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钟掩耳

盗钟掩耳

读音

dào zhōng yǎn ěr

含义

  • :偷窃。
  • :古代的一种大型金属乐器。
  • :遮盖。
  • :耳朵。

整体含义: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明明无法掩盖的事情,却以为别人不知道。

典故

  1. 《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范氏后,有人想偷范氏家的大钟。由于钟太大,无法搬走,便想砸碎后分批运走。但敲钟时声音很大,他怕别人听见,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见。结果被人发现并嘲笑。
  2. 《韩非子·说林上》
    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韩非子》中,强调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近义词

  1. 掩耳盗铃:与“盗钟掩耳”同义,比喻自欺欺人。
  2.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 欲盖弥彰:越想掩盖,反而暴露得越明显。

反义词

  1. 光明磊落:行为坦荡,毫无隐瞒。
  2. 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弄虚作假。
  3. 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毫无隐瞒。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考试作弊时捂住耳朵,真是“盗钟掩耳”。
    • 小明偷吃糖果后藏起来,以为妈妈不知道,就像“盗钟掩耳”。
  2. 小学高年级

    • 他偷偷玩手机时关掉声音,以为老师看不见,简直是“盗钟掩耳”。
    • 小华抄作业时遮住本子,以为老师不会发现,真是“盗钟掩耳”。
  3. 初中

    • 公司做假账时以为能瞒过审计,不过是“盗钟掩耳”罢了。
    • 他撒谎时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就像“盗钟掩耳”一样可笑。
  4.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国家试图掩盖环境污染问题,不过是“盗钟掩耳”,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 政客们用谎言掩盖真相,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盗钟掩耳”毫无意义。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聪明”的行为

    • ❌ 他巧妙地用“盗钟掩耳”的方法骗过了所有人。(错误:该成语形容愚蠢行为,而非聪明手段。)
  2. 误用为“谨慎”

    • ❌ 他做事很小心,总是“盗钟掩耳”,避免出错。(错误:成语指自欺欺人,与谨慎无关。)
  3. 误用为“隐藏成功”

    • ❌ 小偷用“盗钟掩耳”的方法成功偷走了财物。(错误:成语强调行为可笑且失败,而非成功。)
  4. 误用为“专注”

    • ❌ 他学习时“盗钟掩耳”,完全不受外界干扰。(错误:成语与专注无关,而是指愚蠢的自欺行为。)

“盗钟掩耳”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常用于讽刺那些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的行为。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加犀利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愚人诗词

关于愚人诗词(第1篇)关于愚人诗词一、引言愚人诗词,顾名思义,是描绘或揭示愚人、愚昧之态的诗词。这类诗词或以讽刺、戏谑的手法,或以寓言、哲理的方式,展现对愚昧、无知之态的洞察与批判。下面将根据这一主题,选取几首符合条件的古诗词进行解析。二、愚人诗词《嘲鲁四娘子》作者:朱元璋(明朝)东家女儿娇且艳,嫁作鲁家妇婵娟。莫道此生无好伴,犹胜世上愚痴汉。解析:此诗以讽刺手法,描绘了鲁四娘子的美貌与愚昧丈夫的对比,暗指愚痴之人不识美玉。《醒世恒言·愚公移山》作者:未知(可能为明清时期作品)愚公年老志不衰,欲移大山造良田。世人笑他太痴傻,却不知其志在长远。山高路远何所惧,心存大志志更坚。终有一日山移尽,世人

盗铃掩耳

盗铃掩耳的读音为dào líng yǎn ěr,该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的行为,即试图通过欺骗自己或掩饰事实来避免面对现实的困境或痛苦。其源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或不良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逃避现实。近义词包括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等,反义词为正视现实、直面问题等。该成语在例句中常用于批评那些逃避现实、不敢正视问题的人。错误用法包括在讨论问题、工作和学习中,选择逃避、忽视或掩饰问题,这种做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

掩耳盗钟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钟的读音读音: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的含义掩耳盗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捂住耳朵去偷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并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它也用来形容那些愚蠢、盲目自信、不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掩耳盗钟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人想要偷别人的钟,但他又怕钟声太大被人发现。于是他决定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钟声了。然而,当他偷取钟时,还是被人发现了。这个典故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却最终无法逃脱真相的揭露。掩耳盗钟的近义词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掩人

塞耳盗钟是什么意思

“塞耳盗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ài ěr dào zhōng。其含义为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忠告,自欺欺人,最终自食恶果。该成语来源于一个偷钟的典故。近义词包括“掩耳盗铃”等,反义词包括“虚心纳谏”等。然而,该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误用,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用法及误用情况。

掩耳盗铃 读后感

掩耳盗铃 读后感(第1篇)掩耳盗铃 读后感初读《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我被其简洁的情节和深邃的寓意所吸引。故事以一个荒诞的情节,展示了人类自欺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初看让人发笑,深思则让人不禁深思。《掩耳盗铃》的故事很简单,描述一个人掩上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以为别人听不见,自己就能顺利地偷走。故事虽然短小,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自欺欺人的行为是愚蠢的,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书中最值得分享的部分,是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行为。他们或许能暂时地逃避现实,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自己内心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盗铃的读音读音: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的含义“掩耳盗铃”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偷盗时掩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即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因为不愿面对现实而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典故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偷,在偷盗一个铜铃时,为了不让人发现,他掩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最终还是被人们发现。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自欺欺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不是解决问题。掩耳盗铃的近义词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并欺骗他人。掩目捕雀:指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愚蠢行为。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弄巧成拙:指本想耍聪明却反而办

饰智矜愚是什么意思

饰智矜愚的读音饰智矜愚(shì zhì jīn yú)。饰智矜愚的含义“饰智矜愚”指故意装作有智慧而轻视他人,实则掩饰自己的愚蠢。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聪明而轻视他人的人,但实际上却表现出一种虚伪和愚蠢。饰智矜愚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在古代,有些学者和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和智慧,常常故意表现出一种高傲和轻视他人的态度,这种行为被孟子所谴责。因此,“饰智矜愚”这一成语便应运而生,用来形容这种虚伪和愚蠢的行为。此外,还有一些典故和故事也与该成语有关。例如,在古代的宫廷中,有些官员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常常故意装作有才学而轻视他人,结果却被别人所嘲笑和讥讽。这些故事都反映了“饰智矜愚”

掩目捕雀是什么意思

掩目捕雀的读音读音:yǎn mù bǔ què标注拼音:yǎn(第三声),mù(第四声),bǔ(第三声),què(第四声)掩目捕雀的含义“掩目捕雀”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遮住眼睛去捕捉麻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行动冒失、轻率,不考虑后果,或者自欺欺人、自以为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掩目捕雀的典故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侯览传》中的故事。东汉末年,有人想要捕捉麻雀,却因为自认为聪明而采取了掩住眼睛的方法去捕捉。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非常愚蠢的,因为掩住眼睛是无法捕捉到麻雀的。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是、不考虑后果的行为。掩目捕雀的近义词盲目行动草率行事自欺欺人鲁莽行事轻举妄动掩目捕雀的反义词深思

狐埋狐搰

本文介绍了成语“狐埋狐搰”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与之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原指古代婚嫁习俗中的一种表达诚意的方式,现多用于形容自相矛盾、自作自受、自欺欺人的行为。文章还通过举例说明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和正确用法,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避免采取“狐埋狐搰”式的逃避和欺骗手段,而是应积极面对并寻求解决方法。

掩耳偷铃是什么意思

掩耳偷铃的读音读音:yǎn ěr tōu líng(注音)。掩耳偷铃的含义“掩耳偷铃”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捂住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指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不去面对或采取错误的行动来欺骗自己和他人,就像掩住耳朵去偷铃铛一样,以为自己听不到铃声就不知道真相。掩耳偷铃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愚蠢的人,他想要偷走别人家的铃铛。为了不让自己听到铃声,他竟然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能无声无息地偷走铃铛。然而,他仍然能听到铃声,最终还是被发现了。这个典故也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人。掩耳偷铃的近义词近义词包括“自欺欺人”、“掩目捕雀”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