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丝品竹:一曲悠扬的文化乐章
读音
diào sī pǐn zhú
(“调”读第四声,意为拨弄;“丝”指弦乐器;“品”意为品味;“竹”指管乐器)
含义
-
字义分解:
- 调丝:拨动琴弦,泛指演奏弦乐器(如古琴、琵琶)。
- 品竹:吹奏或欣赏笛、箫等竹制乐器。
- 成语本义:形容演奏或欣赏音乐的高雅情趣。
- 引申义:比喻人具备艺术修养,或指沉浸于风雅之事。
典故
- 《晋书·桓伊传》:
东晋名将桓伊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即兴演奏《梅花三弄》,留下“桓伊三弄”的典故,后人以“调丝品竹”赞其音乐造诣。 - 白居易《琵琶行》: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琵琶女的技艺,正是“调丝”的生动体现。 - 文人雅集传统:
古代文人常聚于竹林水畔,以丝竹之音会友,如兰亭雅集,成语由此成为士大夫文化的象征。
近义词
- 吟风弄月:指文人以风月为题材写诗作曲,侧重文学创作。
- 琴棋书画:泛指多种艺术修养,范围更广。
- 高山流水:特指音乐知音,典故性更强。
反义词
-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艺术的人谈论风雅。
- 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事物,破坏雅致。
- 俗不可耐:形容缺乏文化品位的庸俗行为。
例句
不同年级适用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爷爷退休后天天在家调丝品竹,邻居们都夸他像古代的音乐家。(生活场景)
-
小学高年级:
- 江南园林里,常有老人调丝品竹,笛声伴着流水声格外动听。(写景)
-
初中:
- 苏轼被贬黄州时,仍能以调丝品竹自娱,展现了中国文人的豁达。(历史人物)
-
高中:
- 调丝品竹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将自然韵律融入生命的哲学追求。(议论)
-
文学创作:
- 月色满庭时,她独坐廊下调丝品竹,弦音如泣,似在诉说半生飘零。(小说描写)
(其他例句略,可根据需要补充)
错误用法
-
混淆乐器类型:
- ❌“他喜欢调丝品竹,每天练习架子鼓。”(“丝竹”特指传统乐器,不包括西洋打击乐)
-
滥用场景:
- ❌“公司年会上调丝品竹,大家跳起了广场舞。”(成语不适用于喧闹的现代娱乐)
-
误解为批评:
- ❌“这群人只会调丝品竹,不务正业。”(成语本身含褒义,不可用于贬低)
使用建议:
“调丝品竹”适合描写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或文人雅士的生活,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历史感和雅致氛围,避免与现代流行文化强行结合。
你可能感兴趣
弹丝品竹
弹丝品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án sī pǐn zhú,用以形容一个人精通音乐,擅长欣赏音乐。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它出自《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宝玉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精通音律、善于鉴赏等,反义词则为粗通音律、不解音律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将其用于形容其他非音乐领域的事物的爱好或追求,避免产生误解。文章详细阐述了弹丝品竹的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品竹弹丝是什么意思
品竹弹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án sī。这个成语原本用来描述用竹制乐器和丝弦乐器演奏音乐的行为,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善于欣赏或演奏音乐,具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和情趣。品竹弹丝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诗经》和《红楼梦》等。其近义词有琴瑟和鸣、丝竹管弦等,反义词包括粗俗浅薄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用于描述嘈杂或不雅的场合,并正确搭配其他词语使用。
品竹调弦是什么意思
品竹调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iáo xián。其含义为品味音乐、艺术并对其进行调整,表现出对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品味和精雕细琢的态度。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如《诗经》、《左传》等。品竹调弦常用来形容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品味和追求完美的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雅俗共赏、精雕细琢、品味非凡等,反义词为粗制滥造、俗不可耐、浅尝辄止等。然而,品竹调弦在某些非文艺或非正式场合的使用可能会显得过于矫情或做作,且不应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或误解其含义。
调弦品竹
调弦品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áo xián pǐn zhú。它指的是调整乐器的弦线和品级,以发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比喻精通音律或文辞的技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乐舞表演,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精通音律、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文章还介绍了调弦品竹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并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品竹调丝是什么意思
品竹调丝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iáo sī。其原意是精心选择材料和调整音律,以达到和谐悦耳的效果,常用来形容对音乐、艺术等领域的精细把握和调整。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对事物精细调整以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的精神。品竹调丝的典故可能与古代的音乐和乐器制作有关。其近义词包括精雕细琢、细枝末节和精益求精等,反义词包括粗制滥造和敷衍塞责等。在使用品竹调丝时需要注意其正确的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
关于笙的诗词
关于笙的诗词(第1篇)关于笙的诗词一、诗词全文《笙》唐·李商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此诗以“笙”为引子,描绘了秋夜清冷的画面,以笙声衬托出夜的宁静和深沉。《琵琶行》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下为节选)“银笙何处声初弄?”其中亦有对“笙”之乐的描写。此诗虽非以“笙”为标题,但其间描写乐器的段落包含了笙声的描写,因此也与主题相关。《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以“听筝”为题,写出了筝声的悠扬和弹奏者的情态,其中亦包含了对“笙”类乐器的间接描写。二、作者及朝
历代诗词中的胡琴意象解析 从边塞到江南的千年音乐文化流变
弦外之音:历代诗词中的胡琴意象与文化流变胡琴,这一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弦鸣乐器,自隋唐传入中原后,便在中国文人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回响。从边塞的苍凉到江南的婉转,从异域风情到本土雅音,胡琴在诗词中的嬗变轨迹,恰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动见证。本文撷取历代咏胡琴之佳作,解析其文化意蕴与审美流变。唐代:异域新声的惊艳亮相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盛唐)此诗将胡琴与琵琶、羌笛并置,展现边塞军中音乐的异域色彩。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阔背景下,胡琴成为盛唐气象中开放包容的符号。白居易《筝》:"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中唐)通过对比古筝的清
探寻古诗词中的胡琴意象 关于胡琴的10首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胡琴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胡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重要工具。文章选取了五篇描写胡琴的诗词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摘要描述。这些诗词展现了胡琴的美妙音色和演奏方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表达方式。胡琴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上,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千年阮韵入诗来 探寻古诗词中关于阮的雅致描写与音乐意象
本文介绍了描写阮的诗词及其解析,展示了阮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多篇诗词的解读,描绘了阮在古诗词中的诗意表达和情感寄托。阮在诗词中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工具,诗人通过拨动琴弦,将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化作美妙的旋律。文章还探讨了阮在诗词中的意义与价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描写阮的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感受到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历代咏琴诗词精选 探寻古琴文化中的文人精神与情感寄托
本文介绍了描写琴曲的诗词,通过多个朝代诗人的作品展现了琴曲的魅力。这些诗词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画面,描绘了琴音的魅力,如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等。同时,文章还提到琴音中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展现了古诗词中琴曲之美的深远影响。听琴如饮清泉,让我们在感受琴音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