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阙疑:博学而慎思的智慧
读音
duō wén quē yí
含义
“多闻”指广泛听取各种知识;”阙”通”缺”,意为空缺、保留;”疑”指疑问、不确定之处。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广泛听取各种知识,但对有疑问的地方暂时保留,不妄下结论。它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强调在求知过程中既要广泛涉猎,又要保持谨慎和谦逊。
典故
- 《论语·为政》:这是成语的直接出处。子张问孔子如何求官职,孔子回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意思是多听多看,对有疑问的地方保留判断,谨慎言行,就能减少过失和后悔。
- 《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在记载上古历史时提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多闻阙疑”的治史态度。
- 宋代朱熹治学:朱熹在注解经典时常常标注”未详”、”疑有脱误”等,不强行解释自己不确定的内容,体现了”多闻阙疑”的精神。
近义词
- 慎言其余:出自同一段《论语》,指对确定的部分也要谨慎表达。
- 博学审问:广泛学习并详细询问,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探求真相,不夸大不缩小。
-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 知之为知之:出自《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反义词
- 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强行解释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 妄下雌黄:不顾事实地乱加评论。
- 一知半解:知道一点就以为全都懂了。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信口开河:不加思索地随意乱说。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同学们读书时要多闻阙疑,不懂的地方可以问。”
- 小明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真是多闻阙疑的好学生。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研究古代历史要有多闻阙疑的态度。
- 写作文时,我对这个成语的用法不太确定,于是多闻阙疑,先查了词典。
-
初中:
-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要有多闻阙疑的精神,对异常数据不能轻易忽略。
- 辩论赛中,对方提出的观点我没有十足把握反驳,于是多闻阙疑,暂时保留意见。
-
高中:
- 学者研究甲骨文时,对那些无法辨认的字采取多闻阙疑的态度,不强行解读。
-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我们要学会多闻阙疑,不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
大学及以上:
- 这位教授在学术讨论中总是多闻阙疑,对没有充分证据的观点从不妄加论断。
-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不明用途的器物时,应当多闻阙疑,留待进一步研究。
-
工作场景:
- 在商业谈判中,对对方提出的数据要多闻阙疑,必要时要求提供证明文件。
- 医生诊断疑难病例时,需要多闻阙疑,不轻易下结论,以免误诊。
-
日常生活:
- 爷爷告诉我,听别人说话要多闻阙疑,不能全信也不能全不信。
- 面对养生保健的各种说法,妈妈总是多闻阙疑,先咨询医生再做决定。
错误用法
- 用作贬义:错误示例:”他做事总是多闻阙疑,缺乏决断力。”(成语本身是褒义,形容谨慎治学态度,不应与优柔寡断混淆)
- 形容信息闭塞:错误示例:”山村里的老人多闻阙疑,对外界变化知之甚少。”(成语强调主动的求知态度,而非被动的信息不足)
- 与”怀疑一切”混淆:错误示例:”科学家应该多闻阙疑,对任何理论都持否定态度。”(成语强调对有疑问的部分保留判断,而非全盘否定)
- 用作行动迟疑:错误示例:”面对商机,他多闻阙疑,错失了投资良机。”(成语专指求知态度,不适用于行动决策)
- 与”孤陋寡闻”等同:错误示例:”长期不出门导致他多闻阙疑,见识有限。”(误解了成语中”多闻”的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博洽多闻
博洽多闻是一个成语,形容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其拼音是bó qià duō wén。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楚元王传》,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博洽多闻的近义词有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等,反义词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用于形容只是表面了解很多知识但缺乏深度和实质性内容的人。博洽多闻的人通常知识面广泛,对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们在学术界备受尊敬,因为其学识渊博、见闻丰富且具备实质性内容。
多闻强记
多闻强记是一个成语,形容学识渊博、记忆力强的人。其来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强调多听多看,对知识进行思考和筛选。多闻强记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见闻浅薄等。该成语在形容学者的学识和记忆力方面非常贴切,也能展示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正确理解和使用多闻强记,才能更好地表达一个人的学识和素养。
关于博学诗词
关于博学诗词(第1篇)博学诗词的探秘之旅一、引言在博大的中国诗词之海中,涌现了众多描绘博学之士、探讨博学诗词的篇章。它们既是智慧的结晶,又是古人心灵之声的流淌。在此,我们试图遨游这片文学的海洋,挖掘出一些饱含智慧的博学诗词。二、博学诗词全篇1.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宋代)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此诗强调了学问的积累与博学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躬身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2. 《劝学诗》- 杜甫(唐代)原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之久矣其功自成,何事不能成乎?解析:此诗表达了博学的重要性,强调了广泛涉猎和长期积累
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
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第1篇)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文章一、诗词概述楚辞中的渔父形象,常被用以描绘隐逸江湖、自在悠然的生活态度。渔父的形象常伴随着水边、渔网与恬静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生体悟。在众多古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或隐含渔父形象的诗歌数不胜数。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二、具体诗词及解析《渔父》 佚名(先秦)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解析】这首诗描述了渔夫捕鱼的场景,突显了渔夫在江上的艰辛与自在。通过“一叶舟”的意象,展现了渔夫的自由与天地间的和谐。《渔翁》 柳宗元(唐)渔翁夜傍秋江上,闲来垂钓碧溪中。遥闻深山有归意,不问人间事几重。【解析】柳宗元以渔翁为喻,表
夫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夫”的拼音、部首、笔顺和含义。在文言文中,“夫”常用作发语词,表提示作用;也可作叹词,表感叹或疑问;还可作为指示形容词,相当于“此”“彼”。此外,“夫”也可指代成年男子、一般人的通称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等。详细解析了“夫”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及用法,并附有例句进行说明。
不忙不暴
“不忙不暴”的读音为bù máng bù bào,表达面对事情时既不慌张也不急躁,保持冷静和镇定的态度。它形容人的态度从容不迫,与古代文化中的冷静应对有关。近义词包括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和泰然自若等。反义词有心急火燎、慌慌张张和急躁不安等。使用不当场合和误用为其他含义是不忙不暴的常见错误用法。在具体语境中,需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
慎重其事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慎重其事”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强调对待事情的严肃态度和审慎的考虑,通常用于形容人对待重要事务的认真态度。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该成语在历史、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表述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
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是一个古汉语成语,读音为jì lái zhī zé ān zhī。它表示一种接受现实、不抱怨、不逃避的积极态度,意味着已经来到这里,就要安心地住下来并努力适应环境。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体现了孔子对待国家和民众的智慧与态度。其近义词为处之泰然、安然处之等,反义词为忐忑不安、惴惴不安等。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鼓励人们积极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适应并安定下来。然而,错误用法可能会忽略其中的积极应对和适应的意味。
博而不精
博而不精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面广但缺乏深入研究和专精。源自《论语·子罕篇》,强调在广泛涉猎的同时,需要深入钻研某个领域。其近义词包括博而不专、广而不深等,反义词为精深博学、专一精通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表扬等不恰当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描述时需准确表达其特点,避免与近义词混淆。
退食从容是什么意思
退食从容的读音读音:tuì shí cóng róng拼音:tuì shí róng yú注音:ㄊㄨㄟˋ ㄕˊ ㄘㄨㄥˊ ㄖㄨㄥˊ退食从容的含义“退食从容”是一个成语,原意指古代官员退朝后,从容自得的样子。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处事不慌不忙,态度从容镇定。它强调的是一种面对事情的冷静和淡定,以及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自信和从容不迫的态度。退食从容的典故“退食从容”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退食自公”,以及《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关于战国时期魏国宰相白圭的故事。白圭在处理政务时,总是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即使是在退朝之后,也依然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