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首下气:谦卑恭敬的态度
读音
低首下气:dī shǒu xià qì
含义
- 低首:低头,表示谦卑。
- 下气:降低语气,态度恭敬。
- 整体含义:形容人态度谦卑,言语恭敬,甚至有些低声下气,常用于形容对上级或尊长时的恭敬态度。
典故
- 《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淳于髡(kūn)劝谏齐威王时,曾“低首下气”以委婉表达意见,最终使齐王采纳谏言。 -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隐士严光拒绝汉光武帝刘秀的征召,但面对皇帝时仍“低首下气”,以示对皇权的尊重。 - 《红楼梦》:
贾府的下人在面对王熙凤时,常常“低首下气”,不敢有丝毫怠慢。
近义词
- 低声下气:形容说话时声音低微,态度谦卑。
- 卑躬屈膝:形容过分谄媚、讨好他人。
- 唯唯诺诺:形容一味顺从,不敢提出异议。
- 俯首帖耳:形容完全顺从,不敢反抗。
反义词
-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 盛气凌人:形容态度傲慢,气势逼人。
- 不卑不亢:形容既不自卑,也不傲慢,态度得体。
- 昂首挺胸:形容自信、坚定的样子。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做错事后,低首下气地向老师道歉。
- 弟弟在妈妈面前低首下气地承认自己打碎了花瓶。
-
小学高年级:
- 面对严厉的教练,运动员们总是低首下气地听从指挥。
- 他因为考试作弊,不得不低首下气地向班主任认错。
-
初中:
- 在古代,臣子觐见皇帝时,必须低首下气,以示尊敬。
- 他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低首下气地向老板求情。
-
高中及以上:
- 在封建社会,平民见到官员时往往低首下气,不敢直视。
- 他原本是个骄傲的人,但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首下气地妥协。
错误用法
-
用于褒义:
- ❌ “他在比赛中低首下气,最终赢得了冠军。”(错误,应改为“谦虚谨慎”)
-
形容自信行为:
- ❌ “他面对挑战时低首下气,毫不畏惧。”(错误,应改为“从容不迫”)
-
用于平等关系:
- ❌ “朋友之间应该低首下气地相处。”(错误,应改为“互相尊重”)
-
形容动物行为:
- ❌ “小狗低首下气地摇着尾巴。”(错误,应改为“温顺乖巧”)
总结:“低首下气”通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谦卑态度,但不宜滥用,尤其不能用于褒义或平等关系中。
你可能感兴趣
诚惶诚恐
本文介绍了成语“诚惶诚恐”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小心谨慎,心怀敬畏,不敢稍有懈怠。其典故源于古代官场用语,最早出自于《汉书·王莽传》。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是否得当,避免将其作为贬义或轻率之词使用,并避免与其他表示敬畏或谨慎的词语混淆使用。
低眉顺眼
本文介绍了成语“低眉顺眼”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人态度恭顺、顺从,源于古代文化。其近义词包括恭敬有礼、温文尔雅等,反义词则为傲慢无礼等。使用时应注意事项包括避免不恰当场合和对象的形容,以及避免与消极含义相联系。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
关于恭的诗词
关于恭的诗词(第1篇)关于“恭”的诗词全文及解析一、诗经《小雅·车舝》原文:恭敬之态,不可谖也。曩昔之交,夙夜为谋。作者:未知,出自诗经时代。解析:这是出自《诗经》中描述人们恭敬态度和忠诚的诗篇。这里提到的恭敬之情不可遗忘,体现古人对于真诚待人、恪守忠诚的态度。二、周朝无名氏《古诗二首》原文:其恭乎也,非由强矣。俨乎其形,皆得恭于中心矣。解析:该诗句中描写了恭敬的外表并不只因为形式或外在强求,而是由内心真实而发的状态,故表现出的人才是真正地恭敬有加。三、曹操《短歌行》原文:对海而歌言: “吉日兮时逢令辰,执矢当忠勇,对镛则恭贞。” 作者: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解析:在《短歌行》
卑辞厚币
本文介绍了成语“卑辞厚币”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以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财物去求人或示好。典故源自古代政治家或外交家的策略。近义词包括厚礼卑辞等,反义词包括高傲无礼等。文章还给出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但在使用卑辞厚币时,需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或误用,以免被视为虚伪或低俗的行为。
垂耳下首
垂耳下首是一个形容动物或人温顺、恭敬姿态的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其正确读音为chuí ěr xià shǒu。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物或动物的姿态,表达谦逊、恭敬和顺从的意境。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用错对象、误解含义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低首下心
本文介绍了成语“低首下心”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态度恭敬、顺从,或是在某种压力或困境下不得不屈服或顺从。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文献和故事,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表达出一种谦卑、顺从的姿态。同时,也提供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打恭作揖
打恭作揖是一种古代中国的礼仪行为,用于见面、告别或表示敬意。具体为弯腰鞠躬并双手合十举至额前或胸前。其典故可追溯至古代礼仪文化,在古籍和历史故事中有记载。其近义词包括鞠躬行礼、叩首礼拜等。然而,在现代某些场合过度使用可能显得不恰当。需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适当使用,以避免不恰当的情况。
三命而俯是什么意思
三命而俯是一个源于古代文献的成语,读音为sān mìng ér fǔ。其字面意为接受三次命令就俯首帖耳,引申为表示恭敬顺从的姿态或行为。该成语常用来形容面对高位或权威时态度谦卑恭敬的人。典故出自《左传》,也有其他出处如《论语·乡党》。近义词包括俯首帖耳、恭敬谨慎等,反义词则是傲慢不逊、自以为是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避免贬义或不当用法,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是否使用。该成语在描述对他人的恭敬态度、赢得尊重和信任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卑辞厚礼
本文介绍了成语“卑辞厚礼”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意为以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讨好,常出现在古代战争和外交场合。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带来的语义歧义。卑辞厚礼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不应滥用,更不宜用于自嘲或轻视自己。同时,也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需要注意的几点。
折节下士是什么意思
折节下士的读音折节下士的拼音是 zhé jié xià shì。折节下士的含义折节下士,指屈己待人,尊重有才德的人。折节,意为屈己下人,改变平日的态度;下士,即对待有才德的人以谦卑之礼。此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有才华、德行的人的尊重和谦逊态度。折节下士的典故典故一: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早年家贫,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后来他成为大将,仍不忘旧恩,对那位老妇人以礼相待。这便是“折节下士”的典型例证。典故二: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虽然起初诸葛亮并不想见刘备,但刘备仍然坚持,并最终以谦卑的态度请得卧龙先生出山。这一事迹也体现了“折节下士”的精神。折节下士的近义词虚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