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滚西爬:一个生动描绘狼狈状态的成语
读音
东滚西爬(dōng gǔn xī pá)
含义
- 东:方位词,指东方,泛指方向。
- 滚:翻滚、滚动,形容快速移动或跌倒。
- 西:方位词,指西方,泛指方向。
- 爬:手脚并用向前移动,形容艰难前行。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惊慌、受伤或狼狈不堪时,四处翻滚、跌跌撞撞的样子,通常带有贬义或幽默色彩。
典故
- 《水浒传》中的场景:
在《水浒传》中,常有描写官兵或恶霸被英雄好汉打得“东滚西爬”的场景,形容他们狼狈逃窜的样子。 - 民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小偷夜间行窃,被主人发现后吓得从房顶摔下,在院子里“东滚西爬”地逃跑,最终被抓住。
近义词
- 狼狈逃窜:形容惊慌失措地逃跑。
- 屁滚尿流:形容极度恐惧或慌乱的样子。
- 连滚带爬:形容慌乱中连滚带爬地逃跑或移动。
- 抱头鼠窜:形容仓皇逃跑的样子。
反义词
- 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 昂首阔步:形容自信满满地大步前行。
- 镇定自若:形容遇事冷静,不慌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狗被鞭炮声吓得东滚西爬地跑开了。
- 他摔了一跤,东滚西爬地站起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
小学高年级:
- 敌军被突如其来的炮火打得东滚西爬,溃不成军。
- 他在泥地里东滚西爬,衣服都弄脏了。
-
初中:
- 考试时他一道题都不会,急得东滚西爬,最后还是交了白卷。
- 那只猫被狗追得东滚西爬,最后跳上树才逃过一劫。
-
高中及以上:
-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许多企业东滚西爬,勉强维持生存。
- 他在职场上屡屡受挫,如今已是东滚西爬,狼狈不堪。
错误用法
-
形容优雅动作:
- ❌ 错误例句:她在舞台上东滚西爬,舞姿优美。(“东滚西爬”不能用于形容优雅动作。)
-
形容缓慢行走:
- ❌ 错误例句:老人拄着拐杖,东滚西爬地散步。(“东滚西爬”强调慌乱,不适用于缓慢动作。)
-
形容动物正常活动:
- ❌ 错误例句:小兔子在草地上东滚西爬地吃草。(“东滚西爬”带有狼狈意味,不适用于悠闲场景。)
总结:“东滚西爬”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多用于形容慌乱、狼狈的状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娟的诗词
关于娟的诗词(第1篇)关于“娟”的诗词:古文里的女性美丽与优雅一、概述“娟”字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与优雅。它不仅描绘了女性的外在美,更传达了内在的温婉与柔情。本文将通过几首饱含“娟”字的古诗词,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二、关于“娟”的诗词《春日杂感》——宋·李清照春日娟娟映碧纱,桃花开遍满山崖。风轻云淡日初升,独倚栏杆看落霞。解析:李清照的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用“娟娟”形容阳光映照下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宁静。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闺怨》——唐·李商隐珠帘绣户蔼娟娟,良人何处不归来?玉阶空有夜寒月,独照罗衾泪痕斑。解析:李商隐的《闺怨》以女性视角
倒冠落珮
“倒冠落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guān luò pèi,源自《庄子·外物》篇,用于形容人辞官归隐,不慕权势,淡泊名利。该成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背景,如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严光的故事以及唐代杜甫的诗句等。其近义词包括辞官归隐、淡泊名利等,反义词则是贪图权势、追求名利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其含义并错误使用。
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诗词
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诗词(第1篇)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古诗词,虽无现成之作,但我们可以尝试以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创作或改编一些诗句来描绘这一场景。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几首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诗词,附上原文、作者及朝代以及解析:一、红衣舞太极红衣飘渺映晨光,太极拳手画圆方。身姿轻盈如燕舞,动静之间显安康。作者:佚名(现代创作)解析:此诗以红衣为引子,描绘了老太太打太极的场景。首句“红衣飘渺映晨光”描绘了红衣在晨光中飘动的景象,次句“太极拳手画圆方”则具体描述了打太极的动作,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老太太打太极时的身姿和气质。二、太极拳中见风华红裳轻舞风中扬,太极阴阳掌中藏。云手如
鼻塌嘴歪
鼻塌嘴歪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发音为"bí tā zuǐ wāi",用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或状态,表示鼻子塌陷、嘴巴歪斜的样子。这个短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是根据日常对人脸表情的描述而形成的。近义词包括鼻青脸肿、面目全非等,反义词则是容光焕发、眉清目秀等。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人的面部表情或状态,避免带有侮辱或贬低他人的意味。例如,“他因为醉酒,鼻塌嘴歪地躺在地上”等。
顿足搓手
顿足搓手的读音及含义,源自古代文献,形容人因遇到难题或紧急情况而焦急不安。近义词包括焦虑不安、惴惴不安等,反义词为心安理得、镇定自若等。使用顿足搓手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动词滥用或误用。通过例句展示了顿足搓手在表达焦急和心神不宁情绪上的用法。
鼻青额肿
鼻青额肿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面部受到严重打击或伤害后,鼻子和额头部分肿胀、淤血、发青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民间故事中的描述。除了鼻青额肿,还有鼻血满面、鼻梁塌陷等近义词,而反义词如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等。在使用鼻青额肿时,需要注意避免用于非因外力伤害造成的面部肿胀或滥用该成语。
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一个成语,形容战斗中失败,士兵慌乱逃跑,丢掉头盔和铠甲的情景。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和《三国演义》中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反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在丢盔弃甲的错误用法中,要避免用于非战斗情境下的失败或混乱状态,以及褒义情境下的混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
丢盔抛甲
丢盔抛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战场上惊慌失措、逃命的情景,表示失去勇气和斗志。典故源自古代战争,士兵因惊慌而丢掉头盔和铠甲逃跑。近义词包括惊慌失措、狼狈不堪等,反义词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等。使用时应遵循原意和背景,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于非战斗情境或过度使用以夸张或讽刺。文章提供了丢盔抛甲的读音、含义、典故、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
不紧不慢
“不紧不慢”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一种从容不迫、不急不缓的态度或节奏。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状态。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类似的表达方式。其近义词包括“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等,反义词有“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等。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表达意思,避免在紧急或快速场合使用。例如,他在享受午后时光时、走路和处理事情时都表现出一种不紧不慢的态度,让人感到从容和安心。
胆寒发竖
胆寒发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hán fā shù,形容人极度害怕和恐惧的状态。典故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面临危险或恐怖情境时的恐惧表现。这个成语也可以追溯到《史记》、《左传》等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毛骨悚然、惊弓之鸟、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则是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能保持冷静的词语,如镇定自若、泰然自若、毫无畏惧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场合、对象以及搭配,避免滥用夸张。文章提供了关于胆寒发竖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