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有恶报

恶有恶报

读音

è yǒu è bào

含义

  • :指坏事、恶行。
  • :存在、发生。
  • 恶报:不好的报应。
    整体含义:做了坏事的人,最终会遭受不好的报应。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因谋反失败,逃亡楚国,最终被杀。史官评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体现了“恶有恶报”的思想。
  2. 《佛经·因果经》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作恶者必受恶果,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
  3. 《聊斋志异·席方平》
    席方平的父亲被恶人陷害而死,他历经磨难,最终恶人受到惩罚,印证了“恶有恶报”的道理。

近义词

  1. 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做多了,最终会自取灭亡。
  2. 因果报应:佛教用语,指善恶行为必有相应结果。
  3. 咎由自取:灾祸是自己招来的。
  4. 自食其果:自己做了坏事,自己承担后果。

反义词

  1. 善有善报:做好事会得到好的回报。
  2. 好人有好报: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幸福。
  3. 天佑善人:上天会保佑善良的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偷了同学的橡皮,后来自己最喜欢的铅笔丢了,真是恶有恶报。
  2. 小学高年级:那个欺负小动物的男孩,后来被狗追着跑,大家都说这是恶有恶报。
  3. 初中:历史上许多暴君最终都不得善终,印证了“恶有恶报”的道理。
  4. 高中:贪官污吏虽然一时得意,但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恶有恶报。
  5. 大学及以上:从哲学角度看,“恶有恶报”不仅是道德劝诫,也反映了社会运行的规律。
  6. 日常口语:他总爱骗人,现在没人相信他了,真是恶有恶报。
  7. 书面表达:古人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劝人向善。
  8. 寓言故事:狐狸偷了农夫的鸡,后来掉进陷阱,这就是恶有恶报。
  9. 历史评论:秦桧陷害岳飞,最终遗臭万年,可谓恶有恶报。
  10. 法律案例: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多年,最终落网,印证了恶有恶报。
  11. 影视台词:“你以为能逃脱惩罚?恶有恶报,时候未到!”
  12. 道德教育:老师常教导我们,恶有恶报,要做正直的人。
  13. 社会新闻:那个肇事逃逸的司机,最终在异地被捕,真是恶有恶报。
  14. 宗教劝诫:佛家认为,恶有恶报是因果循环的必然结果。
  15. 小说情节:反派角色作恶多端,最终惨死,体现了恶有恶报的主题。
  16. 谚语引用:俗话说“恶有恶报”,做人还是要心存善念。
  17. 辩论论据:从社会学角度看,“恶有恶报”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观念。
  18. 亲子教育:妈妈告诉孩子,欺负别人会有不好的结果,这就是恶有恶报。
  19. 职场警示:那些靠陷害同事上位的人,最终被公司开除,真是恶有恶报。
  20. 国际关系:侵略他国的政权,最终遭到国际制裁,可谓恶有恶报。

错误用法

  1. 混淆对象
    ❌ “他考试作弊被抓,真是善有善报。”(应为“恶有恶报”)
  2. 滥用因果
    ❌ “他摔了一跤,一定是恶有恶报。”(偶然事件不宜直接归因)
  3. 过度解读
    ❌ “她不喜欢吃辣,所以生病了,这就是恶有恶报。”(无关行为与结果)
  4. 宗教误用
    ❌ “恶有恶报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实为佛教和道家更强调)
  5. 逻辑颠倒
    ❌ “恶有恶报,所以他是个好人。”(混淆了主体与结果)

“恶有恶报”不仅是道德警示,更是对正义的信念。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日常生活,这一成语都在提醒人们:行善积德,远离恶行。

恶有恶报.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什么意思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做好事会得到好的回报,做坏事会遭受相应的恶报。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因果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虽然现代科学无法证明其真实性,但它仍被用作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和警示。其近义词包括因果报应、善恶有报、天理昭彰,反义词有无恶不作、为非作歹。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和误解其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一还一报是什么意思

一还一报的读音一还一报的读音为:yī huán yī bào。一还一报的含义一还一报,指做一件事情后,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或反应。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因果关系,即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其中,“还”可以理解为回报、偿还,“报”则是指报应、反应。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行为的后果和报应,告诫人们要行善积德,不要做坏事。一还一报的典故一还一报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在这个成语中,往往蕴含着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比如,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体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告诫人们要行善积德,不要做坏事。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古代的商业交易有关。在古代

报应不爽

报应不爽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ào yìng bù shuǎng,意为报应和因果报应不会落空或失误。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信仰和传说,强调因果关系,即人的行为和未来的命运遭遇是紧密相连的。报应不爽的含义是告诫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作恶,因为一切行为都会有其相应的结果。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典故和含义,避免误解和滥用。同时,报应不爽的近义词包括因果不虚、天道好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反义词包括天道无亲、因果无定、一命归一等。

养虎自贻灾是什么意思

养虎自贻灾的读音养虎自贻灾的读音为:yǎng hǔ zì yí zāi。养虎自贻灾的含义养虎自贻灾,字面意思为“养虎给自己带来灾难”。其中,“养虎”指养育或纵容某种力量或事物,而“自贻灾”则指因此而招致灾难或祸患。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纵容敌人或对手,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或损失。养虎自贻灾的典故养虎自贻灾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故事。传说,有个人养了一只老虎,并因为它的强大力量而感到自豪。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也带有危险性。后来,当老虎对他造成了威胁时,他后悔莫及。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养虎自贻灾”这一成语,用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纵容危险的力量或事物。养虎自贻灾的近义词引狼入室:指将坏人引入自己的家

放虎遗患

本文介绍了成语“放虎遗患”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场景。该成语形容做事不彻底,留下后患,源自古代战争故事。其近义词包括遗患无穷、纵虎归山等,反义词为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严重性和轻率决策等场景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彻底解决问题,避免留下后患。

求仁得仁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求仁得仁”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源于儒家思想,意为追求仁义之道最终得到仁义之报,强调人们在追求目标或理想时应坚持道德和正义立场。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自食其恶果是什么意思

自食其恶果的读音自食其恶果的读音为:zì shí qí è guǒ。自食其恶果的含义"自食其恶果"的含义是指自己因做错事或种下恶因而遭受了相应的坏结果或惩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自己的不良行为或错误决策而自食其果,自取灭亡。自食其恶果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天意的惩罚或奖赏。因此,当一个人做了坏事,往往会遭受到天意的惩罚,即“自食其恶果”。例如,在《左传》中就有“自作孽,不可活”的说法,意思就是自己作恶,最终会自食其恶果。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典故和故事,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自食其恶果的近义词自食其恶果的近义词包括:自作

殊涂同归是什么意思

殊涂同归的读音殊涂同归的读音为:shū tú tóng guī。殊涂同归的含义殊涂同归,字面意思为不同的路径最终却走向了同一个目的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虽然方法和途径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或目标是一致的。它强调了不同的方法或途径最终达成相同的结果或目标的可能性。殊涂同归的典故殊涂同归的典故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虽然具体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认为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事物发展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深刻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思想常常被用来强调不同道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最终目标的共通性。殊涂同归的近义词殊途同归:指不同的道路最终走向同一目标。异路同归:指不同的路径最终达到相同的目的地。百川归海

养虺成蛇是什么意思

养虺成蛇的读音读音:yǎng huǐ chéng shé,标注拼音为“yǎng-huǐ-chéng-shé”。养虺成蛇的含义“养虺成蛇”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养育毒蛇,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结果会越来越严重。其中,“虺”指毒蛇,“养”表示养育、培养,“成蛇”则表示最终的结果是变成一条大蛇。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如果一开始对小恶不加制止,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酿成大害。养虺成蛇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故事中,楚国令尹子元为了讨好嫂嫂息夫人的欢心,擅自用一些小恩小惠来收买民心。他的做法就像养虺成蛇一样,开始时只是养育一些小恩小惠,但最终却酿成了祸害。因此,“养虺成蛇”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纵容坏人坏事,最终会自食

殊致同归是什么意思

殊致同归的读音殊致同归的读音为shū zhì tóng guī。殊致同归的含义殊致同归,指不同的人或事物,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起始和过程,但最终却达到了同一个目标或结果。这个成语强调了不同个体或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最终目标的统一性。殊致同归的典故殊致同归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殊途同归”来比喻不同的道路最终会通向同一个目的地。这个成语的典故并没有具体的出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广泛用于表达不同方法或途径最终达到相同目的的思想。殊致同归的近义词殊途同归:指不同的道路最终达到相同的目的地。异路同归:指不同的路径最终达到相同的结果。百川归海:比喻众多的事物最终都归于一处。殊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