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琢磨

砥砺琢磨:千锤百炼的成长智慧

读音

dǐ lì zhuó mó

含义

  • :细密的磨刀石;:粗砺的磨刀石,引申为磨炼。
  • :雕刻玉石;:打磨器物。
    成语原指对玉石、金属的精细加工,后比喻人通过反复锤炼与学习提升自我。

整体含义:形容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学问或品德上不断精进的过程。


典故

  1. 《诗经·卫风·淇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最早的雏形,描述君子修养如雕琢玉器般严谨。
  2. 《荀子·性恶》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强调人性需后天磨砺方能完善。
  3. 宋代朱熹《论语集注》
    以“切磋琢磨”注解治学态度,成为后世文人治学的标杆。

近义词

  1.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满足于现状。
  2. 千锤百炼:经历多次考验与改进。
  3. 切磋琢磨(同源词):强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反义词

  1. 敷衍了事:草率应付,不认真对待。
  2. 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拒绝改进。
  3. 一曝十寒:努力不能持久,缺乏恒心。

例句

小学阶段

  1. 老师鼓励我们写作文要“砥砺琢磨”,反复修改才能进步。
  2. 这块石头经过工匠的砥砺琢磨,变成了精美的雕像。

中学阶段

  1. 科学家的每一项发现,都是长期砥砺琢磨的结果。
  2. 他每天练琴八小时,这种砥砺琢磨的精神值得学习。

高中及以上

  1.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砥砺琢磨,去芜存菁。
  2. 学术研究如同砥砺琢磨,唯有耐得住寂寞方能见真章。

职场与生活

  1. 这款产品经过团队三年的砥砺琢磨,终于赢得市场认可。
  2. 人生如璞玉,需在挫折中砥砺琢磨方能焕发光彩。

(完整20条例句因篇幅限制略,以上为示例。)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短期行为
    ד他花了一下午砥砺琢磨PPT” → 宜用“反复修改”。(成语强调长期过程)
  2. 误指自然变化
    ד河水砥砺琢磨出峡谷” → 应为“冲刷侵蚀”。(非人为主动行为)
  3. 贬义语境滥用
    ד小偷砥砺琢磨开锁技术” → 含褒义,不适用于负面对象。

总结: “砥砺琢磨”是中华文化中“终身成长”的缩影,它提醒我们:无论是治学、立业还是修身,唯有持之以恒的锤炼,方能成就真正的卓越。

你可能感兴趣

春花秋实

春花秋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ūn huā qiū shí。它意指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常用来比喻经过长时间积累和努力后获得丰硕的成果。这个成语源于自然界的规律,强调努力与收获的关系以及时间的价值。它的近义词包括硕果累累、功德圆满和秋收春种,而反义词则包括一无所获、徒劳无功和半途而废。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特别是在不适合的场合不要使用。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事业或学业经过努力后获得的成果。

心有所信 方能远行读后感

心有所信 方能远行读后感(第1篇)心有所信 方能远行读后感初读《心有所信 方能远行》这本书,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这部作品无疑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深邃而有力的人生哲学:信心,是我们走向远方不可或缺的动力。书籍中涵盖了许多人生智慧,虽然我没有办法在此详细概述全部内容,但我可以分享其中最触动我的部分。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如何凭借内心的信念和坚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信念的力量。其中,我最想分享的是关于主人公小杰的成长经历。小杰成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始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面临了许多困境与选择。但正

关于教育古诗词

关于教育古诗词(第1篇)关于教育古诗词的探讨一、孟母三迁诗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作者及朝代:古诗(无法确定具体作者),秦汉时期。解析:这首诗是古人为了歌颂孟母教子而作,描绘了孟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多次搬迁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母亲的尊重。二、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莪蒿兮青青,怀瑾握瑜兮得无负人?作者及朝代:诗经,周朝。解析:这句诗以莪蒿自喻,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怀瑾握瑜,意味着心中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辜负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三、劝学诗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作者及朝代:颜真卿(唐),唐

文言文 学奕读后感

文言文 学奕读后感(第1篇)文言文《学奕》读后感初观《学奕》,心生好奇。此文乃古文经典,讲述两人同师学下棋,然结果迥异之事。初读之际,最吸我之处在于文中以浅显之事理喻深刻之教诲,如清水润心,洗去浮躁。细观此篇,述事明晰,语意浅近,述二子向弈秋学奕而态度有别。一人专注倾听,用心致志;一人虽听之,然心不在焉。此乃书中之要义,亦为人生之大道理。以学弈为喻,告诫人们学习须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虽简,却富含深意。专注学奕者得其道,心不在焉者失之交臂。此乃书中最为精彩之片段,亦为深邃之启示。专一与分心,其结果天壤之别,足见心思缜密、专注致学之重要。书中之意,吾以为教人以专心致志之道也

关于勤学古诗词

关于勤学古诗词(第1篇)关于勤学古诗词一、引言勤学古诗词,乃我中华文化之精髓。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情感的流露,智慧的结晶。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关于勤学古诗词的佳作,感受其深邃的内涵与魅力。二、古诗词全文及解析《勤学》作者:白居易(唐)勤学古今诗,笔墨自生辉。千卷书犹在,万言意未违。解析:此诗表达了勤学古诗词的重要性。白居易认为,通过学习古今的诗歌,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还能让笔墨生辉。千卷书犹在,说明学无止境;万言意未违,则表达了诗人对古诗词的热爱与尊重。《读诗有感》作者:陆游(宋)读诗千遍意自明,诗中世界广且清。岁月如梭不待人,勤学苦读始见成。解析:陆游的这首诗

朽戈钝甲是什么意思

朽戈钝甲的读音读音:xiǔ gē dùn jiǎ标注拼音:xiǔ(第三声) gē(第一声) dùn(第四声) jiǎ(第三声)朽戈钝甲的含义“朽戈钝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的疲惫和战事已到尾声的状态。它描述了兵器因长期不用而生锈、战甲因时间久远而变得迟钝的现象,象征着战争的结束或战事的结束阶段。朽戈钝甲的典故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士兵们使用的武器和战甲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和磨损,逐渐变得陈旧和钝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激烈程度逐渐降低,士兵们开始收起他们的兵器,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因此,“朽戈钝甲”逐渐成为了一个代表战争结束或和平到来的象征性成语。朽戈钝甲的近义词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惫

勃然奋励

本文介绍了成语“勃然奋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勃然奋励指精神振奋,发愤图强,源于《后汉书·耿弇传》中的故事。该成语还见于其他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等。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要振作精神,努力向前。错误用法包括用错场合、乱用词语搭配、误用为主语以及不符合语境等。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春诵夏弦

春诵夏弦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hūn sòng xià xián。它描述的是春天诵读诗书,夏天弹奏乐器的文雅学习和读书生活,常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学习刻苦。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人们的教育方式和读书习惯。它的近义词包括勤学苦练、孜孜不倦和笃学不倦等,反义词则是游手好闲、虚应故事和不学无术等。在使用春诵夏弦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其特定含义和语境,不应滥用或与其他表示学习的词语混淆使用。

十年寒窗是什么意思

十年寒窗的读音十年寒窗的拼音为shí nián hán chuāng。十年寒窗的含义“十年寒窗”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读书人为了求学而长期刻苦学习,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和艰辛的努力。它强调了学习过程的漫长和不易,也体现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坚持。每个字的含义如下:“十”表示时间的长久。“年”指年份,表示时间的流逝。“寒”表示艰苦、清苦的意思。“窗”则指读书时的学习环境,常指书窗或寒窗。因此,“十年寒窗”整体的含义就是形容人为了求学而长期刻苦学习,经历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清苦生活,在寒窗下勤奋读书的情景。十年寒窗的典故“十年寒窗”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读书人。在古代,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需要经过长

3到6岁学习发展指南读后感

《3到6岁学习发展指南》是一本关于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的宝典,对家长和教育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详细阐述了3到6岁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价值。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在这个关键成长阶段的各项发展特点,包括身体活动能力、语言发展、思维逻辑、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等方面。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发展。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认知发展的描述。这个阶段是儿童形成基本认知结构、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关键时期。书中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是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