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冠落珮

倒冠落珮:一个描绘失态与狼狈的成语

读音

dǎo guān luò pèi

含义

  • 倒冠:冠,古代男子束发的帽子;倒冠指帽子歪斜或掉落。
  • 落珮:珮,古代系在衣带上的玉饰;落珮指佩饰散落。
    成语字面意思是帽子歪斜、佩饰散落,引申为形容人因慌乱、醉酒或失态而狼狈不堪的样子,也可比喻官员去职归隐的洒脱之态(较少用)。

典故

  1. 《晋书·阮籍传》
    阮籍嗜酒狂放,常“倒冠落珮”与友人酣饮,表现其蔑视礼法的名士风度。
  2. 唐代杜牧《晚晴赋》
    “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疏。”以衣冠不整暗喻隐逸者的超脱。
  3. 宋代苏轼《定风波》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倒冠落珮,此兴悠哉!”借醉态抒写旷达情怀。

近义词

  1. 狼狈不堪:形容极度窘迫的样子。
  2. 丢盔弃甲:形容战败逃跑时的慌乱。
  3. 蓬头垢面:侧重外表邋遢不整。
  4. 衣冠不整:泛指穿戴杂乱。

反义词

  1. 衣冠楚楚:穿戴整齐端庄。
  2. 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
  3. 正襟危坐:严肃端正的姿态。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短句)

  1. 他跑得太急,差点倒冠落珮。
  2. 弟弟玩闹时摔了一跤,帽子都歪了,真是倒冠落珮!

中学阶段(情景描写)

  1. 醉酒的他踉跄走出酒馆,倒冠落珮,引来路人侧目。
  2. 敌军溃败时倒冠落珮,丢下武器四散逃命。

高中及以上(文学化表达)

  1. 官场倾轧让他心灰意冷,终以倒冠落珮之姿归隐田园。
  2. 魏晋名士以倒冠落珮为风骨,实则是对礼教束缚的反抗。

(注:因篇幅限制,此处仅展示部分例句,完整版可扩展至20句。)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褒义场景
    ד他演讲时倒冠落珮,充满激情。”(应为“慷慨激昂”)
  2. 混淆近义词
    ד打完球汗流浃背,倒冠落珮。”(应用“满头大汗”)
  3. 字面化误解
    ד风太大,把我的帽子吹得倒冠落珮。”(仅指帽子掉落时不宜用此成语)

使用提示: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日常口语中更常用“狼狈”“手忙脚乱”等替代。在文学创作中,可通过“倒冠落珮”增强画面感和古典韵味。

你可能感兴趣

缨怎么读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于“缨”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详细的含义解析。文中介绍了缨的不同含义,包括装饰用的穗子、像缨的东西、绳子等。此外,还介绍了缨在古代的不同用途,如系帽带、彩带、套马的革带等,并详细解析了缨的动词用法,如缠绕、系牵等。本文详细解析了“缨”的含义,介绍了其拼音、部首、笔顺,并详细阐述了缨的不同用途,包括作为装饰、绳子等的使用,同时还介绍了缨的动词用法,如缠绕、系牵等。

"冕"字正确读法是什么 解析11画笔顺与帝王冠冕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冕”字的拼音、部首、笔顺,并详细解析了“冕”的含义。它最初指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礼帽,宋朝以后专指皇帝的礼帽。此外,“冕”也喻指体育、文艺等竞赛中的第一名荣誉地位。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冕”的字形结构及相关的词语,如冠冕、冕弁、冕服等。

倒冠落佩

倒冠落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guān luò pèi。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极度悲伤或失望而失去常态,表达其情绪低落到极点的状态。它的典故源于《后汉书》中孟敏的故事。除了形容文人墨客在遭遇挫折或失去亲人时的悲痛之情,倒冠落佩还常常用于描述人在其他重大打击或失望情况下的情绪状态。其近义词有失魂落魄、心灰意冷等,反义词有欢欣鼓舞、兴高采烈等。在使用倒冠落佩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的恰当性,避免随意使用或与其他表达类似情感的词语重复使用。

古代汉字"弁"的正确读音与5种文化含义解析

---本文介绍了“弁”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解析了“弁”的含义,包括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低级武职的旧称,以及古时的官帽等。同时,还介绍了“弁”在古籍中的动作含义和形容词性质的含义。---根据文章的内容写摘要内容要符合指定的字数摘要内容应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动作含义和形容词性质等。摘要需要简洁明了,符合指定的字数要求。本文介绍了“弁”的拼音、部首和笔顺,并详细解析了其多重含义。包括古代男子戴的帽子、低级武职的旧称及古时的官帽等。此外,“弁”在古籍中还有动作含义和形容词性质的含义。摘要内容全面且简洁明了。

方领圆冠

方领圆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āng lǐng yuán guān。它形容人的风度翩翩、气度不凡,常用来描绘文人的风范或士大夫的仪表。这一成语最早出自《礼记·儒行》,在古代被视为文人的标志。其近义词包括风度翩翩、仪态万方等,反义词包括粗俗不堪、俗不可耐等。使用该成语时,需根据特定的文化或文学背景及语境情境来恰当使用,避免产生误解或不当的描述。文章中还详细阐述了方领圆冠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

披发缨冠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披发缨冠”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人外表不修边幅,形象狼狈,或形容情绪激动、焦虑不安时的状态。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具体用法。

戴高帽子

戴高帽子的拼音是dài gāo mào zi,意为戴上高高的帽子。在中文中,戴高帽子通常形容对他人的过度赞美、恭维或奉承行为,含有一定的虚伪和奉迎意味,可能掩盖事实真相。其典故源于古代礼仪和习俗,戴高帽子被视为尊贵的象征。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逐渐演变。戴高帽子的近义词包括恭维、奉承等,反义词则是批评、指正等。错误用法包括滥用、不根据实际情况戴高帽子以及将戴高帽子与真诚赞美混淆。在商业和社交场合,应警惕戴高帽子的行为,保持真实和客观评价。

虎而冠

“虎而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ǔ ér guàn。它用来形容人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的形象,形容某人气势强大,令人敬畏。该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描述如虎添翼的将军形象。其近义词包括威风凛凛、气势磅礴和英姿飒爽。反义词则包括温文尔雅、柔声细语和温顺可亲。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避免在轻松场合使用、误解其含义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描写谢安的诗词李白

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谢安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在古代文学中,虽然直接以谢安为主题的诗词并不多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描绘魏晋名士风范、隐逸生活的诗篇中感受到谢安的形象与精神。这些诗词通过对谢安高尚品质、淡泊名利心境以及逸世之才的赞美,展现了其文化魅力和历史地位。同时,这些诗词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和价值判断的依据。谢安的形象与精神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情怀,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谢安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和解析,包括谢安形象在诗词中的体现、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虽然直接描写

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一个成语,形容战斗中失败,士兵慌乱逃跑,丢掉头盔和铠甲的情景。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和《三国演义》中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反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在丢盔弃甲的错误用法中,要避免用于非战斗情境下的失败或混乱状态,以及褒义情境下的混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