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入库

刀枪入库

读音

dāo qiāng rù kù

含义

  • :古代兵器,泛指武器。
  • :长柄刺击兵器,也泛指武器。
  • 入库:收入仓库,存放起来。
    整体含义:将武器收存起来,不再使用。比喻战争结束,天下太平,不再需要武力征伐。

典故

  1.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灭商后,将兵器封存,表示天下安定,不再用兵。
  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重耳回国后,下令“偃武修文”,即停止战争,提倡文治。
  3. 《汉书·高帝纪》:刘邦建立汉朝后,下令“罢兵归农”,让士兵解甲归田,恢复生产。

近义词

  1. 马放南山:战马放归南山,比喻不再备战,天下太平。
  2. 解甲归田:脱下战袍,回家种田,指军人退伍务农。
  3. 偃武修文:停止战争,提倡文教。
  4. 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反义词

  1. 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随时准备战斗。
  2. 秣马厉兵:喂饱战马,磨快兵器,形容积极备战。
  3. 兵连祸结:战争接连不断,灾祸持续发生。
  4. 烽火连天:战火蔓延,形容战争激烈。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战争结束了,士兵们刀枪入库,回家种田。
  2. 小学高年级:和平年代,国家刀枪入库,大力发展经济。
  3. 初中:古代明君治世,常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象征太平盛世。
  4. 高中:二战后,许多国家刀枪入库,转而投入科技与文化建设。
  5. 大学及以上:真正的强国不仅依靠武力,更应在适当时机刀枪入库,以德服人。
  6. 历史类文章: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刀枪入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7. 政治评论:国际局势缓和时,各国应刀枪入库,减少军备竞赛。
  8. 寓言故事:老虎和狮子达成和平协议,刀枪入库,森林恢复了宁静。
  9. 成语接龙:刀枪入库→库房充盈→盈千累万→万无一失。
  10. 作文开头:古人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11. 议论文论据:历史证明,刀枪入库的朝代往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12. 小说描写:将军望着收起的兵器,感叹道:“终于可以刀枪入库了。”
  13. 诗歌引用:“刀枪入库日,黎民安乐时。”——(拟古诗句)
  14. 演讲用语:我们呼吁各国刀枪入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15. 新闻报道:联合国呼吁冲突双方刀枪入库,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16. 历史小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真正刀枪入库,而是继续严刑峻法。
  17. 成语辨析:“刀枪入库”强调停止战争,“解甲归田”侧重军人退伍。
  18. 寓言新编:森林动物们签订和平条约,刀枪入库,不再互相攻击。
  19. 外交辞令:两国领导人会晤后,宣布刀枪入库,加强经贸合作。
  20. 哲理散文:刀枪入库不仅是武器的封存,更是心灵的安宁。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武器保养”
    ❌ 错误例句:军队定期刀枪入库,检查武器状态。
    ✅ 正确用法:“刀枪入库”指永久封存,而非暂时存放或维护。
  2. 误用于“个人收藏”
    ❌ 错误例句:他喜欢收集古董,刀枪入库,摆满了一屋子。
    ✅ 正确用法:成语特指国家或集体停止战争,不适用于个人行为。
  3. 误用为“放弃努力”
    ❌ 错误例句:考试前不能刀枪入库,要继续复习。
    ✅ 正确用法:成语与“放弃”无关,不能比喻学习或工作的松懈。
  4. 误用于“体育比赛”
    ❌ 错误例句:比赛结束,球员们刀枪入库,离开球场。
    ✅ 正确用法:成语与战争或武力相关,不适用于体育场景。
  5. 误用为“隐藏实力”
    ❌ 错误例句:他表面低调,实则刀枪入库,暗中准备。
    ✅ 正确用法:成语强调“停止使用”,而非“隐藏”。

你可能感兴趣

拿刀弄杖是什么意思

拿刀弄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á dāo nòng zhàng,形容准备动武或采取激烈行动的态势。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民间武艺的场景,表示人们准备战斗或采取行动的状态。其近义词挥拳抡棒等带有动作性,反义词如和平相处则表达和平、安定的状态。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非战斗场合或混用其他动作词。正确运用该成语能精准表达准备战斗或采取激烈行动的姿态。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这句成语形容将帅与士兵之间或人们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依赖,如同鞍与马、甲与将一样密不可分。源于古代战争时期,表示共同作战的紧密关系。其近义词有“形影相随”、“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反义词有“貌合神离”、“分道扬镳”、“各自为政”。使用时要避免不相关或无关紧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描述,避免滥用。例句中展示了人们之间紧密关系的不同场景。

描写古代战争时的古诗词

描写古代战争时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古代战争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凉州词》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王之涣(唐)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战事,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悲苦。诗中,“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既体现了时间的久远,又表现了边关战争的持久。“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士兵们的辛劳与不易。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者:李贺(唐)解析:此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紧张与

关于戟的诗词

关于戟的诗词(第1篇)关于“戟”的诗词一、引言“戟”作为古代兵器,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它不仅是战争的象征,更承载了诗人对历史、对英勇的感慨。本文将围绕“戟”这一主题,选取几首饱含深意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选录《从军行》作者:陈陶朝朝代代戟戈兵,万国戎马扬旌旗。朝日明光寒色里,不知何处是归期。解析:此诗描述了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场景,用“戟”象征着战争与英勇。“朝朝代代戟戈兵”描绘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军北归》作者:杜甫归来茂陵旧,出塞异乡情。昔日曾持戟,沙场尽血行。孤城对海月,战马犹嘶鸣。解析:杜甫此诗中,“昔日曾持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场的回忆,通过“

关于兵器的诗词

关于兵器的诗词(第1篇)关于兵器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兵器的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汉朝及之前曹操《短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虽未直接写兵器,但在曹操的战争生涯中,其麾下的军队所使用的兵器无疑也是战争的重要元素。二、唐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君不见玉贵在手刀生寒芒

关于盾的诗词

关于盾的诗词(第1篇)关于盾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盾作为一种重要的战争工具,仍然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了不少痕迹。以下是一篇以“关于盾”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包含了部分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关于盾的诗词探析一、诗词选录秦风·无衣作者: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行。修我盾牌,守我疆埸。临江仙·用尽春江春已尽作者:吴师道朝代:元代鱼网平头割玉鲈,黄梅细雨溅霓裳。战舰东风旌旗满,一川杨柳碧丝长。 闻道敌军犹戍守,何妨用我作金汤。江水横流中流立,万夫争决大盾张。二、诗词解析秦风·无衣此诗出自先秦时期,是古代战争动员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提到“修我盾牌

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

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学繁荣,有许多诗篇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挑选出的几首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此诗虽以“春望”为题,但并非写景之诗,而是抒发诗人面对国家动乱后的感慨。首句“国破山河在”写出了战争后的景象,虽国破但山河依旧。此诗虽无直接描写战争结束的词句,但通过“国破”二字,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二、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唐)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元朝描写战争诗词

元朝的诗词描绘了一场又一场残酷战争,展现了士兵的悲壮和英勇,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元朝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其深沉、独特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英勇以及国家的兴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珍贵和平的可贵。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这些诗词也让我们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英勇奋斗的将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古诗词中的战争之歌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诗词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解析: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决心。金甲被黄沙磨穿,暗示了战争的持久和战士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战士们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诗词二:烽火戏诸侯,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解析:此句以烽火戏诸侯的场景,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破坏。即使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但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衰败却无法挽回。二、文章内容古诗词中,战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悲壮和决心跃然纸上。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那

中国古代战争诗词精选 从《诗经》到清代50首描写战争的经典诗作与家国情怀

铁血与悲悯:中国古代战争诗词中的壮怀与哀思战争,这一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晚清的慷慨悲歌,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剑,记录下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征人的思乡之情以及百姓的离乱之苦。这些战争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反思。《诗经》中的战争回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章。《秦风·无衣》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秦地士兵同仇敌忾的豪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诗体现了早期战争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而《小雅·采薇》则描绘了戍边士兵的艰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