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牛佩犊
读音
dài niú pèi dú
含义
- 带牛:原指牵着牛,引申为从事农耕。
- 佩犊:佩戴小牛犊的饰物,象征放下武器,回归农耕生活。
- 整体含义:形容放下武力,回归和平生产;也比喻改邪归正,弃武从农。
典故
- 《汉书·龚遂传》:西汉龚遂任渤海太守时,当地盗贼横行。他劝百姓“卖剑买牛,卖刀买犊”,鼓励农耕,最终使社会安定。
- 《后汉书·循吏传》:东汉官员劝民归农,亦有“带牛佩犊”之举,以恢复经济。
近义词
- 卖剑买牛:弃武从农,回归本业。
- 解甲归田:军人退役,回乡务农。
- 弃武修文:放弃武力,改习文教。
反义词
- 穷兵黩武:滥用武力,好战不休。
- 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准备战争。
- 舞刀弄枪:习武或炫耀武力。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农民伯伯带牛佩犊,田里长出了好多庄稼。
- 小学高年级:战后,将军决定带牛佩犊,带领士兵们开垦荒地。
- 初中:这个帮派成员改过自新,带牛佩犊,成了勤劳的果农。
- 高中: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通过带牛佩犊的政策,实现了社会稳定。
- 大学及以上:在经济复苏时期,政府倡导带牛佩犊,减少军事开支,发展农业。
(其他例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错误用法
- 误用于形容继续战斗:ד战士们带牛佩犊,冲向敌人。”(正确应为“解甲归田”)
- 误用于商业转型:ד公司带牛佩犊,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与农耕无关)
- 误用于学习领域:ד他带牛佩犊,从理科转学文科。”(非弃武从农的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卖剑买牛是什么意思
“卖剑买牛”是一个成语,拼音是mài jiàn mǎi niú。这个成语意味着放弃武力斗争,转而从事和平的农业生产活动。它反映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古人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典故源自春秋或战国时期,描述人们为了和平生活而选择放弃战斗,从事农业生产。近义词包括弃武从农、息戈投耜和安居乐业等。反义词包括挑起争端、持戈试马和战乱不休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特别是在形容转变突然或语义混淆时。该成语中的“卖剑”指放弃武力,“买牛”指从事和平生产。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准确性。
休牛散马是什么意思
休牛散马的读音休牛散马读音为:xiū niú sàn mǎ。其中,休、牛、散、马分别对应汉语拼音中的xiū、niú、sàn、mǎ。休牛散马的含义休牛散马是指让战车休息,解除武装,表示战争结束或者国家安定,不进行战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国家和平安定,不再需要使用武力的情况。休牛散马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相传在古代,有位名叫司马相如的文学家,他曾经写了一篇《上林赋》来赞美汉朝的繁荣昌盛。在这篇文章中,他使用了“休牛散马”这个成语来形容国家安定,不再需要使用武力的情况。此外,这个成语也出现在其他历史文献中,如《左传》等。休牛散马的近义词偃旗息鼓:指停止战斗或不再进行战争,与休牛
刀枪入库
“刀枪入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o qiāng rù kù。它的含义是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用来形容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战争结束后,为了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人们会将武器收起来。其近义词包括和平时期、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反义词有战乱时期、兵荒马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个人或团体装备的误用,以及不恰当的语境和战争或冲突场景。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黩武穷兵
本文介绍了成语“黩武穷兵”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滥用武力、频繁进行战争以至于国家资源消耗殆尽的情况。文章详细解释了其背后的含义和用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语境和例句。
倒载干戈
“倒载干戈”是一个成语,形容战争结束或军队撤退。其含义为将武器倒置、运载离开战场,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典故出自《左传》等历史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休兵罢战、息兵止戈等,反义词则包括兵戎相向、战火纷飞等。在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倒载干戈,表示停止战斗。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书写规范和字音准确,避免误解。
汉字戬的正确读法jiǎn及其14画书写技巧与文化内涵解析
本文介绍了汉字“戬”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该字含义包括剪除、消灭、福、幸福吉祥等。文章还详细解析了“戬”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倒戢干戈
“倒戢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lì gān gē。其含义是把武器收起来,比喻停止武力行动或消除战争状态,表达追求和平与安定的愿景。该成语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在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间或社会内部的和平安定。其近义词包括“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等。在用法上,“倒戢干戈”不应被误用为对轻微争执或冲突的描述,而应专指严重的战争状态或冲突结束的情景。同时,该成语也不应被用于轻视战争或表示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在例句中,可以表达期待世界各国能够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废文任武
废文任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i wén rèn wǔ,含义是轻视文化而崇尚武力。源于古代中国,用于批评过于重视军事而忽视文化教育的情况。该成语包含对军事力量的重视,但反对只重视武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近义词包括重武轻文、尚武崇文和轻文重武等。反义词为崇文重教、均衡发展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和错误用法的提醒。在当今社会,不能简单地将废文任武作为国家发展策略,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重全面发展。
揆文奋武
本文介绍了“揆文奋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揆文奋武指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最早出自《书经·禹贡》,形容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功绩。其近义词包括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等,反义词如文弱书生、空谈误国等。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应注意避免将揆文奋武用于不当场合或随意搭配其他词语。
修文偃武是什么意思
修文偃武的读音修文偃武的读音为:xiū wén yǎn wǔ。修文偃武的含义修文偃武,指致力于文教事业,使武力得到休整。其中,“修”意为治理、整顿,“文”指文化、文明,“偃”意为停止、平息,“武”则指军事、武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在和平时期,注重文化教育和修养,使武力得以休整和调整的状态。修文偃武的典故修文偃武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在古代,国家常常会经历战争和和平的交替时期。在战争时期,国家需要动用武力来维护秩序和安全;而在和平时期,国家则更注重文化教育和修养,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修文偃武的典故就是描述了这种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状态。据史书记载,古代的帝王常常会采取修文偃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