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弦品竹:音乐与生活的艺术
读音
调弦品竹:diào xián pǐn zhú
含义
- 调:调整、调试,指对乐器的音准进行调节。
- 弦:琴弦,泛指弦乐器。
- 品:品味、鉴赏,引申为欣赏。
- 竹:竹制乐器,如箫、笛等,泛指管乐器。
整体含义:指演奏或欣赏音乐,比喻对艺术或生活的细致品味与调整。
典故
- 《礼记·乐记》:古代乐师在演奏前需调弦定音,确保音律和谐,体现了“调弦”的重要性。
- 《世说新语》:东晋名士桓伊善吹笛,王徽之慕名邀其演奏,桓伊“调弦品竹”,即兴一曲《梅花三弄》,传为佳话。
-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虽未直接使用成语,但生动描绘了“调弦”的艺术境界。
近义词
- 品竹弹丝:指演奏或欣赏音乐,侧重乐器的多样性。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高雅的艺术,与音乐鉴赏相关。
- 钟鼓馔玉:形容奢华的音乐盛宴,引申为高雅享受。
反义词
-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艺术的人讲高深道理,徒劳无功。
- 聒噪刺耳:形容声音杂乱难听,与“调弦品竹”的和谐相反。
- 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事物,破坏艺术意境。
例句
- 小学低年级:爷爷每天在院子里调弦品竹,吹奏好听的笛子。(简单描述)
- 小学高年级: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调弦品竹,感受古筝的悠扬音色。(结合学习场景)
- 初中:他的生活如调弦品竹般雅致,闲暇时总爱抚琴自娱。(比喻生活情趣)
- 高中:文人雅士常以调弦品竹寄托情怀,展现超脱世俗的志趣。(文化内涵)
- 大学/成人:这部纪录片通过调弦品竹的镜头,展现了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艺术纪录片)
(其他例句可围绕不同乐器、生活场景、文学引用展开,此处略)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调弦弄竹”:虽意思相近,但“品”强调鉴赏,非“玩弄”。
- 错误示例:他整天调弦弄竹,不务正业。(贬义误用)
-
脱离音乐语境:
- 错误示例:厨师调弦品竹,做出一道好菜。(与音乐无关)
-
混淆近义词:
- 错误示例:广场舞大妈们调弦品竹,热闹非凡。(喧闹场景不符高雅意境)
总结:“调弦品竹”不仅是对音乐的精准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象征。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如琴音般清雅动人。
你可能感兴趣
调丝品竹
调丝品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áo sī pǐn zhú,用来形容对音乐、器乐演奏的细致品味和欣赏,反映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修养。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音乐的追求,他们通过调整琴弦、品味竹笛之声来表达情感。文章介绍了调丝品竹的含义、典故以及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需要注意的是,调丝品竹应准确用于音乐领域,用于描述真正的深度品味和鉴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错误语境中使用。
品竹弹丝是什么意思
品竹弹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án sī。这个成语原本用来描述用竹制乐器和丝弦乐器演奏音乐的行为,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善于欣赏或演奏音乐,具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和情趣。品竹弹丝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诗经》和《红楼梦》等。其近义词有琴瑟和鸣、丝竹管弦等,反义词包括粗俗浅薄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用于描述嘈杂或不雅的场合,并正确搭配其他词语使用。
弹丝品竹
弹丝品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án sī pǐn zhú,用以形容一个人精通音乐,擅长欣赏音乐。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它出自《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宝玉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精通音律、善于鉴赏等,反义词则为粗通音律、不解音律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将其用于形容其他非音乐领域的事物的爱好或追求,避免产生误解。文章详细阐述了弹丝品竹的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品竹调弦是什么意思
品竹调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iáo xián。其含义为品味音乐、艺术并对其进行调整,表现出对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品味和精雕细琢的态度。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如《诗经》、《左传》等。品竹调弦常用来形容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品味和追求完美的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雅俗共赏、精雕细琢、品味非凡等,反义词为粗制滥造、俗不可耐、浅尝辄止等。然而,品竹调弦在某些非文艺或非正式场合的使用可能会显得过于矫情或做作,且不应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或误解其含义。
品竹调丝是什么意思
品竹调丝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iáo sī。其原意是精心选择材料和调整音律,以达到和谐悦耳的效果,常用来形容对音乐、艺术等领域的精细把握和调整。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对事物精细调整以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的精神。品竹调丝的典故可能与古代的音乐和乐器制作有关。其近义词包括精雕细琢、细枝末节和精益求精等,反义词包括粗制滥造和敷衍塞责等。在使用品竹调丝时需要注意其正确的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
关于笙的诗词
关于笙的诗词(第1篇)关于笙的诗词一、诗词全文《笙》唐·李商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此诗以“笙”为引子,描绘了秋夜清冷的画面,以笙声衬托出夜的宁静和深沉。《琵琶行》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下为节选)“银笙何处声初弄?”其中亦有对“笙”之乐的描写。此诗虽非以“笙”为标题,但其间描写乐器的段落包含了笙声的描写,因此也与主题相关。《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以“听筝”为题,写出了筝声的悠扬和弹奏者的情态,其中亦包含了对“笙”类乐器的间接描写。二、作者及朝
关于阮的诗词
关于阮的诗词(第1篇)关于阮的诗词一、阮的起源与文化内涵阮,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自古以来便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工具,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载体。在古代诗词中,关于阮的描绘屡见不鲜,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本文将带您领略关于阮的诗词之美,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二、诗词欣赏《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处无直接描写阮的句子,但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可间接体现出阮等乐
给描写春天的诗词配乐
给描写春天的诗词配乐(第1篇)春天的诗篇与音乐之舞一、春日之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鸟鸣声声,春雨过后落花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对生命的感慨。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杜甫,唐代诗圣。解析:此诗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滋润,无声无息中为大地带来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杜牧,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烟雨楼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
古诗中描写音乐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古诗中描写音乐的诗词,通过列举不同作者、不同朝代的古诗词全文,详细解析了每首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文章介绍了古诗词中音乐描写的常见手法,如通过乐器的声音、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描绘音乐的美妙与感染力。此外,还探讨了音乐与情感的融合,以及音乐在古诗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与赏析这些描写音乐的古诗词,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古人的情感与心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这些古诗词能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与感悟。
描写女子吹箫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女子吹箫的诗词,包括每篇诗词的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和感悟。这些诗词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吹箫的场景,展现了女子吹箫的优雅与音乐的美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女子才情与美貌的赞美。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并关注和尊重女性的地位与角色,让她们在文化与艺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