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丝品竹

弹丝品竹

读音

tán sī pǐn zhú

含义

  • 弹丝:弹奏丝弦乐器,如琴、瑟等。
  • 品竹:吹奏竹制乐器,如箫、笛等。
  • 整体含义:形容精通音乐,擅长演奏乐器,也泛指对音乐有高深的鉴赏能力。

典故

  1. 《晋书·阮咸传》:阮咸精通音律,善于弹奏琵琶,后人常以“弹丝品竹”形容他的音乐才华。
  2. 《世说新语·巧艺》:东晋名士桓伊善吹笛,王徽之曾请他演奏,一曲《梅花三弄》令人陶醉,展现了“弹丝品竹”的高超技艺。
  3.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但生动描绘了琵琶演奏的高超技巧,符合“弹丝品竹”的意境。

近义词

  1. 琴棋书画:泛指多才多艺,尤指文人雅士的修养。
  2. 余音绕梁:形容音乐美妙动人,久久回荡。
  3.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反义词

  1. 五音不全:形容唱歌或演奏音乐时音准极差。
  2.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音乐或没有鉴赏能力的人演奏,毫无效果。
  3. 聒噪刺耳:形容声音嘈杂难听,毫无美感。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哥哥会弹钢琴,还会吹笛子,真是“弹丝品竹”啊!
  2. 小学高年级:音乐会上,那位演奏家“弹丝品竹”,观众们都听得入迷了。
  3. 初中:古代文人雅士常以“弹丝品竹”为乐,展现他们的高雅情趣。
  4. 高中:他的音乐造诣极高,不仅能“弹丝品竹”,还能即兴创作。
  5. 大学及以上:在古典音乐领域,唯有“弹丝品竹”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邃意境。
  6. 日常对话:“听说你女儿学古筝了?”“是啊,她现在也能‘弹丝品竹’了。”
  7. 文学描写:月光下,他轻抚琴弦,“弹丝品竹”间,仿佛与天地共鸣。
  8. 历史故事:嵇康“弹丝品竹”,一曲《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9. 音乐评论:这位演奏家的技巧已达“弹丝品竹”之境,每个音符都充满生命力。
  10. 成语接龙:“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步当车”……
  11. 诗词引用:“弹丝品竹醉春风,一曲新词酒一杯。”(仿古诗句)
  12. 广告用语:本音乐班名师指导,助您孩子早日“弹丝品竹”!
  13. 寓言故事:百灵鸟嘲笑乌鸦不会“弹丝品竹”,却不知乌鸦也有自己的歌声。
  14. 成语辨析:“弹丝品竹”侧重演奏技艺,而“余音绕梁”更强调音乐效果。
  15. 历史小说:宫廷乐师们“弹丝品竹”,为皇帝献上最华丽的乐章。
  16. 音乐比赛:评委称赞道:“这位选手‘弹丝品竹’,实属难得的天才!”
  17. 文化散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弹丝品竹”是文人雅士的必备修养。
  18.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师旷“弹丝品竹”,竟能通过音乐预测国家兴衰。
  19. 音乐教育:让孩子学习乐器,不仅是为了“弹丝品竹”,更是培养审美能力。
  20. 影视台词:“本王最爱‘弹丝品竹’之人,来,为朕奏一曲!”(古装剧对白)

错误用法

  1. 形容噪音:❌“工地上的机器声‘弹丝品竹’,吵得人睡不着。”
    (纠正:应改为“聒噪刺耳”)
  2. 指唱歌:❌“她唱歌很好听,真是‘弹丝品竹’。”
    (纠正:成语特指演奏乐器,唱歌可用“余音绕梁”)
  3. 贬义使用:❌“他整天‘弹丝品竹’,不务正业。”
    (纠正:成语为褒义,贬义可用“玩物丧志”)
  4. 泛指声音:❌“雨滴落在屋檐上,‘弹丝品竹’,十分悦耳。”
    (纠正:自然声音不适用,可用“清脆动听”)
  5. 比喻写作:❌“这位作家文笔优美,堪称‘弹丝品竹’。”
    (纠正:成语仅用于音乐,写作可用“妙笔生花”)

你可能感兴趣

品竹弹丝是什么意思

品竹弹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án sī。这个成语原本用来描述用竹制乐器和丝弦乐器演奏音乐的行为,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善于欣赏或演奏音乐,具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和情趣。品竹弹丝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诗经》和《红楼梦》等。其近义词有琴瑟和鸣、丝竹管弦等,反义词包括粗俗浅薄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用于描述嘈杂或不雅的场合,并正确搭配其他词语使用。

调弦品竹

调弦品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áo xián pǐn zhú。它指的是调整乐器的弦线和品级,以发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比喻精通音律或文辞的技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乐舞表演,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精通音律、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文章还介绍了调弦品竹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并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调丝品竹

调丝品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áo sī pǐn zhú,用来形容对音乐、器乐演奏的细致品味和欣赏,反映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修养。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音乐的追求,他们通过调整琴弦、品味竹笛之声来表达情感。文章介绍了调丝品竹的含义、典故以及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需要注意的是,调丝品竹应准确用于音乐领域,用于描述真正的深度品味和鉴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错误语境中使用。

品竹调丝是什么意思

品竹调丝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ǐn zhú tiáo sī。其原意是精心选择材料和调整音律,以达到和谐悦耳的效果,常用来形容对音乐、艺术等领域的精细把握和调整。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对事物精细调整以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的精神。品竹调丝的典故可能与古代的音乐和乐器制作有关。其近义词包括精雕细琢、细枝末节和精益求精等,反义词包括粗制滥造和敷衍塞责等。在使用品竹调丝时需要注意其正确的语境和用法,避免误用。

关于笙的诗词

关于笙的诗词(第1篇)关于笙的诗词一、诗词全文《笙》唐·李商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此诗以“笙”为引子,描绘了秋夜清冷的画面,以笙声衬托出夜的宁静和深沉。《琵琶行》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下为节选)“银笙何处声初弄?”其中亦有对“笙”之乐的描写。此诗虽非以“笙”为标题,但其间描写乐器的段落包含了笙声的描写,因此也与主题相关。《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以“听筝”为题,写出了筝声的悠扬和弹奏者的情态,其中亦包含了对“笙”类乐器的间接描写。二、作者及朝

给描写春天的诗词配乐

给描写春天的诗词配乐(第1篇)春天的诗篇与音乐之舞一、春日之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鸟鸣声声,春雨过后落花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对生命的感慨。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杜甫,唐代诗圣。解析:此诗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滋润,无声无息中为大地带来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杜牧,唐代诗人。解析:此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烟雨楼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

古诗中描写音乐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古诗中描写音乐的诗词,通过列举不同作者、不同朝代的古诗词全文,详细解析了每首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文章介绍了古诗词中音乐描写的常见手法,如通过乐器的声音、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描绘音乐的美妙与感染力。此外,还探讨了音乐与情感的融合,以及音乐在古诗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与赏析这些描写音乐的古诗词,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古人的情感与心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这些古诗词能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与感悟。

10首关于埙的古诗词赏析 感受千年埙音中的离愁与生命感怀

描写埙的古诗词的文章摘要如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埙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文章中介绍了多篇古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埙的魅力,也反映了诗人们内心的情感与思绪。通过介绍古诗词中对埙的描绘,如《咏埙》《听吹埙》等,文章展示了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埙的独特音色和深远的韵味使其成为情感表达的桥梁,并且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埙这一传统乐器,感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探寻千年笙韵 关于笙的诗词名句与历史典故赏析

笙声何处觅:穿越千年的凤管鸾音笙,这件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在中国诗词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笙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其清越悠扬的音色,既能够模拟"凤鸣",又能够表现"龙吟",成为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绝妙载体。唐代诗人李峤在《笙》诗中写道:"悬匏曲沃上,孤筱汶阳隈。形写歌鸾翼,声随舞凤哀。"短短二十字,既点明了笙的制作材料——悬匏(葫芦)和孤筱(竹子),又通过"歌鸾翼"、"舞凤哀"的意象,展现了笙声的灵动与哀婉。李峤以工整的对仗和精炼的语言,将笙的形制与音色完美融合。李白在《凤笙篇》中吟咏:"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这位诗仙将笙与仙人意象相结合

10首关于笙箫的诗词赏析 感受千年丝竹雅音中的文人情怀

描写笙箫的诗词的内容摘要如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多首关于笙箫的古诗词,包括《述笛寄浩初师》、《声声慢·玉娥箫鼓》、《夜宴歌》、《夜筝》等。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意象描绘笙箫之声的优美和哀愁,传达出深沉的情感。文章还介绍了几首与笙箫有关的古诗词,如《西厢记·琴瑟相调》、《琵琶行》、《秋夜长》、《渔家乐》等,这些诗词中的笙箫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笙箫作为传统乐器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以及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意境和文化意蕴。这些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