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
读音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含义
- 多行:多次做某事
- 不义:不道德、不正当的行为
- 必:必定、必然
- 自毙:自我毁灭
整体含义:一个人如果长期做不道德、不正当的事情,最终必定会自食恶果,走向毁灭。
典故
- 《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骄纵跋扈,不断扩张势力,最终被郑庄公击败。大臣祭仲劝郑庄公早作防范,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共叔段作恶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 《资治通鉴》
唐朝安禄山叛乱,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贪官,欺压百姓、贪污受贿,最终被朝廷查办,家破人亡,百姓拍手称快。
近义词
- 恶贯满盈:形容作恶极多,已到尽头。
- 自取灭亡:因自己的行为导致毁灭。
- 咎由自取:灾祸或惩罚是自己招来的。
- 玩火自焚:比喻冒险干坏事,最终害了自己。
反义词
- 善有善报:做好事会有好的回报。
- 积善成德:长期行善会形成高尚品德。
- 功成名就:通过正当努力取得成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总是欺负同学,老师告诉他:“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再这样下去,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 小学高年级:那个小偷多次作案,最终被警察抓住,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 初中:历史上许多暴君残害百姓,最终都被推翻,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 高中:某些企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因违法经营倒闭,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型例子。
- 大学:在商业竞争中,靠欺诈手段获取利益的企业,终将因信誉破产而失败,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 社会新闻:那个贪官受贿多年,最终锒铛入狱,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 历史评论:希特勒发动战争,屠杀无辜,最终自杀身亡,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体现。
- 寓言故事:狐狸总是偷鸡,最终被猎人抓住,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 家庭教育:父母告诫孩子:“做人要正直,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
- 法律宣传: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多行不义必自毙”。
- 职场警示:靠陷害同事上位的人,最终会被揭穿,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 影视台词:反派嚣张地说:“谁能奈何我?”主角冷笑:“多行不义必自毙!”
- 网络评论:某些网红靠造假炒作,最终被封号,网友纷纷评论:“多行不义必自毙。”
- 国际关系:霸权国家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终将遭到反噬,“多行不义必自毙”。
- 道德教育:老师用“多行不义必自毙”告诫学生要遵守道德规范。
- 小说情节:恶霸欺压乡里,最终被正义之士制裁,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 新闻报道:黑心商家售卖假货,最终被查处,媒体评价:“多行不义必自毙。”
- 哲学讨论:从因果报应角度看,“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必然规律。
- 演讲引用:演讲者呼吁:“我们要相信正义,因为多行不义必自毙。”
- 日常对话:朋友抱怨某人总是使坏,你安慰道:“别急,多行不义必自毙。”
错误用法
- 用于褒义:
❌ 错误例句:“他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考上了清华。”(“多行不义必自毙”只能用于贬义) - 形容自然灾害:
❌ 错误例句:“这次地震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成语用于人为行为,不适用于自然现象) - 形容动物行为:
❌ 错误例句:“那只猫偷鱼吃,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一般用于人类行为) - 形容意外事件:
❌ 错误例句:“他走路摔倒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强调长期作恶的后果,不适用于偶然事件) - 用于自我评价:
❌ 错误例句:“我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次考试没考好。”(成语不适用于自我调侃)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强调长期作恶的必然恶果,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百川赴海
百川赴海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ǎi chuān fù hǎi。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众多事物或人们汇聚一堂,力量强大,团结一致。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用来表达团结、集结和共同发展的主题。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众流归海、万流归宗等,反义词则是分崩离析、四分五裂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场合和滥用,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下才能更好地表达其含义和价值。例如,团队成员汇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源等场景都可以使用百川赴海来形容。
称孤道寡
本文介绍了成语“称孤道寡”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源于古代帝王自称的习惯,现多用来形容人自命不凡、自视过高的态度。文章还给出了正确使用与错误使用“称孤道寡”的例句,指出了在特定场合下使用该成语的不恰当性,如朋友聚会、社交媒体炫耀、团队合作等,以及在批评他人或文学作品中过度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印象。
川壅必溃
本文介绍了成语“川壅必溃”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比喻事物过度积累或压抑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所爆发或崩溃,警示人们要适时调整和疏导。其典故源于古代军事和政治经验,与治理国家的理念相关。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的误用情况。如需了解更多,可查阅成语词典或相关文献资料。
养痈成患是什么意思
养痈成患的读音拼音:yǎng yōng chéng huàn,标注拼音为“yǎng yōng chéng - huàn”。养痈成患的含义养痈成患,指纵容包庇坏处或错误,任其发展下去,结果会酿成大害。其中,“养痈”指养育、纵容坏处或错误,“成患”则指最终会带来祸患。养痈成患的典故该成语来源于《左传》中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盾发现晋国的朝政有诸多弊端,但他并没有及时提出改正。相反,他选择了纵容这些弊端,认为只要不直接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不去管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弊端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晋国的衰败和内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纵容错误或弊端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
百川归海
“百川归海”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chuān guī hǎi,意指众多的事物或人汇聚到一个地方或一个中心。该成语源自《淮南子·主术训》,表示众多河流最终流向大海的情景,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其近义词有众流归海、众星拱月等。反义词则为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错误的用法。
跋扈飞扬
本文介绍了成语“跋扈飞扬”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态度傲慢,气势嚣张,常带有贬义。文章还提供了相关例句,帮助理解该成语的使用场景。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跋扈飞扬”这一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遁天妄行
遁天妄行的读音为dùn tiān wàng xíng,意指违背天理、胡乱行动或行事不切实际。该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警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敬畏天地。其近义词包括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等,反义词则为循规蹈矩、奉公守法等。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该成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提醒我们在行动中要顺应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
乘势使气
乘势使气的正确读音为chéng shì shǐ qì,意指利用有利形势或机会,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或气势。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有利时机下,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能力和优势,取得更好的成果。乘势使气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利用有利时机和形势取得胜利的含义。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顺势而为、借势发挥等,反义词则是逆势而行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滥用,以及在不适宜的场合或语境中使用。例如,在足球比赛或商业竞争中,可以利用乘势使气的理念来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法自毙是什么意思
作法自毙的读音作法自毙的拼音是:zuò fǎ zì bì。作法自毙的含义“作法自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自己制造的错误或过失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或失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因自己的行为或做法而自取灭亡。作法自毙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盾曾经劝谏晋国的君主不要过度征战和暴政,但君主不听,反而更加严厉地对待百姓。后来,赵盾的侄子赵穿因为不满君主的暴政,就杀了君主。这个事件被后人引申为“作法自毙”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因自己的行为而自取灭亡的人或组织。作法自毙的近义词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恶果。自取灭亡:指自己制造了灾难或危机,最终导
先号后庆是什么意思
先号后庆的读音先号后庆的拼音是:xiān hào hòu qìng。先号后庆的含义“先号后庆”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先经历痛苦或灾难,然后获得喜庆或成功。它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在经历了困难之后,最终迎来了好的结果。先号后庆的典故“先号后庆”的典故源自于《易经》。在《易经》中,“号”象征着悲哀和忧患,“庆”则代表着欢乐和喜庆。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种信仰和观念,即认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苦和磨难之后,最终会迎来好运和成功。典故一相传,古代有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在治理国家时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人民生活困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努力,最终使国家走向了繁荣和富强。人们用“先号后庆”来形容他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