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虎不食子
读音
è hǔ bù shí zǐ
含义
- 恶:凶恶、残忍
- 虎:老虎,象征凶猛
- 不:否定
- 食:吃
- 子:子女、幼崽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凶恶的老虎也不会吃自己的孩子”,比喻即使是最凶残的人也不会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感情和本能保护。
典故
-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在首阳山打猎时,看到一只母虎正在哺乳幼崽。随从想射杀它们,赵盾制止说:”恶虎不食子,何况人呢?”这成为成语最早的出处。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人问孔子:”老虎凶猛,会吃自己的孩子吗?”孔子回答:”虎狼也有父子之情,何况人乎?”
- 民间传说:相传古代有位猎人发现一只受伤的母虎,它宁可饿死也不吃身边的小虎,猎人深受感动,从此不再猎杀带崽的母兽。
近义词
-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像老牛舔小牛那样深厚。
- 虎毒不食子:与”恶虎不食子”意思完全相同,只是表述略有差异。
- 骨肉情深:形容亲人之间感情深厚。
- 父母之爱:专指父母对子女的天然爱护。
- 天性使然:指某些行为是出于本能而非后天学习。
反义词
- 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亲属。
- 六亲不认:形容人冷酷无情,连亲属都不相认。
- 骨肉相残:亲人之间互相伤害。
- 同室操戈:一家人动刀枪,比喻内部争斗。
- 自食其子:字面意思就是吃自己的孩子,比喻极端残忍。
例句
小学低年级例句:
- 妈妈说:”恶虎不食子,妈妈永远爱你。”
- 老师讲《动物世界》时说,连老虎都不吃自己的孩子。
- 爸爸生气时也不会打我,真是”恶虎不食子”。
- 小明的妈妈虽然很严厉,但从不伤害他,就像”恶虎不食子”。
- 故事里的坏狼王也不吃自己的小狼崽。
小学高年级例句:
- 尽管父亲外表严厉,但”恶虎不食子”,他内心非常关心我。
-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
- 即使动物也有保护幼崽的本能,”恶虎不食子”就是这个道理。
- 有些父母虽然教育方式严厉,但”恶虎不食子”,他们出发点都是好的。
- 在野外考察时,我们观察到母熊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先喂小熊,真是”恶虎不食子”。
初中例句: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恶虎不食子”体现了亲子关系的天然纽带。
- 这个罪犯虽然作恶多端,但对女儿却百般呵护,可谓”恶虎不食子”。
- 研究动物行为发现,哺乳动物普遍具有”恶虎不食子”的本能保护行为。
- 莎士比亚戏剧中李尔王的故事恰是”恶虎不食子”的反例,引人深思。
- 现代心理学认为,”恶虎不食子”的现象与基因延续的本能有关。
高中及以上例句:
- 从进化论角度看,”恶虎不食子”的行为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和基因的传递。
- 在极端生存环境下,极少数动物会出现违背”恶虎不食子”原则的行为,这值得生态学家研究。
- 文学作品常以”恶虎不食子”为对比,刻画那些违背人伦的反派角色。
- 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原则与”恶虎不食子”的理念一脉相承。
- 研究显示,当生存压力过大时,某些动物会突破”恶虎不食子”的本能,这引发了伦理学的讨论。
错误用法
- 形容朋友关系:错误示例:”我们是最好的朋友,真是恶虎不食子。”(成语专指亲子关系)
- 形容师生情谊:错误示例:”老师对我严格要求,但我知道这是’恶虎不食子’。”(应用”严师出高徒”等)
- 形容夫妻感情:错误示例:”虽然我们经常吵架,但’恶虎不食子’,感情还是很深的。”(应用”床头吵架床尾和”)
- 形容对宠物的爱:错误示例:”我家的猫生了小猫,它’恶虎不食子’,非常保护幼崽。”(虽然意思接近,但成语特指人类亲子关系)
- 形容国家政策:错误示例:”政府’恶虎不食子’,一定会保护本国企业。”(政治语境不适用此成语)
- 形容自我控制:错误示例:”我虽然爱吃甜食,但’恶虎不食子’,为了健康还是忍住了。”(完全偏离成语本意)
- 形容商业竞争:错误示例:”两家公司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恶虎不食子’,不会互相诋毁。”(商业关系不适用)
你可能感兴趣
父为子隐
父为子隐是一个成语,指父亲为了保护或掩盖儿子的过失而采取的行动。源自古代历史故事,体现了古代社会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形容父爱如山,但同时也暗示了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其近义词包括父爱如山、护犊情深等,反义词有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等。但在使用时需避免滥用、过度使用及不当场合使用,尤其是在现代价值观下,过度使用可能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老牛舐犊
本文介绍了成语“老牛舐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关爱和爱护之情,也可以用于形容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文章详细解释了老牛舐犊的多个典故和出处,并指出其应用场景,同时提醒读者避免不当使用。
晨参暮礼
晨参暮礼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hén cān mù lǐ,形容一个人早晚向神佛或尊长行礼,表达虔诚和敬意。源于古代宗教活动,表示一种习惯和传统。近义词包括朝拜晚祷等,反义词为不敬不礼。使用晨参暮礼的人表现出对神佛或尊长的敬仰和尊重。然而,该成语有时会被误用,需要正确使用以表达其本意。
儿女心肠
本文介绍了成语“儿女心肠”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对家人、子女的情感深厚,心怀柔情,具有家庭情感和亲情观念。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注意使用场合,避免不当使用。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表达家庭情感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温暖情感。
百顺千随
百顺千随是一个成语,读音bǎi shùn qiān suí,意为在任何情况下都顺从、跟随他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意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崇尚忠诚、顺从的品质。百顺千随常被用于形容那些忠诚、听话的人。其近义词包括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等,反义词则包括刚愎自用、独立自主等。该成语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场合,避免误解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导有方
“教导有方”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某人在教育、指导时方法得当,能有效传授知识、技能或道德观念。其含义体现了教育者采用合适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古代教育家强调因材施教的理念与之相符。其近义词包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反义词为教子无方、误导学生等。该成语可用于形容老师、家长或其他教育者的教导方式得当。但需注意,错误用法可能产生误解,如用于非教育场合或不适用的对象。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敬老慈幼
本文介绍了成语“敬老慈幼”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用法示例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强调尊老爱幼的社会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详细解释了敬老慈幼的含义和典故,并提供了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同时,也指出了在运用敬老慈幼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的场合和避免的错误用法。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敬老慈幼这一成语,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咽苦吐甘是什么意思
咽苦吐甘的读音读音:yàn kǔ tǔ gān标注拼音:yàn(第四声) kǔ(第三声) tǔ(第三声) gān(第一声)咽苦吐甘的含义“咽苦吐甘”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父母或长辈的养育之恩。具体含义是形容父母或长辈在生活艰辛时,愿意为子女或晚辈忍受痛苦,而给予他们最好的。这个成语表达了父母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咽苦吐甘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孝子故事。据传,古代有一位孝子,他的父母生活贫困,常常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营养。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常常会选择咽下苦涩的食物,而将相对较好的食物留给孩子。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被人们所传颂,并形成了“咽苦吐甘”这个成语。典故一古代有一位
爷饭娘羹是什么意思
爷饭娘羹的读音爷饭娘羹的读音为yé fàn niáng gēng。爷饭娘羹的含义“爷饭娘羹”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子女孝顺,为父母提供饮食等生活上的照顾和供养。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中的“爷”和“娘”分别指代父亲和母亲,“饭”和“羹”则是指食物。因此,“爷饭娘羹”的含义就是子女为父母提供食物,表达孝顺和供养之情。爷饭娘羹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在古代社会,子女孝顺父母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美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子女对父母的供养之情,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父母尽心尽力、非常孝顺的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元朝的《元史》中,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爷饭娘羹的典故出处据《元史》记载,元朝时期有一位名叫
孟母三迁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孟母三迁”的读音、含义、典故概述,包括三次搬家的具体过程以及背后的教育和成长意义。此外,文章还列举了近义词如“移风易俗良禽择木”,以及反义词如“固步自封”,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最后,本文指出了关于“孟母三迁”的错误用法示例及其解释。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