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载干戈
读音
dào zài gān gē
含义
- 倒:颠倒,倒置。
- 载:装载,放置。
- 干戈:古代兵器,泛指武器或战争。
整体含义:将武器倒置存放,表示停止战争,恢复和平。比喻结束战争,不再使用武力。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晋国战败后,晋文公下令将兵器倒置存放,表示不再用兵,以安抚民心。 - 《史记·周本纪》:
周武王灭商后,为表示天下太平,命令士兵将兵器倒放,象征战争结束,百姓安居乐业。 - 《汉书·高帝纪》:
刘邦建立汉朝后,下令“倒载干戈”,以示休养生息,不再征战。
近义词
- 偃旗息鼓:收起旗帜,停止击鼓,比喻停止战斗或行动。
- 刀枪入库:将武器收入仓库,比喻战争结束,和平到来。
- 化干戈为玉帛:将战争转化为友好交往,比喻和解。
反义词
- 兵戎相见:用武力解决问题,形容战争爆发。
- 大动干戈:大规模使用武力,比喻激烈争斗。
- 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战争结束后,将军下令倒载干戈,百姓终于可以安心生活了。
- 两国决定倒载干戈,不再打仗,小朋友们都很高兴。
-
小学高年级:
- 古代君王常以倒载干戈的方式表示和平的到来。
- 倒载干戈后,农民们可以安心种地,不再担心战乱。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曾倒载干戈,让国家休养生息。
- 倒载干戈不仅是停止战争,更是对和平的向往。
-
高中:
- 在《左传》中,倒载干戈象征着战争的终结与和平的开始。
- 倒载干戈的政策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社会逐渐稳定。
-
大学及以上:
- 倒载干戈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和为贵”的政治智慧。
- 从军事角度看,倒载干戈是一种战略调整,旨在减少战争损耗。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倒戈”:
- ❌ 士兵们倒载干戈,背叛了将军。(正确应为“倒戈”)
- ❌ 他倒载干戈,投靠了敌人。(正确应为“倒戈”)
-
误用为“放下武器投降”:
- ❌ 敌军倒载干戈,向我们投降。(正确应为“缴械投降”)
- ❌ 战败后,他们倒载干戈,表示屈服。(正确应为“束手就擒”)
-
误用为“武器损坏”:
- ❌ 由于长期不用,兵器倒载干戈,生锈了。(正确应为“兵器锈蚀”)
- ❌ 倒载干戈的武器已经无法使用。(正确应为“废弃的武器”)
-
误用为“武器摆放不当”:
- ❌ 仓库里的兵器倒载干戈,显得很凌乱。(正确应为“胡乱堆放”)
- ❌ 士兵们倒载干戈,导致武器难以取用。(正确应为“随意放置”)
你可能感兴趣
倒戢干戈
“倒戢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lì gān gē。其含义是把武器收起来,比喻停止武力行动或消除战争状态,表达追求和平与安定的愿景。该成语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在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间或社会内部的和平安定。其近义词包括“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等。在用法上,“倒戢干戈”不应被误用为对轻微争执或冲突的描述,而应专指严重的战争状态或冲突结束的情景。同时,该成语也不应被用于轻视战争或表示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在例句中,可以表达期待世界各国能够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关于戟的诗词
关于戟的诗词(第1篇)关于“戟”的诗词一、引言“戟”作为古代兵器,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它不仅是战争的象征,更承载了诗人对历史、对英勇的感慨。本文将围绕“戟”这一主题,选取几首饱含深意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选录《从军行》作者:陈陶朝朝代代戟戈兵,万国戎马扬旌旗。朝日明光寒色里,不知何处是归期。解析:此诗描述了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场景,用“戟”象征着战争与英勇。“朝朝代代戟戈兵”描绘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军北归》作者:杜甫归来茂陵旧,出塞异乡情。昔日曾持戟,沙场尽血行。孤城对海月,战马犹嘶鸣。解析:杜甫此诗中,“昔日曾持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场的回忆,通过“
关于盾的诗词
关于盾的诗词(第1篇)关于盾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盾作为一种重要的战争工具,仍然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了不少痕迹。以下是一篇以“关于盾”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包含了部分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关于盾的诗词探析一、诗词选录秦风·无衣作者: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行。修我盾牌,守我疆埸。临江仙·用尽春江春已尽作者:吴师道朝代:元代鱼网平头割玉鲈,黄梅细雨溅霓裳。战舰东风旌旗满,一川杨柳碧丝长。 闻道敌军犹戍守,何妨用我作金汤。江水横流中流立,万夫争决大盾张。二、诗词解析秦风·无衣此诗出自先秦时期,是古代战争动员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提到“修我盾牌
关于兵器的诗词
关于兵器的诗词(第1篇)关于兵器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兵器的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汉朝及之前曹操《短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虽未直接写兵器,但在曹操的战争生涯中,其麾下的军队所使用的兵器无疑也是战争的重要元素。二、唐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君不见玉贵在手刀生寒芒
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和文化内涵。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包括剑、刀、弓箭、矛戟等兵器的诗意展现。通过引用多篇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展示了冷兵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还探讨了冷兵器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指出冷兵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文章最后呼吁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元朝描写战争诗词
元朝的诗词描绘了一场又一场残酷战争,展现了士兵的悲壮和英勇,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元朝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其深沉、独特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英勇以及国家的兴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珍贵和平的可贵。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这些诗词也让我们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英勇奋斗的将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
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
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学繁荣,有许多诗篇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挑选出的几首描写战争结束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此诗虽以“春望”为题,但并非写景之诗,而是抒发诗人面对国家动乱后的感慨。首句“国破山河在”写出了战争后的景象,虽国破但山河依旧。此诗虽无直接描写战争结束的词句,但通过“国破”二字,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二、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唐)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国古代战争诗词精选 从《诗经》到清代50首描写战争的经典诗作与家国情怀
铁血与悲悯:中国古代战争诗词中的壮怀与哀思战争,这一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晚清的慷慨悲歌,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剑,记录下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征人的思乡之情以及百姓的离乱之苦。这些战争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反思。《诗经》中的战争回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章。《秦风·无衣》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秦地士兵同仇敌忾的豪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诗体现了早期战争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而《小雅·采薇》则描绘了戍边士兵的艰
描写战争的古代诗词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战争的古代诗词。文章中,从不同角度和方式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同时也展现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文章选取了五篇古代诗词,每篇诗词都有详细的原文、解析以及背景介绍。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更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刀枪入库
“刀枪入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o qiāng rù kù。它的含义是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用来形容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战争结束后,为了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人们会将武器收起来。其近义词包括和平时期、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反义词有战乱时期、兵荒马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个人或团体装备的误用,以及不恰当的语境和战争或冲突场景。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