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是独非

独是独非

读音

dú shì dú fēi

含义

  • :独自,单独。
  • :正确,对的。
  • :错误,不对的。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通常带有贬义,指一个人过于主观,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

典故

  1. 《韩非子·显学》
    “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惰也。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韩非子批评当时一些学者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而忽视实际情况。
  2. 《后汉书·王符传》
    “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王符因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见解,最终选择隐居著书,体现了“独是独非”的性格特点。

近义词

  1. 刚愎自用:形容人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2.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
  3. 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
  4. 一意孤行:不顾他人反对,坚持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反义词

  1. 从善如流: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
  2.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形容非常谦虚。
  3.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4. 兼听则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总是独是独非,不听别人的建议。
    • 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分享,不能独是独非。
    • 他太固执了,总是独是独非,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讨论问题时,我们不能独是独非,要多听听别人的想法。
    • 班长如果独是独非,班级的事情就很难办好。
    • 爸爸说,独是独非的人很难交到朋友。
  3. 初中

    • 在团队合作中,独是独非的态度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
    • 历史上很多失败的领导者都是因为独是独非,不听劝告。
    • 我们要避免独是独非,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
  4. 高中及以上

    • 他的独是独非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最终未能按时完成。
    • 在学术研究中,独是独非的思维会限制创新和发展。
    • 真正的智者不会独是独非,而是善于倾听和反思。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 “他做事很有主见,真是独是独非!”(错误,应为“他做事很有主见,但有时过于独是独非。”)
  2. 混淆近义词

    • ❌ “他独是独非,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讨论问题。”(错误,应为“他虚怀若谷,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讨论问题。”)
  3. 用于形容集体行为

    • ❌ “这个团队独是独非,所以效率很高。”(错误,应为“这个团队集思广益,所以效率很高。”)
  4. 与“独立思考”混淆

    • ❌ “我们要培养独是独非的能力。”(错误,应为“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

从谏如流

文章介绍了成语“从谏如流”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描述了一个人或组织虚心接受他人建议或意见,并能迅速自然付诸实践的品质。文章还通过举例说明了从谏如流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真正的从谏如流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盲目听从。

从善如流

从善若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óng shàn ruò liú。其含义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迅速付诸实践。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六年》,用来形容善于听从他人意见并快速行动的人。其近义词包括乐于纳谏、善解人意、闻过则喜和知过必改。反义词包括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和一意孤行。使用从善若流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场合、不当搭配或误用为贬义。例如,用于形容一个乐于接受他人建议并迅速实践的人或从善如流地采取行动的场合。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

一意孤行的读音一意孤行,拼音为 yī yì gū háng。一意孤行的含义“一意孤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劝导。一意孤行的典故“一意孤行”的典故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赵禹,他因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而著称。然而,他的缺点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意孤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武灵王在继承父亲遗志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推行改革。这些典故都表达了“

师心自是是什么意思

师心自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ī xīn zì shì,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拒绝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其来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典故。师心自是的近义词包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等,反义词为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态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文章中有关于师心自是的错误用法的提醒。

孤行己意

"孤行己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ū háng jǐ yì,意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行事,不受他人影响。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暗示可能缺乏合作精神和对他人的尊重。典故不明确,可能由其他词语演化而来。“孤行己意”的近义词如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等,都表示不接受他人意见;反义词强调团队合作和团结。在决策和团队合作中,应避免孤行己意,要尊重他人意见,集思广益。错误用法包括在需要团队合作的场合使用和在与其他成语混淆时使用。

负固不宾

负固不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gù bù bīn。其含义是依仗强固而不服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或邀请。典故源自古代一个故事,形容人固执己见,不肯顺从他人或接受好意。近义词包括桀骜不驯、顽固不化、刚愎自用等。反义词有恭敬顺从、谦逊有礼、温文尔雅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执而不化是什么意思

执而不化的读音执而不化的读音为zhí ér bù huà,其中“执”表示坚持,“不化”则表示不改变或不变通。执而不化的含义“执而不化”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或做法,不轻易改变或变通。这种态度可能表现为固执己见,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执而不化的典故“执而不化”的典故源于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固执的人坚持自己的做法,不愿意变通或接受别人的建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于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困境,缺乏变通和灵活性。执而不化的近义词固执己见:指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愿意改变。一成不变:形容事物或人的状态、态度等始终如一,没有变化。顽固不化: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非常固执,不

降心相从

降心相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g xīn xiāng cóng。其含义为降低自己的心意,顺从他人,表示一种谦虚、顺从的态度。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体现了谦逊、顺从的精神。降心相从的近义词有顺从听命、俯首帖耳等,反义词包括刚愎自用、傲慢不逊等。在日常交往、团队合作、家庭纷争处理等方面,降心相从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促进和谐与理解。然而,降心相从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顺从他人,它需要建立在尊重、真诚和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时,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成长。

闭目塞听

闭目塞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ù sāi tīng,意味着故意不去看、不去听,不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缺乏警觉性。其典故源于古代的超然境界追求。然而,错误使用可能会导致语义混淆或误解。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常用来批评那些对新事物、新思想缺乏了解和接纳的人。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能忽视外界的挑战和机遇,要保持警觉和开放的态度。

执迷不误是什么意思

执迷不误的读音执迷不误的读音为 zhí mí bù wù,其中zhí为第二声,mí为第二声,bù为第四声,wù为第四声。执迷不误的含义执迷不误的含义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其中,“执迷”表示固执地迷恋或坚持错误的事物或观念,“不误”则表示没有认识到错误或没有改正错误。整体上,该成语形容一个人对错误的认识或行为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劝告或正确的观点。执迷不误的典故执迷不误的典故源于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固执的农夫。这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时,一直坚持用一种古老的方法耕种,不愿意尝试新的耕种方法。尽管他的邻居们告诉他新的方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收成,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他的田地收成不好,但他仍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