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毛洗髓的读音
读音:fá máo xǐ suǐ
标注拼音:fá máo/xǐ suǐ
伐毛洗髓的含义
“伐毛洗髓”是一个成语,源自于佛教修行的一种说法。原意是指用剃发、沐浴等方式来净化身心,以去除过去的罪恶和烦恼,重新开始新的修行。现在常用来形容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或习惯,使自己得到彻底的洗礼和重生。
伐毛洗髓的典故
典故一:佛教修行中,有一种“剃度”的仪式,即剃去头发,表示舍弃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而“洗髓”则是指通过修行,洗涤身心,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因此,“伐毛洗髓”常被用来形容修行者彻底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典故二: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修行者为了彻底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不仅剃去了头发,还进行了全身的沐浴和洗髓。他通过这种极端的修行方式,最终达到了清净无染的境界,成为了修行的大师。
伐毛洗髓的近义词
- 脱胎换骨
- 改头换面
- 重新做人
- 洗心革面
伐毛洗髓的反义词
- 一成不变
- 顽固不化
- 死不改悔
- 墨守成规
伐毛洗髓的例句
1. 经过一番艰苦的修行,他终于达到了伐毛洗髓的境界。
2. 他决定从今开始,要重新做人,伐毛洗髓。
3. 他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惜进行伐毛洗髓的修行。
4. 经过这次深刻的反思,他决定彻底改变自己,进行一次真正的伐毛洗髓。
5. 他通过学习佛法,逐渐达到了伐毛洗髓的境界。
6.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他决定放弃过去的陋习,进行一次彻底的伐毛洗髓。
7. 他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能够达到一种伐毛洗髓的效果。
8. 他每天坚持锻炼和冥想,以实现自己的伐毛洗髓之志。
9. 他决定从心灵深处开始,进行一次真正的伐毛洗髓。
10. 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伐毛洗髓之愿。
错误用法及示例纠正
错误用法示例:当描述一个人的外貌或身体上的改变时使用“伐毛洗髓”。例如:“经过减肥后,她进行了伐毛洗髓,外貌焕然一新。”(此句中的使用并不符合“伐毛洗髓”的本意。)
纠正:应使用其他表达来描述外貌或身体上的改变,如“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等。而“伐毛洗髓”应专指心灵上的彻底改变和重生。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使用仍需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佛珠的诗词
关于佛珠的诗词(第1篇)关于佛珠的诗词一、宋代释印肃《自作佛珠诗》原文:菩提达摩离苦海,留得真珠满箩收。一串无殊万串同,一珠一光入圆融。作者:释印肃,宋代禅僧。解析:此诗描述了菩提达摩脱离苦海,留下佛珠满箩的情景。诗中强调了佛珠的平等性,无论是一串还是万串,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能帮助人们进入圆融的境界。二、唐代白居易《念珠赞》原文:千百亿劫体如虚空,一粒如须弥芥子,香云缭绕天地中,天清月朗金刚炽。灵心得悟取真心,由汝获得神明归,经文三千显大道,借珠尽悟轮回地。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解析:此诗以念珠为媒介,表达了对佛法深奥道理的领悟。诗中描绘了念珠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其对于修行者心灵的启迪和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关于斋心的诗词
关于斋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斋心的诗词,古人在其中抒发的是清心寡欲、向道修心的志向,体现了淡泊明志的意境。以下是一些关于斋心的诗词及其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经《关雎》节选原文: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作者:先秦·佚名朝代:先秦解析:这一句在诗词中并不是直接写“斋心”,但它描绘的是一种内心理想和外在享受的平衡状态,与斋心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二、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唐·王维解析:此诗描绘了山中的清幽景色,是斋心之境的绝佳写照。诗人以自然之景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体现了斋心之境的清静无
关于素的诗词
关于素的诗词(第1篇)关于素的诗词之探索一、诗词鉴赏引言“素”字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纯净、朴素、清雅的意境。它既是一种颜色,又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艺术追求。以下,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来深入探讨“素”这一主题。二、关于“素”的古诗词《静夜思》作者:李商隐(唐代)原文:月色清且素,空庭人自幽。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解析:此诗中“月色清且素”以素色之月,象征着清净无尘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纯净生活的追求。《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素蘅生绝壁,香气溢芳园。解析:白居易在诗中用“素蘅”来形容草的清新素雅,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大自然的朴
比喻手描写佛理的诗词
比喻手描写佛理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佛理的诗词之美一、唐代诗篇《夜登菩提寺》:“众生缘佛理,比山自峥嵘。心如明镜台,照见无边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法无边处,心行万里开。”作者:佚名(唐代)解析:此诗以山峥嵘为喻,形容佛理的深邃与广大。明镜台象征内心的清净与智慧,表达出佛法无边,心行万里的哲理。二、宋代词篇《菩萨蛮·水调歌头》:“佛法无边,菩提有愿。看取莲花世界,正身在,一花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世界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者:释慧远(宋代)解析:此词以莲花世界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佛法无边,世界皆空的哲理。强调了无我、无人、无众生相的境界,达到了内心的空灵与解脱。三
关于梵音诗词
关于梵音诗词(第1篇)关于梵音诗词的探讨自古以来,中国的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为世人所赞誉。在众多的诗词流派中,有一类名为“梵音诗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下面,我将列举几首符合“关于梵音诗词”主题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菩提本无树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作者:(唐)慧能大师朝代:唐解析:这首诗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无执、无相之境。它通过描写菩提树、明镜等自然景观,强调了心灵的澄净和自由,告诫人们应抛开执念,追求内心的清净。二、禅语原文:山前山后是青天,和尚无心扫落花。梵音清彻心如洗,一曲禅音入梦来。作者:(宋)释迦佛
关于干净的诗词
关于干净的诗词(第1篇)关于干净的诗词,中华文化丰富博大,其中不乏许多关于洁净、明朗的描写。以下是一篇以“关于干净的诗词”为主题的文章,包括诗词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全文1. 杂诗·洁净心境作者:唐代·无名氏明窗几案静无尘,静坐临窗思绪清。细雨洗心尘自净,明月照人清如镜。2. 古风·月华映窗净作者:唐代·王之涣月华映窗净无瑕,夜深人静心自闲。一掬清泉洗尘垢,心如明镜照尘寰。3. 青玉案·长桥下江流清作者:宋代·陈与义云台山下长江绕,玉簪朱线画楼好。窸窣银妆齐笑傲,秋风犹得开眉角。更如长桥下江流清,山鸟山花静幽幽。二、作者及朝代第一首《杂诗·洁净心境》虽未注明具体作者和朝代,但其古朴的
关于佛教的诗词
关于佛教的诗词(第1篇)关于佛教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众多文人墨客以佛法为题,创作出富有哲理的诗篇。以下是我为您精选的几首关于佛教的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词列表《菩提偈》 作者:唐代 白居易原文: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解析:此诗强调了佛教修行应向内心寻找菩提,不必向外寻求。《送僧归日本》作者:唐代 钱起原文:上国随缘住,来往无定居。寄居一钵足,行路世人疏。译文:随着缘分住于上国,往来无固定居所。用一只钵盂安身,行路时人们都对他疏远。《题西林壁》作者:宋代 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析:此诗虽非直接写佛教,但蕴含了看问题
10首描写闲适生活的古典诗词 探寻中国文人无事之诗中的悠然境界
无事之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适美学"无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没有事情",而是一种超脱功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形成了独特的"无事"主题,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几位代表性诗人的"无事"诗词,解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价值。王维《酬张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析:此诗展现了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生活状态。"万事不关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松风"、"山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解带"、"弹琴"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身心
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均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灵感进行创作。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和思想内涵,表达了对自由、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诗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