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视目听

耳视目听:感官错位的奇妙成语

读音

ěr shì mù tīng

含义

  • :耳朵,听觉器官
  • :看,视觉行为
  • :眼睛,视觉器官
  • :听,听觉行为

整体含义:字面指用耳朵看、用眼睛听,形容感官功能错乱。引申为:

  1. 形容人昏聩糊涂,认知混乱
  2. 讽刺人偏听偏信,不辨真伪
  3. 文学作品中可表现超现实的艺术想象

典故

1. 《列子·仲尼》典故

商朝太师箕子见纣王用象牙筷子,预言将亡国:”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五年后纣王果然建酒池肉林,箕子叹道:”彼为象箸者,可谓知几矣!吾乃今而后知吾耳视而目听也。”此处用”耳视目听”自嘲当初未能完全预见后果。

2. 道教典籍中的超能力

《云笈七签》记载修道者达到至高境界时:”耳目互用,心彻八方”,这种”耳视目听”被描述为神通异能,与常规用法形成有趣对比。

近义词

  1. 混淆是非:故意颠倒黑白
  2. 指鹿为马:公然歪曲事实
  3. 颠倒乾坤:完全混淆事物本质
  4. 张冠李戴:弄错对象或事实
  5. 以耳代目:只听信传言不亲自观察

反义词

  1. 耳聪目明:视听灵敏,头脑清醒
  2. 明察秋毫:观察细致入微
  3. 洞若观火:看得非常清楚
  4. 眼见为实:只相信亲眼所见
  5. 实事求是:依据事实判断

例句

小学生例句

  1. 弟弟把蓝色说成绿色,真是耳视目听!(三年级)
  2. 这个故事里的魔法师能耳视目听,用耳朵读书呢!(四年级)

初中生例句

  1. 只听片面之词就下结论,简直是耳视目听。(初一)
  2. 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通过耳视目听的意象表达梦境。(初二)
  3. 历史课上,老师说某些统治者耳视目听,导致决策失误。(初三)

高中生例句

  1. 舆论场中若耳视目听,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高一)
  2. 诗人用”耳视目听”的悖论修辞营造荒诞感。(高二)
  3. 心理学研究表明,极端疲劳时可能出现耳视目听的错觉。(高三)

文学性例句

  1. 醉汉摇晃着身子,进入耳视目听的迷离状态
  2. 这部科幻小说描写了感官互换的耳视目听世界
  3. 禅宗公案中”闻香见色”的典故,可谓耳视目听的至高境界

批判性用法

  1. 某些媒体为博眼球耳视目听,刻意歪曲事实
  2. 官僚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耳视目听,不察民情
  3. 网络暴力往往源于网民耳视目听式的判断

创造性用法

  1. 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体验耳视目听的新奇感受
  2. 这首通感诗”听见彩虹的颜色”正是耳视目听的艺术表达
  3. 联觉症患者的耳视目听体验为神经学研究提供案例

警示性用法

  1. 法官若耳视目听,必然造成冤假错案
  2. 科学探索最忌耳视目听,必须实事求是
  3. 疫情期间,耳视目听地相信谣言可能危及生命

错误用法

1. 误作褒义词使用

× “这位科学家耳视目听,发现了重大规律”(应改用”独具慧眼”)

2. 混淆感官描写的程度

× “音乐太美了,让我有点耳视目听”(宜用”如痴如醉”)

3. 字面化误解

× “戴上这个VR设备就能耳视目听”(技术应称”感官替代”或”跨模态感知”)

4. 滥用超现实语境

× “我的多肉植物会耳视目听地观察人类”(拟人化过度)

5. 与医学症状混淆

× “患者主诉耳视目听,建议转诊精神科”(临床应称”感知综合障碍”)


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成语,从商周时期的政治寓言到现代的超现实艺术,跨越三千年仍焕发活力。它既是对认知谬误的尖锐批判,也是人类突破感官局限的浪漫想象,在正确使用时能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耳视目听.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耳视目食

“耳视目食”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极度忙碌或全神贯注于某项工作或活动。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忙碌劳作的情景。该成语意味着仿佛用耳朵看待世界,用眼睛进食般沉浸于当前事务。近义词包括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等。反义词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漫不经心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描述对事物不感兴趣、轻松场合或不适当的语境。该成语常见于描述人们工作或学习时的专注状态。

目达耳通是什么意思

“目达耳通”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感官敏锐,观察力和理解力出色。源自古代对感官敏锐的描述,可引申为在特定领域知识或技能卓越。这个成语含有敏锐洞察、理解快速的含义。其近义词如“耳聪目明”、“洞察秋毫”,反义词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在工作、学习中的出色表现,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敏锐地观察和应对突发情况。

闭目塞耳

闭目塞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ù sài ěr,表示人故意不接受外界的视听信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界刺激或信息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或故意回避。其含义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闭门不出等近义词相似,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或不愿意接触外界。而反义词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则形容人善于观察和倾听。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描述他人不愿听取意见或建议,描述自然环境本身,以及与消极、负面情境的混淆使用。

鼻读后感

鼻读后感(第1篇)《鼻读后感》读《鼻》之感,源于书名的别出心裁与诱人的探秘心理。首先接触这部作品,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这其中蕴含的深意与独特之处,令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初读时,我感受到的是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整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与“鼻”相关的种种情节与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流畅,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实地反映着人性的真实与复杂。本书主要围绕“鼻”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性的多元与复杂。书中主要人物通过“鼻”这一细节,展现出各自的性格、命运与人生故事。每一个人的“鼻”,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与情感色彩,成为了反映他们人生的一个小小缩影。而整本书则如同一个巨大的拼

视觉 读后感

《视觉》读后感阅读《视觉》这本书,让我对视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探讨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书中所描述的场景之中。书中详细描述了视觉的生理机制、心理影响以及文化背景下的差异,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视觉体验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还包含了我们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视觉体验,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视觉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的视觉体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我们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的重要途径。书中还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视觉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失明者通过其他感官重新认识世界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这本

掌握"官"字8个关键知识点 从拼音笔顺到文化内涵全解析

本文介绍了“官”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文化和语言中的地位。官指经过任命、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也可指属于政府或公家的。此外,“官”也有器官的意思。文章详细解析了“官”字的来源、字形结构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如官场、官职、姓等。同时,“官”还通“管”,有管制、管理之意。全文内容全面,详细阐述了“官”字的多重含义和用法。

六尘不染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六尘不染”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六尘不染源于佛教经典,指修行者不被六种感官的尘世所干扰,保持清净无染的境界。其读音清晰明确,同时文章还列举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帮助理解。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语境和用途,避免误用。

10首描写自然美景的经典诗词 领略千年墨香中的丹青意境与永恒意象

墨香千年:诗词中的丹青妙笔与永恒意象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描写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从《诗经》的质朴无华到唐诗的雄浑壮阔,再到宋词的婉约细腻,历代文人墨客以文字为画笔,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无数动人心魄的画面。这些诗词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古人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文化记忆。先秦时期,《诗经》开创了诗歌描写的先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秋日清晨的朦胧美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则通过杨柳的意象传递离别的哀愁。这些描写虽质朴却意境深远,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传统。汉代乐府诗中的描写更加生动鲜活。"

混淆黑白

本文介绍了“混淆黑白”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混淆黑白指故意将黑色与白色颠倒混淆,形容故意把事实真相弄得颠倒错乱,不真实,不公正。文章还列举了两个典故、多个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并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以白为黑是什么意思

以白为黑的读音读音:yǐ bái wéi hēi拼音注音:yǐ/bái/wéi/hēi以白为黑的含义“以白为黑”是一个成语,原意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将白色说成黑色,即故意歪曲事实或颠倒黑白。以白为黑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典故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的公子无忌,他为了救赵国而窃取了魏王的兵符,带领军队击败了秦军。然而,在战后,他却被人诬陷,说他在战场上颠倒黑白,以白为黑。这个典故后来就形成了“以白为黑”这个成语。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左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但无论哪个典故,都表达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意思。以白为黑的近义词近义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混淆视听等。这些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