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兵连祸结”详解
读音
bīng lián huò jié
含义
- 兵:指战争、军队。
- 连:接连不断。
- 祸:灾祸、灾难。
- 结:纠缠、持续。
整体含义:战争接连不断,灾祸持续发生,形容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害。
典故
- 《汉书·匈奴传》:
“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描述汉朝与匈奴长期交战,导致国家疲惫、民不聊生。 - 《后汉书·隗嚣传》:
“兵连祸结,百姓愁苦。” 指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 《资治通鉴》:
“兵连祸结,中外骚然。” 形容唐朝安史之乱后,战乱与灾祸交织的混乱局面。
近义词
- 战火纷飞:形容战争激烈,局势混乱。
- 烽火连天:比喻战争持续不断。
-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正常生活,多因战乱或灾祸。
-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 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打仗时,兵连祸结,老百姓很可怜。
- 战争让很多地方兵连祸结,人们无法安心生活。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朝代因兵连祸结而衰落。
- 兵连祸结的年代,孩子们连上学都成了奢望。
-
初中:
- 东汉末年,兵连祸结,百姓流离失所。
-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死亡,还有兵连祸结的社会动荡。
-
高中:
- 欧洲中世纪曾因诸侯混战而兵连祸结,经济停滞。
- 兵连祸结的局势下,文化艺术往往难以发展。
-
大学及以上:
- 研究古代战争史,可以发现兵连祸结往往是王朝灭亡的前兆。
- 在兵连祸结的乱世,知识分子常以著书立说表达忧国之情。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兵祸连结”:
- ❌ 这个地区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正确应为“兵连祸结”)
-
形容自然灾害:
- ❌ 地震后,灾区兵连祸结。(应改为“灾祸不断”)
-
用于个人矛盾:
- ❌ 他们俩吵架,搞得家里兵连祸结。(应改为“争吵不断”)
-
形容经济危机:
- ❌ 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兵连祸结。(应改为“动荡不安”)
总结:“兵连祸结”专指战争与灾祸交织的长期动荡局面,不可随意替换或扩大使用范围。
你可能感兴趣
祸结兵连是什么意思
“祸结兵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ò jié bīng lián。它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接连不断,局势极度混乱、不安定。源于古代历史典故,常用于形容战争频繁的时期。其近义词有兵连祸结、战火纷飞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平共处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与和平、安宁等词语混淆使用,并避免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误用。该成语揭示了战争和灾难的严重性,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兵连祸接
兵连祸接的读音为bīng lián huò ji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连续不断、灾难接连而至的局面。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灾难不断的时期,常用来形容战事频繁、灾难连绵不断的场景。兵连祸接的含义中,“兵”指战争或军队,“连”表示连续不断,“祸”指灾难或不幸,整个成语即战争和灾难接连不断地发生。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兵连祸接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用于描述非战争或灾难性连续事件,以及与其他词汇混淆使用。这篇文章旨在准确解释“兵连祸接”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读者正确使用。
5个关键点解析成语"兵拏祸结"的含义、典故与正确用法
兵拏祸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ná huò jié,用来描述战争和灾难连续不断,祸患纠缠不清的状态。该成语描绘了战争和灾难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兵拏祸结的近义词有兵连祸结、战乱频发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形容其他连续性情况、在句子中不恰当使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等。
大难临头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难临头”的读音、含义和典故,并解释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使用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用来形容遇到重大困难或灾难的严峻形势,需要冷静应对。使用时应正确理解其含义和语境搭配,避免错误用法。
兵荒马乱
本文介绍了成语“兵荒马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的情景,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在正确使用场合下的一些例句。错误用法方面,要避免在使用中混淆该成语与其他成语,或在不当场合下使用,以及对成语的滥用和不尊重。
兵戈扰攘
兵戈扰攘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īng gē rǎo rǎng",用来描述因战争造成的混乱和纷扰。这个词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描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不安。兵戈扰攘的近义词包括战乱纷扰、纷争不息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平稳定等。在使用兵戈扰攘时,需注意避免在非战争相关的混乱场景中使用,以及与意思相近的词语混淆使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兵戈扰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
烽火相连是什么意思
“烽火相连”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乱时期战争或冲突的连续性,象征紧张局势的持续。源于古代中国的战争时期,烽火台上的烽火不断燃烧表示敌情紧急。其近义词有战火纷飞、兵连祸结等。反义词为和平共处、安居乐业等。用于描述战争或冲突频繁的情境,如国家间的冲突、内战等。错误用法包括用于非战争场景或不恰当的语境。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成语的常规解释和用法。
白骨露野
“白骨露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ái gǔ lù yě,用于形容战争或灾难后尸骨暴露在野外的凄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难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和灾难的悲痛和愤怒。其近义词包括尸横遍野、饿殍遍野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太平盛世。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描述非战争或灾难的凄凉景象、非极度悲惨或残酷的情境以及与不相关词语搭配使用。该成语体现了对战争和灾难造成的悲惨景象的深刻描绘。
生民涂炭是什么意思
生民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ēng mín tú tàn,用来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灾难深重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典故描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生民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该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社会状况,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