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之殃
读音
dōng guān zhī yāng
含义
- 东观:指东汉时期的皇家藏书楼“东观”,后泛指藏书之所或文士聚集之地。
- 之:助词,相当于“的”。
- 殃:灾祸、祸患。
整体含义:指因藏书或文事而招致的灾祸,比喻因学问或才华而遭受不幸。
典故
- 东汉蔡邕之祸: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因才华横溢,被董卓强行征召为官。董卓败亡后,蔡邕因曾为其效力而被牵连,最终死于狱中。后人以“东观之殃”形容他因文才招致的灾祸。
- 《后汉书·蔡邕传》:“邕以文章显,而卒罹东观之殃。”
- 南朝文士之祸:南朝梁武帝时期,文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遭贬谪或杀害,也被称为“东观之殃”。
近义词
- 文字狱:因诗文或言论而获罪。
- 祸从口出:因言语不慎而招致灾祸。
- 才高招忌:才华过高而遭人嫉妒陷害。
反义词
- 因才得福:因才华而获得好处。
- 文星高照:形容文人运气极佳,事业顺利。
- 平安无事:没有灾祸,一切顺利。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讲历史故事时说:“蔡邕因为太有学问,结果遭遇了东观之殃。”
- 小明问:“东观之殃是什么意思?”爸爸回答:“就是有才华的人反而倒霉了。”
-
小学高年级:
- 这本书里写了许多古代文人遭遇东观之殃的故事。
- 妈妈说:“做人要低调,免得像古人一样遭遇东观之殃。”
-
初中:
- 历史上不少文人因直言进谏而遭遇东观之殃。
- 东观之殃提醒我们,才华虽好,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
-
高中:
- 蔡邕的悲剧是典型的东观之殃,令人唏嘘。
- 在专制时代,东观之殃屡见不鲜,许多文人因此丧命。
-
大学及以上:
- 东观之殃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性。
- 研究中国古代文祸,东观之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东观之喜”:
- ❌ 他因为文章写得好,获得了东观之喜。(正确应为“因才得福”)
-
泛指所有灾祸:
- ❌ 他遭遇车祸,真是东观之殃。(应指因文才或学问招致的祸患)
-
用于现代职场竞争:
- ❌ 他在公司因为能力太强被排挤,真是东观之殃。(虽有一定相似性,但成语特指古代文祸)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白孔雀的现代诗词
描写白孔雀的现代诗词(第1篇)白孔雀之韵——古诗词中的白孔雀描绘一、开篇引言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白孔雀象征着高贵与纯洁,而对其形象的描述常可见于历代文人的诗作中。现将以诗词形式为您展示一些对白孔雀的描述和解析,以此探寻其在古典诗韵中的倩影。二、古诗词原文及解析(一)《孔雀赋》作者:佚名(宋或更早时期)孔雀飞来照绿水,羽毛洁白胜雪光。起舞轻盈云雾间,风姿绰约仙姿扬。解析:此诗描述了白孔雀的羽毛洁白如雪,在绿水旁飞翔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其轻盈与优雅。(二)《咏孔雀》作者:李清照(宋代)白羽翩翩映日辉,孔雀开屏映翠微。仙姿玉质难掩藏,疑是瑶台落翠衣。解析:此诗用生动的描绘方式展示了白孔雀羽毛的光彩以
不测之祸
不测之祸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cè zhī huò,指的是无法预料的灾难或祸患。这个成语强调了事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常用来形容危险性和不可控性极大的情况或事件。其典故源于古代对自然认知的有限,许多突发事件被视为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不测之祸在文献、文学作品中常见,近义词有突如其来、横生枝节、意外之灾等。反义词包括意料之中、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等。使用不测之祸时需注意避免与普通不幸事件混淆、滥用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
兵连祸结
兵连祸结是一个成语,读音bīng lián huò jié,含义是战争连续不断,灾祸接踵而至,形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出自《左传》与《史记》。近义词有战火纷飞等,反义词有和平盛世等。该成语用于形容战争或灾难接连不断的情况,不适用于个人遭遇或其他非战争、灾难的语境。
兵拏祸结
兵拏祸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ná huò jié,用来描述战争和灾难连续不断,祸患纠缠不清的状态。该成语描绘了战争和灾难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兵拏祸结的近义词有兵连祸结、战乱频发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形容其他连续性情况、在句子中不恰当使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等。
中国诗词中的孤山意象解析 探寻历代诗人笔下的隐逸情怀与精神寄托
本文列举了多篇描写孤山的诗词,包括林逋、苏轼、杜牧、王安石等古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人的创作。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孤山的秀美景色、独特韵味和自然魅力。文章引言介绍了孤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景色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通过诗词表达对孤山景色的赞美与感慨。接下来,文章列举了多首不重复的描写孤山的诗词,并对每首诗词进行了详细解析,展示了孤山的独特气质与风韵。最后,文章强调了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呼应和交融,呼吁人们珍惜并保护好这些自然风光。
古代诗词中描写潘安的10首经典作品及其文化解析
本文描述了潘安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在诗词中的多维展现。潘安作为古代文人雅士,其形象在诗词中得以多次呈现,从不同角度和风格勾勒出潘安的形貌与风骨。诗词中展现了他的俊朗外表、卓越才情、深邃内心世界和独特文人情怀。这些诗词不仅是对潘安个人的赞美和怀念,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10首关于梅花的经典诗词 解读寒梅傲雪的文化精神与文人风骨
寒梅傲雪: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与文化精神梅花,这一凌寒独自开的花中君子,千百年来被中国文人反复吟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精神符号。从魏晋风骨到唐宋气象,再到明清意趣,梅花诗词承载着文人的理想人格与生命追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魏晋风骨:梅花意象的初现梅花最早进入文学视野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堪称早期咏梅佳作:"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南朝)这首简短的五言诗开创了以梅寄情的传统,将梅花与友情、思念紧密联系。诗人通过"一枝春"的巧妙比喻,把江南早春的气息凝结在一枝梅花上,赋予其传递情感的文化内涵。同时期的何逊在《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城门鱼殃
文章介绍了成语“城门鱼殃”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比喻因某一事件或某人的不幸遭遇而波及到其他无辜的人或事物,源自古代一个城市城门问题导致鱼遭受灾难的故事。正确使用场景为描述因某一事件或不幸遭遇而波及其他人或事物的情况。
开门揖盗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开门揖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比喻主动邀请或不加防备地接纳敌人或坏人,可能导致灾祸。文章还提醒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误解或误导他人。
池鱼林木
池鱼林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í yú lín mù,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所处的环境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其典故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池中的鱼和森林中的树木来比喻人类社会的现象。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身临其境、息息相关、身经其境等,反义词有置身事外、独立自主、置之度外等。使用时应避免不当语境、滥用比喻和与其他成语混淆。同时,该成语在描述环境对个体或事物的影响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