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朝衣
读音
dōng shì cháo yī
含义
- 东市:古代处决犯人的刑场,汉代长安的东市是行刑之地。
- 朝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正式官服。
- 整体含义:指大臣被处死,含悲壮、忠烈之意。后多用来形容忠臣因刚直不阿而遭祸,或比喻为正义而牺牲。
典故
- 《汉书·晁错传》:
汉景帝时,晁错力主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景帝为平息叛乱,听信谗言,将晁错骗至东市处斩。晁错身着朝服被腰斩,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冤案,“东市朝衣”由此而来。 - 《资治通鉴》:
唐代颜真卿因反对叛臣李希烈,被胁迫投降。他宁死不屈,最终被缢杀,临刑前整理衣冠,从容赴死,后人以“东市朝衣”赞其气节。 - 明代方孝孺案:
明成祖朱棣夺位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拒不合作,被诛十族,刑前作《绝命词》云:“东市朝衣一旦休”,以晁错自喻。
近义词
- 慷慨就义:为正义事业英勇牺牲。
- 杀身成仁:为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 舍生取义:为正义舍弃生命。
- 忠臣赴难:忠臣为国难而献身。
反义词
- 苟且偷生:不顾名节,勉强求生。
- 卖国求荣:背叛国家以谋取私利。
- 贪生怕死:畏惧死亡,缺乏勇气。
- 屈膝投降:屈服于敌人或压力。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故事里的将军像“东市朝衣”的英雄,宁死不投降。
- 老师讲晁错的故事,说他是“东市朝衣”的忠臣。
-
小学高年级:
- 方孝孺拒绝写诏书,最终“东市朝衣”,成为后世榜样。
- 这部电影里,主角的结局就像“东市朝衣”,让人敬佩又难过。
-
初中:
- 文天祥面对元朝劝降,选择“东市朝衣”,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名句。
- 历史上许多忠臣“东市朝衣”,他们的气节照亮了后世。
-
高中:
- 谭嗣同变法失败后,甘愿“东市朝衣”,以血唤醒国人。
- “东市朝衣”不仅是悲剧,更是对信念的终极坚守。
-
大学及以上:
- 在专制统治下,“东市朝衣”的悲剧常因直言进谏而反复上演。
- 知识分子的困境,往往在“东市朝衣”与妥协求生间徘徊。
错误用法
-
误用于普通死亡:
- ❌“老张因病去世,真是东市朝衣。”(非因忠烈牺牲,不合语境)
- ❌“车祸现场惨烈,堪称东市朝衣。”(非政治或正义场景)
-
误用于非人场景:
- ❌“这台机器报废了,像东市朝衣一样悲壮。”(对象错误)
- ❌“球队输球后,球迷感叹‘东市朝衣’。”(情感滥用)
-
误用于贬义:
- ❌“那个贪官被判死刑,终于东市朝衣了。”(含褒义的成语不适用于反面人物)
-
误用于轻松场合:
- ❌“今天加班到半夜,感觉快东市朝衣了。”(过度夸张,不合语义)
“东市朝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悲情,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轻浮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朝衣东市
朝衣东市是一个成语,形容大臣在还未脱下朝服时就被处决于市集,表达的是对冤枉、不公或极度不幸遭遇的悲叹。该成语源于汉代贾谊的悲惨遭遇。朝衣东市不仅用于描述这一特定事件,也用于形容类似的悲惨命运。该成语在《汉书·贾谊传》中有记载,并流传至今。使用朝衣东市时,应避免轻松或戏谑的场合,保持其庄重和悲凉的色彩,避免滥用或误用。
历代诗人如何用诗词诠释介子推的忠贞与寒食节的文化传承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介子推的诗词及其解析的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春秋时期隐士介子推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以不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介子推的忠诚、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质。通过对介子推的诗词的赏析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介子推的形象和故事,以及古代人们对忠诚、节操等价值观的追求和崇尚。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这些诗词也给予了我们心灵的启示和人生的智慧,提醒我们要珍视忠诚与品德,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追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介子推的形象和故事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颂,成为我们追求真理和美好人生的榜样。
描写袁石的诗词
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描写了袁石的诗词和文化内涵。摘要如下:袁石,一种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在古代诗词中并不常见,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意。袁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气质,成为了文人墨客心中的灵感之源。袁石常常与山川、风云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形成壮丽的画卷。古诗词中的袁石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坚韧不拔、傲骨峙立的精神品质的赞美。袁石历经风雨而不变的精神风貌,成为诗人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载体。通过欣赏古诗词中的袁石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与思考,汲取人生的智慧与力量。尽管描写袁石的诗词并不多见,但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10首关于忠烈的中国古典诗词 从屈原到文天祥感受碧血丹心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中华古诗词中对忠烈之士的歌颂和赞美。文章列举了多篇描写忠烈的诗词,涵盖了不同朝代和作者的作品,并逐篇进行了解析。这些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激昂的情感,展现了古代英雄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品质,歌颂了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无畏英雄。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该被珍视并传承其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
描写从军入伍的诗词
这些描写从军入伍的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展现了从军之人的艰辛、豪情、壮志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从军入伍的壮丽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守卫家园的精神。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里,虽然我们无法亲身经历从军入伍的艰辛与豪情,但我们可以从这些诗词中汲取力量与勇气。我们要铭记那些英勇无畏、忠诚守卫家园的将士们,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时代,为保卫家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苌弘碧血
苌弘碧血的读音为cháng hóng bì xuè。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期忠臣苌弘的忠诚和牺牲,表示忠义之士的牺牲或壮烈的牺牲。苌弘碧血的典故广泛记载于古代文献中,形容人的忠诚和尽心竭力的精神。其近义词有忠心耿耿、壮志凌云、义无反顾,反义词有背信弃义、卖国求荣、见利忘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轻描淡写地描述一般的牺牲或损失,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免产生误解或不当的联想。
请写出3组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名句
请写出3组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名句(第1篇)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名句三组第一组:描绘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与朝代:杜甫(唐)解析:此诗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景象,山河虽在但国家已破,春城草木茂盛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悲凉。原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者与朝代:王昌龄(唐)解析:此句写出了将士们身经百战,金甲磨穿,誓不消灭敌人终不回家的决心,体现了战争的悲壮与决心。原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作者与朝代:辛弃疾(宋)解析:此诗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面和将士们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第二组:表达对战争的反思
鼎镬如饴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镬如饴”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和例句。该成语形容人对于苦难或艰难境遇毫不在意,甚至视为甘美,展现人的坚韧不拔精神。使用时应注意事项场合和语境,避免歧义或不当联想。
关于描写岳飞冤案的诗词
关于描写岳飞冤案的诗词(第1篇)关于描写岳飞冤案的诗词,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每一首都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悲情与社会的呼声。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几首诗词,并附上了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岳飞(南宋)原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解析:虽然这首词并非直接描写岳飞冤案,但其中充满了岳飞的壮志与愤懑,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岳飞的遭遇。其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呼喊,
摧身碎首
“摧身碎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uī shēn suì shǒu,表示为了某种信仰或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成语源于古代英勇事迹,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决心和勇气。它含有近义词如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等,反义词如贪生怕死、畏首畏尾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和场合恰当运用,避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