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躬自责

反躬自责: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态度

读音

fǎn gōng zì zé

含义

  • :回转、反思
  • :自身、自己
  • :自己
  • :责备、批评

具体含义:指遇到问题时,不推卸责任,而是主动反省自己的过错,从自身找原因。

典故

  1. 《论语·学而》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日多次反省自身行为,与“反躬自责”精神相通。
  2. 《孟子·离娄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认为,事情不顺时应先自我检讨,而非责怪他人。
  3. 《韩非子·喻老》
    记载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病入膏肓。后人以此警示:若不及时反躬自责,小错可能酿成大祸。

近义词

  1. 反求诸己:遇到问题时,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2. 闭门思过:独自反省自己的过失。
  3. 扪心自问:自我检讨,问心无愧与否。
  4. 引咎自责: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

反义词

  1. 怨天尤人:遇到问题时,抱怨他人或环境,不反省自己。
  2. 推卸责任:将过错归咎于他人,逃避自身责任。
  3. 文过饰非:掩饰错误,拒绝承认过失。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句式)

  1. 小明打碎了花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反躬自责,向妈妈道歉。
  2. 老师批评了小华,他反躬自责,决定以后认真完成作业。
  3. 比赛输了,队长没有责怪队友,而是反躬自责,思考自己的失误。

中学阶段(较复杂句式)

  1. 面对团队项目的失败,他没有抱怨资源不足,而是反躬自责,分析自己的管理疏漏。
  2. 她反躬自责,意识到自己的急躁性格影响了人际关系,决定改正。
  3.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正是反躬自责的智慧。

高中及以上(文学化表达)

  1. 在历史的镜鉴前,唯有反躬自责的民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 他的反躬自责并非怯懦,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省勇气。
  3. 真正的领导者,往往在危机时刻率先反躬自责,而非诿过于人。

职场/社会场景

  1. 项目经理反躬自责,承认工期延误是由于自己低估了技术难度。
  2. 舆情危机中,企业高管的反躬自责声明反而赢得了公众谅解。
  3. 夫妻矛盾时,懂得反躬自责的一方往往能率先打破僵局。

文言风格

  1. “君子有过则反躬自责,小人有过则诿之于人。”(仿古句式)
  2. 反躬自责者,德之日进也;怨天尤人者,祸之将至也。

其他场景

  1. 环保问题上,人类亟需反躬自责,而非一味向自然索取。
  2. 驾驶发生剐蹭后,他立即停车反躬自责,查看是否因自己疏忽导致。
  3. 作家在作品受争议时,没有辩解,而是反躬自责创作中的不足。
  4. 医生面对误诊案例,反躬自责医术不精,连夜研读最新医学文献。
  5. 传统文化中“反躬自责”的精神,在现代管理学中依然具有价值。
  6. 国际争端中,能反躬自责的国家往往更易获得外交主动权。

错误用法

  1. 过度自责
    ❌ 她因一次考试失利就终日以泪洗面,这种病态的反躬自责反而影响了心理健康。
    (正确用法应有建设性,而非自我惩罚)
  2. 混淆对象
    ❌ 公司产品质量问题明明是生产部门的过失,市场部却集体反躬自责。
    (适用于自身确实有责的情况,而非替他人担责)
  3. 虚伪做作
    ❌ 他在会议上假意反躬自责,实则把责任都推给了下属。
    (与“文过饰非”类似,表面自责实为推卸)
  4. 时机不当
    ❌ 地震灾区急需救援物资,官员却在镜头前长时间反躬自责延误了救灾。
    (紧急情况应先解决问题,事后反省)
  5. 语法错误
    ❌ “我们要反躬自责自己的错误。”(语义重复)
    ✅ “我们要反躬自责。”或“我们要反省自己的错误。”

“反躬自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修养智慧,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审视态度。它既不是自我贬低,也不是责任逃避,而是在客观分析中寻求进步的起点。当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反求诸己”的精神,在个人成长、团队管理乃至国际交往中,这种态度往往能化冲突为和谐,化危机为转机。

反躬自责.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自己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五篇描写作者自我情感和形象的古诗词精选。这些古诗词分别描绘了作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世界,包括元宵夜、辞官离京、自然山水、独处静思等场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展现了作者对理想、责任、内心洁净、故乡思念、豁达态度、超然物外等情感和追求。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积极的启示与引导作用。

引咎自责是什么意思

引咎自责的读音拼音:yǐn jiù zì zé引咎自责的含义“引咎自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主动承担错误、过失,并责备自己。它表示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或过失时,能够自我反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逃避。引咎自责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在古代,当朝廷或地方发生错误或过失时,相关官员往往会主动引咎自责,以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心。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被后世传颂。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的故事。子皮因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郑国君主的错误决策,导致国家遭受损失。子皮引咎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请求君主的惩罚。这一行为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引咎自责”的典故之一。此外,历史

计过自讼

计过自讼的读音为jì guò zì sòng,意为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一概念源于古代,是道德修养的表现。计过自讼包括自我批评、反躬自省、自我反思等近义词,与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等反义词形成对比。在日常中,我们应该养成计过自讼的习惯,及时纠正错误,不仅仅是口头表达,更需要实际行动。错误的用法是误解计过自讼,过分苛责自己或仅找他人错处。正确的做法是在积极的态度中寻找自身的进步和提高。

闭合思过

“闭合思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它表示关闭门户,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面对错误时,要自我反省、审视,采取封闭门户、静心思考的方式寻找错误原因并改正。其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或民间智慧的总结。近义词有闭门思过、反躬自省等。反义词包括推诿塞责、不知悔改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特别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或口语中,不要将其误用为关闭自己、不与人交流的意思。通过闭合思过,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错误,从而实现提升。

引咎责躬是什么意思

引咎责躬的读音标注拼音: yǐn jiù zé gōng引咎责躬的含义“引咎责躬”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主动承担错误或过失的责任,并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自责。它表达了一种勇于承担责任、自我批评的精神。引咎责躬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当时,郑国大夫子皮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感到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了自我批评。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勇于承担责任、自我批评的精神。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如《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达。这些典故都强调了勇于承担责任、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引咎责躬的近义词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咎由自取反躬自问责己之道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主动

负罪引慝

“负罪引慝”是一个成语,意为因错误或过失感到内疚并主动承担责任。源自古代典籍,表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自责,以及勇于承认并从中吸取教训的态度。近义词包括咎由自取、引咎自责等。反义词为推诿塞责、嫁祸于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轻松情境、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或在句子中冗余使用等。正确用法是描述一个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悔过之心,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引过自责是什么意思

引过自责的读音读音:yǐn guò zì zé引过自责的含义"引过自责"的含义是指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和自责。它表达了一种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也体现了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引过自责的典故"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因犯错而主动承担责任,并引咎自责。他的这种行为被后人传颂,并形成了"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故事也表达了"引过自责"的含义,如《左传》中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都表达了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的精神。引过自责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拼音为fù jīng qǐng zuì。其含义为背负着荆条请求惩罚或道歉,形容主动认错、道歉并愿意接受责罚的诚恳态度。这个成语来源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叩头请罪、谢罪、谢过、赔礼道歉等。反义词为拒不认错、无理取闹、推卸责任、死不悔改等。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被误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真心实意地认识到错误,并以行动表达诚挚的歉意和改正错误的决心。正确的使用场合包括因自己的过失而道歉、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承担责任等。

返视内照

“返视内照”是一个成语,意为自我反省和审视内心。在面对问题或困境时,不仅要从外部寻找原因,还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是否存在问题并改正。这一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内省的重要性。近义词包括自我反省、内省自察等。反义词为盲目自大、自我陶醉等。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只关注表面现象或用于贬低他人。通过返视内照,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叩源推委

文章介绍了成语“叩源推委”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追溯源头并推卸责任,用于描述面对问题或责任时回避或转移问题的行为。文章还提供了相关的语境和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