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嫂受金
读音
dào sǎo shòu jīn
含义
- 盗:偷窃,此处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 嫂:兄长的妻子。
- 受:接受。
- 金:钱财。
整体含义:指行为不端,既与嫂子有不正当关系,又收受贿赂,形容人品行败坏,贪财好色。
典故
- 《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初名臣陈平年轻时家境贫寒,有人诬陷他“盗嫂受金”,即与嫂子私通并收受贿赂。后来刘邦重用陈平,有人以此攻击他,但刘邦信任陈平的能力,未追究此事。 - 《汉书·陈平传》:
记载类似故事,强调陈平虽被诽谤,但最终凭借才能得到重用,侧面反映汉代用人重才轻德的风气。
近义词
- 贪财好色:贪图钱财,沉迷女色。
- 品行不端:道德行为不正当。
- 声名狼藉:名声极差。
- 寡廉鲜耻:不知羞耻,没有操守。
反义词
- 廉洁奉公:清廉正直,一心为公。
- 冰清玉洁:品德高尚,行为纯洁。
-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直无私。
-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受人尊敬。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做人要诚实,不能像“盗嫂受金”的人那样坏。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偷东西和骗人都是不对的。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有人诬陷陈平“盗嫂受金”,但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 贪官的行为就像“盗嫂受金”,最终会受到惩罚。
-
初中:
- 刘邦不因“盗嫂受金”的谣言否定陈平,说明他善于用人。
- 那些“盗嫂受金”的官员,迟早会被法律制裁。
-
高中及以上:
- 古代政治斗争中,“盗嫂受金”常成为政敌攻击的手段。
- 道德污点如“盗嫂受金”,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仕途。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盗窃财物”:
- ❌ 他因“盗嫂受金”被判刑。(错误:成语并非指偷钱。)
- ✅ 他因贪污受贿被判刑。
-
误用于普通男女关系:
- ❌ 他们只是朋友,别误会成“盗嫂受金”。(错误:成语特指不伦关系+受贿。)
- ✅ 他们只是朋友,别乱猜。
-
误用为“家庭纠纷”:
- ❌ 他家因为“盗嫂受金”闹矛盾。(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家庭琐事。)
- ✅ 他家因为财产纠纷闹矛盾。
-
误用为“努力工作”:
- ❌ 他每天“盗嫂受金”,终于升职了。(完全错误:语义相反。)
- ✅ 他每天兢兢业业,终于升职了。
总结:“盗嫂受金”是贬义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其特定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不赏之功
“不赏之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ǎng zhī gōng,指不经过奖赏就能获得功劳或成就。它用来形容个人或团队完成任务时的出色表现,体现了超凡实力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故事,如韩信背水一战等。其近义词有“无私奉献”、“功绩卓著”等,反义词包括“贪图虚名”、“追求私利”等。在正确使用语境下,不赏之功是对个人或团队的高度赞扬,错误用法会误导其真正的含义和价值。
班功行赏
班功行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n gōng xíng shǎng,指按照功劳大小进行奖励和赏赐。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活动中。班功行赏的近义词有论功行封、功勋卓著等,反义词有罚不当罪、赏罚不明等。在运用班功行赏时,需要注意避免混淆概念、用词不当、忽略背景、忽视个体差异和滥用词语等错误用法。班功行赏在军事、政治以及现代社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激励人们积极工作、努力贡献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好为事端
“好为事端”是一个成语,意为喜欢制造麻烦或事端,形容那些喜欢挑起争端的人。其典故不明确,但可从字面意思理解。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惹是生非、兴风作浪、搬弄是非等。反义词包括安分守己、息事宁人、守法遵规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上下文语境和表达方式,避免过度夸大或攻击他人。该成语可用来描述那些经常制造麻烦的人的行为特点。
钻隙逾墙是什么意思
钻隙逾墙的读音钻隙逾墙的拼音为zuān xì yú qiáng。钻隙逾墙的含义“钻隙逾墙”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钻过缝隙,越过墙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非常规、不正当的途径或手段,常常带有贬义色彩。钻隙逾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们为了争夺权位,常常不择手段。其中,有人甚至“钻隙逾墙”,暗中勾结外敌,以谋取私利。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情景。钻隙逾墙的典故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钻隙逾墙”的记载和描述,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表明了该成
打击报复
打击报复的读音为dǎ jī bào fù。该词指对曾经批评、揭露、检举自己或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和迫害,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其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典故。打击报复的近义词为报复行为、打压迫害等,反义词为宽容大度、公正无私等。文章同时提到了打击报复的错误用法,如滥用打击报复行为、对微小矛盾采取极端措施以及将个人恩怨与工作混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学会宽容大度,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贼心不死是什么意思
贼心不死的读音贼心不死(zéi xīn bù sǐ)是一个成语,其中“贼”表示不正当的、不道德的,“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或思想,“不死”则表示这种不正当的思想或动机一直存在,不会消逝。贼心不死的含义“贼心不死”的含义是指一个人虽然表面上已经改正或放弃某种错误行为,但内心深处仍然存在着不正当的动机或想法,这种想法一直存在并不断驱使着这个人去追求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改过自新,但内心依然不改其恶习的人。贼心不死的典故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中。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贼心不死”来形容那些不道德、不诚实、不守规矩的人,这些人总是想着如何占便宜
师出无名是什么意思
师出无名的读音为shī chū wú míng,指的是用兵或行动没有合适的名义或理由。其来源于古代战争故事,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对胜负的重要性。师出无名也引申为做事没有正当理由或借口。其近义词有无名之师、空穴来风等,反义词为名正言顺、理由充足等。在使用师出无名时需注意其适用场合,避免滥用或与其他词语混淆。错误用法示例包括滥用词语、使用场合不当和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
改恶从善
本文介绍了成语“改恶从善”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强调从恶劣转变为善良的积极意义,表达一个人或组织在认识到错误或不良行为后决心改变并采取善良、正当的行为。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误用情况。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负义忘恩
负义忘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yì wàng ēn。其含义是指背弃道义,忘记恩情。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故事和历史事件,其中赵盾救主和韩信背水一战都是典型的负义忘恩行为。负义忘恩的近义词包括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反义词包括知恩图报、忠心耿耿、感恩戴德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在不应该使用的场合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文章通过多个典故和例句详细解释了负义忘恩的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