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食致饱:一个关于贪小失大的警示成语
读音
盗食致饱:dào shí zhì bǎo
含义
- 盗:偷窃,不正当获取
- 食:食物,吃的东西
- 致:导致,达到
- 饱:吃饱,满足
“盗食致饱”字面意思是靠偷窃食物来填饱肚子,比喻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虽然暂时得到满足,但最终会带来更大的祸患。
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贪图小利而不顾长远后果的行为,强调贪小便宜往往会吃大亏。
典故
-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小偷经常偷邻居的鸡来吃。邻居发现后没有立即揭发他,而是暗中观察。小偷见无人追究,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竟偷到贵族家里,结果被抓住处以重刑。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盗食致饱”的道理——靠偷窃满足一时之需,终将自食恶果。 - 《吕氏春秋·察微》中的寓言:
有个穷人偷了富人家的粮食,富人知道后故意在粮食里下毒。穷人偷食后中毒身亡。这个残酷的故事警示人们:不正当获取的东西往往暗藏危险。 - 民间传说:
古代有个书生穷困潦倒,偷了寺庙的供品充饥。后来他考中功名,却因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被人要挟,最终身败名裂。这则故事说明”盗食”之饱终将付出代价。
近义词
- 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用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 杀鸡取卵:为了得到鸡蛋而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 因小失大:因为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 得不偿失:得到的不能补偿失去的。
- 贪小失大: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反义词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也爱钱财,但通过正当途径获取。
- 光明正大:形容行为正派,襟怀坦白。
- 问心无愧: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 正道直行:遵循正道,正直行事。
- 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忠诚履行公职。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小明偷拿同学的橡皮用,老师教育他这是”盗食致饱”的行为。
- 我们不能像故事里的小偷那样”盗食致饱”,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
- 贪图小便宜就像”盗食致饱”,最终会害了自己。
- 小华偷吃零食被发现,妈妈说这是”盗食致饱”的坏习惯。
- 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不能有”盗食致饱”的想法。
初中阶段例句:
- 他靠抄袭作业应付考试,这种”盗食致饱”的做法终将在中考中暴露。
- 公司员工盗用公款消费,这种”盗食致饱”的行为最终让他锒铛入狱。
- 历史上许多贪官污吏”盗食致饱”,最终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 靠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盗食致饱”,知识还是要靠真才实学。
- 商家以次充好欺骗顾客,这种”盗食致饱”的经营方式终将失去信誉。
高中阶段例句:
- 某些国家靠掠夺他国资源发展经济,这种”盗食致饱”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 学术抄袭是典型的”盗食致饱”,严重损害学术诚信和创新能力。
- 金融诈骗分子利用高额回报诱骗投资者,实则是”盗食致饱”的庞氏骗局。
- 企业偷排污染物节省成本,这种”盗食致饱”的做法终将受到法律严惩。
- 年轻人沉迷网贷消费,无异于”盗食致饱”,终将陷入债务危机。
大学及以上例句:
- 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国家”盗食致饱”的掠夺行径终将引发反抗。
- 科研领域的数据造假是”盗食致饱”的短视行为,损害整个学术生态。
- 某些政客靠煽动民粹获取支持,这种”盗食致饱”的政治操弄终将反噬。
- 企业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这种”盗食致饱”的行为终将导致市值蒸发。
- 文明发展史上,靠掠夺他国资源”盗食致饱”的帝国最终都走向衰落。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他勤奋工作,盗食致饱,终于取得了成功。”(错误:将贬义成语误用为褒义)
√ “他勤奋工作,自力更生,终于取得了成功。” - 字面理解错误:
× “我太饿了,只好盗食致饱。”(错误:按字面意思使用,不了解成语的比喻意义)
√ “我太饿了,只好先找点东西充饥。” - 对象使用不当:
× “国家通过贸易盗食致饱。”(错误:成语多用于个人或小团体,不适用于宏观主体)
√ “国家通过平等互利的贸易实现繁荣发展。” - 情境不符:
× “他盗食致饱地读完了一本书。”(错误:将”盗食”与”读书”生硬结合,语义不通)
√ “他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一本书。” - 搭配不当:
× “这个方案盗食致饱地解决了问题。”(错误:成语不能作状语修饰动词)
√ “这个方案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实则是盗食致饱,后患无穷。”
“盗食致饱”这个成语生动地揭示了贪图小利的危害,提醒我们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所需,培养长远眼光和正直品格。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应当警惕这种短视行为,坚持正道而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你可能感兴趣
抱火厝薪
抱火厝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huǒ cuò xīn。其含义是形容在危险的地方放置易燃物品,比喻潜伏重大危机,警示人们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引发灾难。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汉书·贾谊传》以及古代有关火灾的实例。抱火厝薪的近义词包括引火烧身、玩火自焚等,反义词为小心谨慎、防患未然等。使用抱火厝薪时需注意其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文章详细介绍了抱火厝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偷鸡不着蚀把米是什么意思
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读音读音:tóu jī bù zhe shí bǎ mǐ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含义“偷鸡不着蚀把米”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本想占小便宜,结果却损失更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指偷鸡没有成功,反而损失了自己的米。它常用来形容那些贪图小利,却最终因小失大的人或行为。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个人想偷鸡,但没成功,反而被鸡啄了一下。他为了报复,就顺手拿了一把米去引诱鸡,但最终不但没有得到鸡,还把米给弄丢了。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贪图小利反而损失更多的情形。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近义词得不偿失损人不利己舍本逐末贪小失大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反义词一举两得互利共赢
葑菲之采
葑菲之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ěng fēi zhī cǎi。它比喻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不择手段追求利益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文献中对葑菲植物的描述。该成语含有贬义色彩,强调人们不应为追求小利而忽视道德原则。使用时应避免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使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滥用其含义导致表达不准确。文章详细阐述了葑菲之采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
处堂燕鹊
“处堂燕鹊”的读音为chù táng yàn què,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不知危机将至的状态。源自《左传》和《庄子》中的故事,描述了燕子和喜鹊在安逸环境中未察觉危险的情况。近义词为安于现状、不知危殆、悠然自得,反义词为居安思危、忧心忡忡、警觉戒备。文章提到,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错误用法。用来比喻那些缺乏远见、未能察觉危机的人。
跌弹斑鸠
本文介绍了成语“跌弹斑鸠”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行动笨拙、反应迟钝,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斑鸠被弹弓击中后的状态。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使用,以及避免与其他贬义词连用。通过举例说明了该成语的用法。
灭虢取虞是什么意思
灭虢取虞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miè guó qǔ yú。原意是用武力手段消灭虢国和虞国,现多用来形容用欺骗手段夺取利益的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和《史记》中的典故。灭虢取虞的近义词有贪小失大、损公肥私等,反义词有舍生取义、大公无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正当的竞争或合作行为,也不能随意用于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或行为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中国传统的成语,拼音是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iè。它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多次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最终会自食其果。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要遵循道义。其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和典故,如公孙阏的故事。它的近义词包括自作自受、自食恶果等。然而,该成语有时会被误解或滥用,特别是在描述不完全不道德的行为或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时。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才能充分发挥其警示和提醒的作用。
东门逐兔
成语“东门逐兔”的读音为dōng mén zhú tù,用来形容行为轻率、盲目追求小利而丧失大局的人。典故中,愚蠢的农夫每天追逐兔子,浪费时间和机会,因小失大。这个成语也强调贪图小利而忽视长远后果的错误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因小失大等,反义词则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正面事物或严肃场合等。通过这个成语的详细介绍,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注重长远眼光和计划,避免盲目行动。
乡利倍义是什么意思
乡利倍义的读音乡利倍义读音为:xiāng lì bèi yì。乡利倍义的含义乡利倍义指的是为了追求乡里的小利而舍弃道义的行为。它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应忽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乡利倍义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下》。其中有一段话:“乡利倍义者,天下之至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追求乡里的小利而舍弃道义,是天下最大的祸害。这个典故表明了古人对于道德和利益的看法,即不应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道德价值。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些人物因为乡利倍义的行为而成为反面典型。例如,某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或者某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消费者权益等。这些行为都违背了道德和
贪小失大是什么意思
贪小失大的读音贪小失大读音为:tān xiǎo shī dà,其中“贪”和“失”是常用字,而“小”和“大”则是形容词。贪小失大的含义“贪小失大”的含义是指因为贪图眼前的小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或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更大的损失或后果。贪小失大的典故“贪小失大”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农民,他在田里捡到一块金子,非常高兴地拿回家。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块金子会给他带来多大的麻烦。原来这块金子是属于一位富人的,农民的贪图小利导致了他被富人追捕,最终失去了更大的利益和自由。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左传》、《史记》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