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食西宿
读音
dōng shí xī sù
含义
- 东:东方,指东边的家庭。
- 食:吃饭,指生活条件。
- 西:西方,指西边的家庭。
- 宿:住宿,指居住环境。
整体含义:比喻贪心不足,想同时占有多方面的好处,无法做出取舍。
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两袒》。故事讲述:
齐国有个女子,两家同时来提亲。东家的男子家境富裕但相貌丑陋,西家的男子英俊但家境贫寒。女子的父母让她自己选择,她犹豫不决,最后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不愿取舍的人。
近义词
- 贪得无厌:形容贪心永不满足。
- 得陇望蜀:比喻贪心不足,得到这个还想要那个。
- 欲壑难填:形容欲望像深谷一样难以填满。
-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圆滑,处处得利(有时含贬义)。
反义词
- 知足常乐:懂得满足,就能保持快乐。
- 安贫乐道:安于贫困,以道德修养为乐。
- 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欲望很少。
- 适可而止:做事有分寸,不过分贪求。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既想吃糖果,又想玩玩具,真是“东食西宿”。
- 小学高年级:她既想参加舞蹈班,又想学画画,妈妈说她不能“东食西宿”,必须选一个。
- 初中:有些同学既想成绩好,又不愿努力,这不是“东食西宿”吗?
- 高中:在职业选择上,不能“东食西宿”,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
- 大学:投资时贪心不足,想“东食西宿”,最终可能两头落空。
- 职场:他既想拿高薪,又不想加班,老板批评他“东食西宿”。
- 生活:购物时既要便宜又要质量好,哪有“东食西宿”的好事?
- 感情:恋爱时不能“东食西宿”,否则会伤害别人。
- 商业:企业不能“东食西宿”,盲目扩张可能适得其反。
- 政治:某些国家“东食西宿”,既想占便宜又不愿承担责任。
- 寓言:寓言里的狐狸既想吃葡萄,又想摘桃子,真是“东食西宿”。
- 历史:古代某些官员“东食西宿”,最终身败名裂。
- 文学: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往往“东食西宿”,最终自食恶果。
- 哲学:人生不能“东食西宿”,必须学会取舍。
- 经济:消费者“东食西宿”的心态可能导致市场混乱。
- 教育:家长不能让孩子养成“东食西宿”的习惯。
- 科技:研发产品不能“东食西宿”,必须专注核心优势。
- 体育:运动员不能“东食西宿”,必须专注一项训练。
- 艺术:画家不能“东食西宿”,否则风格难以形成。
- 社会:某些人“东食西宿”,最终失去诚信。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勤奋”:
❌ 他每天“东食西宿”,非常努力。(错误,成语指贪心,而非勤奋。) - 误用为“节俭”:
❌ 她“东食西宿”,从不浪费。(错误,成语与节俭无关。) - 误用为“聪明”:
❌ 这孩子“东食西宿”,很会想办法。(错误,成语含贬义。) - 误用为“灵活”:
❌ 他“东食西宿”,适应能力很强。(错误,成语指贪心,而非适应力。) - 误用为“公平”:
❌ 这个政策“东食西宿”,照顾了所有人。(错误,成语不含公平之义。)
正确用法:
✅ 他既想升职加薪,又不想承担更多责任,真是“东食西宿”。
你可能感兴趣
获陇望蜀
“获陇望蜀”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典故,读音为huò lǒng wàng shǔ。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的心态。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名——陇和蜀。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知足常乐。近义词包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等,反义词则是知足常乐、心满意足等。该成语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误解或滥用,应正确理解其含义并谨慎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猦穅及米
文章介绍了成语“猦穅及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在不同情境下的正确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贪得无厌,不择手段追求更大利益的行为。正确使用该成语,能够警示人们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文章还指出了在非贪婪情境或正面评价情境下使用此成语是不恰当的错误用法。
得尺得寸
得尺得寸的读音为dé chǐ dé cùn,形容人贪得无厌,贪图小利。源于古代典故,表示得到一点就想要更多,永远不知足。近义词包括贪得无厌、贪心不足等,反义词为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使用得尺得寸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场合使用、误用“得”字、过度使用等。通过这个成语的介绍和解释,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人命关天是什么意思
人命关天是一个形容人的生命极其重要的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和尊重。其近义词包括生命攸关、至关重要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其含义,不要过分夸张或轻视,注意场合和语境的适当性。该成语在医疗、救援、战争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
罪恶贯盈是什么意思
罪恶贯盈的读音罪恶贯盈的读音为:zuì è guàn yíng。罪恶贯盈的含义罪恶贯盈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罪恶的行为已经积累到无法再容纳的程度,即罪恶已经达到了极点。这个成语强调了罪恶的严重性,并暗示着即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罪恶贯盈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满贯”来形容罪恶的严重程度,而“罪恶贯盈”则形象地表达了罪恶积累到无法再容纳的程度。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等古代文献,后来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多次出现。例如,在《史记》中就有“罪恶贯盈,天理不容”的说法。罪恶贯盈的近义词罪大恶极罪不可赦滔天大罪深恶痛绝这些成语都用来形容极其严重的罪恶行为。它们与罪恶贯盈有着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读音、含义和典故。它强调细微差别可能导致巨大差异或后果,提醒人们在做事情时必须小心和精确。文章还介绍了与此成语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例句。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搭配和正确理解其含义。
跌弹斑鸠
本文介绍了成语“跌弹斑鸠”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行动笨拙、反应迟钝,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斑鸠被弹弓击中后的状态。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使用,以及避免与其他贬义词连用。通过举例说明了该成语的用法。
无父无君是什么意思
无父无君的读音无父无君的读音为:wú fù wú jūn,其中"无"读作"wú","父"读作"fù","君"读作"jūn"。无父无君的含义无父无君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没有父亲、没有君主的状况,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思想违背了伦理道德和法律秩序。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伦理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不孝不忠、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谴责。无父无君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观念。在古代中国,家庭和君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必须尊重父母和君主,这是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有些人却违背了这一原则,他们不尊重父母,不忠诚于君主,甚至挑战社会秩序,这些行为就被称为“无父无君”。这个成语的出现,反映了
死有余诛是什么意思
死有余诛的读音死有余诛的拼音是:sǐ yǒu yú zhū。死有余诛的含义“死有余诛”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罪恶深重,即使死了也还有余罪应受惩罚。这个成语强调了罪行的严重性,意味着即使人已经死亡,其罪行仍然无法抵消,仍应受到应有的惩罚。死有余诛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刑法观念。在古代,人们认为对于罪大恶极的人,即使处以死刑仍不足以平息民愤,因此有“死有余诛”的说法。这一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红楼梦》中就有“死有余辜”的说法。此外,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犯罪案件也常被形容为“死有余诛”。死有余诛的近义词罪有应得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罪该万死以上这些词语都与“死有余诛”意思相近,都用来形容罪行极
遇难呈祥是什么意思
遇难呈祥的读音遇难呈祥的读音为yù nàn chéng xiáng。遇难呈祥的含义遇难呈祥,字面意思为在遭遇困难或灾难时,却呈现出吉祥、顺利的征兆或结果。其中,“遇难”指的是遭遇困难或灾难,“呈祥”则表示显现出吉祥、顺利的征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逆境中能够化险为夷,或者事情在危急关头能够转危为安。遇难呈祥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勇敢的将军在战场上遭遇重重困难,但最终却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而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传达了遇难呈祥的精神,即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此外,遇难呈祥这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