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去梯

登高去梯

读音

dēng gāo qù tī

含义

  • 登高:登上高处。
  • 去梯:撤掉梯子。
    字面意思是登上高处后把梯子撤掉,比喻断绝退路,使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后来也用来形容做事不留余地,或者逼迫他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典故

  1.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河后,命令士兵“破釜沉舟”,烧毁船只,砸烂锅灶,表示不战胜敌人绝不回头。这种“登高去梯”的做法激励士兵拼死作战,最终大败秦军。
  2.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北伐时,曾派马谡守街亭,并嘱咐他“依山扎营,居高临下”。但马谡违背军令,擅自改变策略,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事后感叹:“若依吾计,登高去梯,岂有今日之败?”
  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曾用“登高去梯”比喻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让臣子无法回头,只能一心效忠。

近义词

  1. 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留退路。
  2. 背水一战:形容在绝境中拼死一搏。
  3. 置之死地而后生:指在极端困境中激发潜能,反败为胜。
  4. 孤注一掷:比喻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次行动上。

反义词

  1. 留有余地:做事不极端,给自己或他人留退路。
  2. 进退两难:形容处境困难,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
  3. 骑虎难下:比喻事情进行到一半,难以停止。
  4.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犹豫不决,顾虑太多。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下定决心要考第一名,就像“登高去梯”一样,不再给自己偷懒的机会。
    • 老师说:“学习要像‘登高去梯’,不能半途而废。”
  2. 小学高年级

    • 为了赢得比赛,教练让队员们“登高去梯”,每天坚持高强度训练。
    • 这次考试前,我决定“登高去梯”,把所有游戏都卸载了。
  3. 初中

    • 面对高考,许多学生选择“登高去梯”,放弃一切娱乐活动专心复习。
    • 创业初期,他“登高去梯”,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公司,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4. 高中

    • 项羽“登高去梯”,破釜沉舟,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
    • 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企业采取“登高去梯”的策略,迫使对手退出市场。
  5. 大学及以上

    • 在科研领域,许多学者“登高去梯”,专注于一个研究方向,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
    • 军事战略中,“登高去梯”有时能激发士兵的斗志,但也可能因缺乏灵活性导致失败。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鼓励”

    • ❌ 老师“登高去梯”地表扬了学生。(错误,该成语不用于正面激励,而是指不留退路。)
    • ✅ 老师“循循善诱”地表扬了学生。(正确)
  2. 误用为“帮助”

    • ❌ 他“登高去梯”地帮朋友解决了问题。(错误,该成语不含帮助之意。)
    • ✅ 他“雪中送炭”地帮朋友解决了问题。(正确)
  3. 误用为“循序渐进”

    • ❌ 学习要“登高去梯”,一步步来。(错误,该成语强调断绝退路,而非逐步前进。)
    • ✅ 学习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来。(正确)
  4. 误用为“冒险”

    • ❌ 他“登高去梯”地去蹦极。(错误,该成语不适用于单纯冒险行为。)
    • ✅ 他“铤而走险”地去蹦极。(正确)
  5. 误用为“激励”

    • ❌ 父母“登高去梯”地鼓励孩子努力学习。(错误,该成语带有逼迫意味,不适用于温和鼓励。)
    • ✅ 父母“谆谆教诲”地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正确)

你可能感兴趣

沉舟破釜

本文介绍了成语“沉舟破釜”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军队在战斗中决一死战,不留退路,现常用来形容人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事。文章还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滥用。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是一个成语,背后靠水作战,比喻在不利环境下决一死战,形容面对危机时的勇气和决心。其源自古代战争故事,如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近义词包括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等,反义词为束手无策、退避三舍等。该成语在句子中常表示关键时刻的拼搏与决心。然而,需避免滥用场景、改变原意及与其他相近成语的混用。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能更好地表达面对困境时的决心和勇气。

不留余地

“不留余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liú yú dì,意指做事不留余地或退路,用尽极致。其典故源于古代棋局或军事战略。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做事决绝,不留回旋余地。其近义词包括毫不留情、斩钉截铁等。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避免错误理解,如过度使用可能显得过于决绝或误解为缺乏灵活性。示例句子展示了该成语在各种语境中的用法。

破釜焚舟是什么意思

破釜焚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ò gǔ fén zhōu。该成语意味着不留退路,决心坚持到底。其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为激励士兵而命令破釜焚舟,决一死战。该成语也描述了做事果敢、决绝的态度。近义词包括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和孤注一掷,反义词为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和退避三舍。在日常交流中,需避免随意或误用该成语。更多信息可进一步了解。

出死断亡

出死断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sǐ duàn wáng。它指的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能够果断采取行动,扭转不利局面,化险为夷。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们在危险环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果断。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出死断亡的近义词包括绝处逢生、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和化险为夷等。反义词则是临危怯步、坐以待毙和畏首畏尾等。文章给出了多个出死断亡的例句。但在使用和引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法不当、搭配不当和滥用成语等错误。只有在具体的语境和需要下适当使用,才能发挥其原有的意义和效果。

破釜沉舟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破釜沉舟”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表示不留退路,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现在常用来形容在困难面前下定决心,采取果断行动。其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楚军决战时的决心和士气。近义词包括背水一战、决一胜负、义无反顾、孤注一掷等。反义词有犹豫不决、半途而废、步步为营等。使用时应考虑到其历史典故和含义,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被甲执兵

“被甲执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jiǎ zhí bīng,形容穿着铠甲、手握兵器的全副武装状态,用于描述准备战斗的情景。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强调军事装备的完备和战备状态的紧张。该成语在古代文献如《左传》、《战国策》中均有出现。近义词有披坚执锐、武装到牙齿等。反义词为赤手空拳、解甲归田等。使用“被甲执兵”时需避免在非军事或战争语境中误用,以及与其他描述装备或武器的词汇混淆使用。

车无退表

车无退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ē wú tuì biǎo。它的含义是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或表示决心坚定,不退缩的意志。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车,一旦启动就不能后退。它的近义词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决不退缩等,反义词有半途而废、犹豫不决、退避三舍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避免与贬义词搭配使用造成误解。例句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挑战或比赛时的坚定决心和勇气。

描写老师辛苦的古诗词

描写老师辛苦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描写老师辛苦的古诗词,古代文人的墨宝中并不鲜见。下面是我根据您提供的标题“描写老师辛苦的古诗词”,为您整理出的一些相关诗词。每一首诗词都附有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经《小弁》原文: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这句诗中的“维桑与梓”是指老师所教的学问和道德规范,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之情。此句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体现了老师的辛勤付出。二、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作者:李商隐朝代:唐解析:诗中以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燃尽泪

大错特错

“大错特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犯下严重且明显的错误。这个成语通常表示对某人的决策或行为的惊讶或不满。其典故并不明确,可能源于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犯下的明显错误。近义词包括错上加错、一错再错等。然而,这个成语不应被误用为轻微错误,也不应在自嘲或轻松语境中使用。同时,它与“一塌糊涂”不应混淆使用。这篇文章对“大错特错”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