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文物
读音
diǎn zhāng wén wù
含义
- 典:典籍,重要的文献或制度。
- 章:规章,正式的规定或条文。
- 文:文化,文明的记载或表现。
- 物:器物,具体的文物或实物。
整体含义: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制度、文物等,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典故
- 《尚书·尧典》:记载尧舜时期的典章制度,是研究上古文明的重要文献。
- 《周礼》:详细记录了周朝的官制、礼仪等典章文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 《史记·礼书》:司马迁在书中提到“典章文物,所以纪纲天下”,强调其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典籍的整理情况,体现了典章文物的传承价值。
近义词
- 典籍制度:指古代文献和规章体系。
- 文物典籍:强调实物与文献的结合。
- 礼乐制度:特指古代礼仪和音乐相关的典章。
- 文献记载:侧重于文字记录的史料。
反义词
- 无章可循:形容缺乏规章制度或文献依据。
- 野蛮未化:指没有文明记载或制度约束的状态。
- 口耳相传:仅靠口头传播,缺乏书面记录。
- 毁坏殆尽:指典章文物被破坏或遗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博物馆里有很多古代的典章文物,比如青铜器和竹简。
- 小学高年级:老师告诉我们,典章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 初中:研究《周礼》可以让我们了解周朝的典章文物。
- 高中:考古学家通过典章文物还原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 大学:典章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课题。
- 学术论文:汉代典章文物的整理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 新闻报道:新出土的典章文物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新证据。
- 历史小说:主人公在古籍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典章文物。
- 旅游介绍:这座古城保存了大量典章文物,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考察。
- 纪录片旁白:典章文物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见证。
- 演讲:我们要珍惜典章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辩论赛:典章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是否比实体保护更重要?
- 书信:我在图书馆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典章文物,受益匪浅。
- 日记:今天参观了故宫,典章文物的精美让我震撼。
- 广告语:这本画册收录了历代典章文物的高清图片。
- 诗歌:“典章文物千年在,犹带先贤智慧光。”
- 剧本台词:“这些典章文物绝不能落入敌人之手!”
- 学术报告:通过典章文物可以分析古代社会的治理模式。
- 历史教材:典章文物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 科普文章:典章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科学知识。
错误用法
- 混淆概念:错误地将现代规章制度称为“典章文物”(典章文物特指古代遗存)。
- 滥用范围:用“典章文物”形容个人收藏的普通旧书(需具有历史或文化价值)。
- 搭配不当:如“典章文物很好吃”(典章文物是文化遗存,不可食用)。
- 时代错乱:说“智能手机是未来的典章文物”(典章文物指已存在的古代物品)。
- 过度夸张:称“这本杂志是典章文物”(除非杂志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关于文物的经典诗词 青铜器碑刻书画中的历史回响与文人情怀
本文介绍了描写文物的诗词的多个篇章,探讨了文物与诗词的交融之美。文章指出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与诗词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描绘不同类型的文物,如青花瓷器、古砚、铜镜等,文章展示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诗意美感。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号召人们珍惜和保护文物,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典的拼音
本文详细介绍了“典”字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及详细解析。典字具有多种含义,包括标准、法则、典籍、常道等,同时也作为动词表示主持、主管等动作。此外,典字还有抵押的动词用法,以及形容庄重高雅的形容词用法。文章内容丰富,全面解析了典字的各种含义和用法。
朝章国故
朝章国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zhāng guó gù。它指的是朝廷的典章制度以及国家的历史旧事,常被用来形容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尊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其近义词包括典章制度、国史旧事和祖宗家法,反义词为离经叛道。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贬义语境、随意搭配、书写错误和不适当场合的使用。该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对古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熟悉,常见于历史剧、学术研究、政治演讲和文化教育等场合。
残圭断璧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kuī duàn bì。它用来形容物品或事物的残破、不完整状态,并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景象的残余、遗留部分,表达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该成语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结束后遗留在庙堂或祭坛上的残破礼器。除此之外,它的近义词包括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则是完好无损、完好如初等。在战争或灾难后的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残圭断璧来形容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在描述完整无缺的物品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贴切。因此,应保持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来使用。
第11课故宫博物院读后感
《故宫博物院》读后感读完第11课《故宫博物院》,我对这座宏伟的宫殿及其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了故宫的深处,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千年历史与文化积淀。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壮丽与庄重令人震撼。课文详细描述了故宫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以及珍藏的文物,让我对这座博物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太和殿到中和殿,再到保和殿,每一座宫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故事。而故宫中的文物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载体。学习过程中,我被故宫的历史与文化所吸引。从课文中,我不仅了解到了故宫的建筑艺术,还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与坚韧。故宫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更是
金匮石室
金匮石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存放重要文献或贵重物品的地方,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其源于古代中国,人们为了保护重要物品选择坚固的房屋或箱子存放,象征权力和财富。其近义词包括宝库、密室、珍藏、秘藏等,反义词为露天、开放、随意等。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随意用于普通物品或地方,需注意语境和搭配。例如,重要历史文献被存放在金匮石室中以确保其安全保密,银行金库设计如同金匮石室以保障客户资产安全。
450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初次接触这篇历史文章,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深深的震撼与好奇。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后来的毁灭,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圆明园,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其壮丽与富饶曾让世界为之惊叹。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圆明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损失之大令人痛心。文章主要描述了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毁灭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痛惜与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与景观所吸引。园中的各种建筑、景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这些美丽的建筑与景观在侵略者的破坏下化为灰烬,令人痛心疾首。圆明园的毁灭不仅
寸草不留
本文介绍了成语“寸草不留”的读音、含义、典故及用法。寸草不留用来形容某地荒凉到几乎没有绿色植物的状态,与战争、自然灾害或过度开垦导致的土地荒芜有关。其近义词包括荒凉无垠、荒芜萧条等,反义词则为绿草如茵、生机勃勃等。文章还提供了正确和错误的例句用法,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描写齐桓公的诗词
本文研究了关于齐桓公的多篇描写诗词。这些诗词中,既有对其雄才大略和威武气势的直接赞美,也有通过历史背景间接描绘其形象的作品。齐桓公作为春秋霸主,以其贤明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形象和功绩被历史所铭记,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通过对齐桓公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古代历史人物的风貌和贡献。齐桓公的形象和功绩将永远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他的精神和价值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博物馆500字读后感
博物馆500字读后感(第1篇)博物馆500字读后感博物馆,这个标题下隐藏的是无数历史的碎片、文化的瑰宝和人类文明的痕迹。初次接触这本书,我被其封面的厚重历史感所吸引,翻开书页,更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所震撼。初读时,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博物馆内藏品的细腻描绘。无论是古代的青铜器,还是近代的艺术品,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历史的故事。这些展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书中详细描述了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和背景,从古代的遗址到现代的展览,每个展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主要人物虽然不是书中的焦点,但他们的存在为博物馆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些人物与展品之间的互动,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流转和文化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