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行立名
读音
dǐ xíng lì míng
含义
- 砥: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锻炼。
- 行:行为、品行。
- 立:树立、建立。
- 名:名声、名誉。
整体含义:通过磨砺自己的品行,树立良好的名声。形容人注重修养,以高尚的品德赢得声誉。
典故
- 《史记·伯夷列传》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意思是:普通人想要磨砺品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附于有地位的人,怎么能流传后世呢? - 《后汉书·张衡传》
“君子砥行立名,不以富贵易节。”
强调君子应当注重品行修养,不因富贵而改变操守。 - 《宋史·儒林传》
“士当砥行立名,勿为流俗所移。”
告诫读书人应当修养品行,不要被世俗风气影响。
近义词
- 修身养性:修养身心,培养品德。
- 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
-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声显赫。
- 名垂青史:因高尚品行而被历史铭记。
反义词
- 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放任自己变坏。
- 臭名昭著:因恶劣品行而名声败坏。
- 同流合污:与坏人一起做坏事。
- 身败名裂:因品行不端而失去名誉。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努力学习,希望长大后能砥行立名。
- 小学高年级:古人常说“砥行立名”,我们要从小培养好习惯。
- 初中:他坚持正直做人,立志砥行立名,成为社会的榜样。
- 高中: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砥行立名显得尤为珍贵。
- 大学及以上:真正的学者不仅追求学术成就,更要砥行立名,影响后人。
- 职场: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家若能砥行立名,必能赢得长远发展。
- 历史人物评价:诸葛亮一生清廉正直,堪称砥行立名的典范。
- 家庭教育:父母教导孩子要砥行立名,而非一味追求名利。
- 社会评论: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砥行立名的人,而非投机取巧者。
- 文学创作:小说中的主角历经磨难,最终砥行立名,成为一代豪杰。
- 演讲引用:“砥行立名”不仅是古人的追求,也是现代人应有的品格。
- 道德教育:学校应加强品德教育,帮助学生砥行立名。
- 自我激励:我要以砥行立名为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名人名言:孔子曰:“君子砥行立名,小人逐利忘义。”
- 历史故事:岳飞精忠报国,砥行立名,流芳百世。
- 寓言故事:寓言中的蚂蚁勤勉工作,象征砥行立名的精神。
- 新闻报道:这位科学家淡泊名利,砥行立名,深受同行尊敬。
- 影视台词:“人生短暂,唯有砥行立名,方能不负此生。”
- 哲学讨论:砥行立名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 励志格言:砥行立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追求名利”
- 错误例句:他为了砥行立名,不惜花钱买热搜。(“砥行立名”强调品德修养,而非炒作名声。)
-
误用为“行为高调”
- 错误例句:她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晒成就,真是砥行立名。(“砥行立名”强调内在修养,而非外在炫耀。)
-
误用为“短期行为”
- 错误例句:为了考试临时抱佛脚,也算砥行立名。(“砥行立名”是长期修养,而非临时表现。)
-
误用为“贬义”
- 错误例句:他表面砥行立名,背地里却做尽坏事。(“砥行立名”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虚伪之人。)
-
误用为“单纯努力”
- 错误例句:他每天加班到深夜,真是砥行立名。(“砥行立名”侧重品行,而非单纯的工作努力。)
总结:“砥行立名”强调通过高尚品行赢得声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追名逐利”“虚伪作秀”等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守身的诗词
关于守身的诗词(第1篇)关于守身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抒发忠诚、贞洁、自律之情的佳作。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所列举的几首饱含“守身”之意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均标明了全文、作者、朝代,且皆以诗文的原格式呈现:一、《竹窗守身》 宋·王令原文:守身如玉璞,心清似古泉。风霜侵不损,岁月逝更坚。解析:此诗以玉璞为喻,形容守身之清白无暇。诗中表达了守身者心如古泉般清澈,不受风霜侵蚀的坚韧品格。二、《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原文:不啮小己欲,心志乃长坚。守身如松柏,历寒更青翠。解析:此节选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松柏为喻,强调了守身之坚贞不渝,即使在严寒中也能保持青翠的本色。三、《守身辞》 宋·苏轼原文:
古人描写德行的诗词
古人描写德行的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这些诗词赞美了德行的高尚与美好,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与追求。通过列举的几首诗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中展现了德行的重要性,如以物喻人、登高望远、舍弃世俗名利等。同时,这些诗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对道德品质的向往与追求。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领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关于德的诗词
关于德的诗词(第1篇)关于德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解析《论语·述而》中“德不孤,必有邻。”解析:此句表达德行高尚的人不会孤单,必然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体现了德行的重要性和道德力量的凝聚力。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德音莫违,及尔如令。”作者:(无特定作者) 朝代:先秦时期解析:这句话在告诫人们应当守道德的约束,不得背信弃义。声音中有美德,与你所追求的命相协调,反映了道德规范的准则性。《唐诗经·韦贤传》中“君子之德,乐山乐水。”作者:韦贤 朝代:唐朝解析:此句以山水的乐境来比喻君子的德行,表达了君子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杜甫《三绝句》“德星降复群贤集,大雅重光复圣门。”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关于钦的诗词
关于钦的诗词(第1篇)关于“钦”的诗词全文及解析一、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标题:钦敬之歌原文:钦敬于天,民惟达观。旻天明矣,神祇敬焉。作者及朝代:该段诗词出自《诗经·大雅》,为先秦时期的作品。解析:此段诗词表达了古人对天的敬畏与崇拜,以及对于神祇的尊敬之情。“钦敬于天”一句,强调了人们对天的敬重与敬畏,同时也体现了古人达观的宇宙观。二、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七·李商隐《钦乃曲》标题:钦乃之曲原文:钦乃一声山水绿,又闻欸乃伴春还。风帆沙鸟应相问,今夜舟中望月圆。作者及朝代:李商隐,唐代诗人。解析:李商隐的这首《钦乃曲》描绘了春日山水间的景色和舟中望月的情感。其中,“钦乃”是摇船时划桨发出的声音,代表着
休声美誉是什么意思
休声美誉的读音休声美誉的读音为xiū shēng měi yù。休声美誉的含义休声美誉指的是一个人因其良好的品行和卓越的成就而获得的广泛赞誉和美称。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极高,且这种声誉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而形成的。休声美誉的典故休声美誉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其典故与历史人物有关。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因此,那些品行端正、行为高尚的人往往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这些人的名字和事迹被传颂千古,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休声美誉这一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这些人的声誉和美名的。具体典故之一可以追溯到古代某位品德高尚的官员或学者,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良好的品行赢得了人们的尊
德浅行薄
“德浅行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é qiǎn xíng bó,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和才能都不足。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可能是在汉语使用过程中根据词语组合和语境演变而来。它的近义词有“才疏学浅”、“德薄能鲜”等,反义词有“德高望重”、“才高行厚”等。使用“德浅行薄”时需要注意对象使用恰当,避免乱用语境和其他成语混淆的情况。
无毁无誉是什么意思
无毁无誉的读音无毁无誉的读音是wú huǐ wú yù,其中wú是二声,huǐ是三声,wú是四声,yù是四声。无毁无誉的含义无毁无誉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事物没有任何的毁谤和指责,也没有任何的赞誉和表扬。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品行端正,没有做过任何令人非议的事情,也没有任何的成就或功绩值得他人赞誉。无毁无誉的典故该成语出自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作为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品行一直被后人所传颂。他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教导弟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此,孔子被后人誉为“无毁无誉”的圣人。此外,该成语还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的君子、贤人等品德高尚的人。无毁无誉的近义
砥节砺行
本文介绍了成语“砥节砺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强调磨炼和锻炼品行的重要性,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境界。本文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以砥节砺行的精神追求自我完善和人生目标。
修身洁行是什么意思
修身洁行的读音修身洁行读作:xiū shēn jié xíng。其中,“修”字表示修养、提高;“身”字指自身;“洁”字表示清白、纯洁;“行”字表示行为、品行。因此,修身洁行是指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和保持清白纯洁的品行来表现自己的行为。修身洁行的含义修身洁行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修养和品行上追求高尚、纯洁的境界,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它强调的是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修身洁行的典故修身洁行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道德修养观念。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品行表现,认为一个人的品行是其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修身洁行成为了一
文行出处是什么意思
文行出处的读音文行出处的拼音是【wén xíng chū chù】,其中“文”指文化、学问,“行”指品行、行为,“出”指显现,“处”指地方或来源。文行出处的含义文行出处,字面意思为学问、品行和行为的出处或来源。它强调一个人的学问、品行和行为都应该有明确的出处和来源,表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问、品行和行为等方面都有可靠的根据和来源,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修养。文行出处的典故文行出处这一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它与古代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学问、品行和行为的修养,认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