词包括“志向远大”、“壮志凌云”和“雄心壮志”,反义词则是“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和“平凡无奇”。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