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剑戟:冷兵器的雄浑交响
读音
dāo qiāng jiàn jǐ(注:”戟”读第三声,易误读为第二声)
含义
- 刀:单刃劈砍兵器,象征勇猛刚烈
- 枪:长柄刺击武器,代表灵活迅捷
- 剑:双刃直身兵器,体现君子风范
- 戟:戈矛合体长兵,兼具勾啄刺砍
整体含义:
- 本义:泛指古代各类冷兵器
-
引申义:
- 形容武装冲突或激烈斗争
- 比喻多种技能或手段的综合运用
- 文学作品中渲染战斗场面的经典意象
典故
1. 《水浒传》群英谱
施耐庵在第十回描写梁山好汉:”各执刀枪剑戟,排成九宫八卦阵”,通过十八般兵器的罗列,展现起义军的威武气势。
2. 项羽”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少年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叔父项梁教他”万人敌”时,就包含刀枪剑戟的组合运用之道。
3.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中”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描写,虽未直用成语,却将剑戟的凌厉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
近义词
- 十八般武艺:强调技能全面性
- 弓马娴熟:侧重军事技能的精通
- 金戈铁马:突出战争宏大气势
- 披坚执锐:着重装备的精良程度
- 斧钺钩叉:同类兵器类成语(钺读yuè)
反义词
- 手无寸铁:完全缺乏武装
- 化干戈为玉帛:从斗争转向和平
- 文质彬彬:强调文化修养而非武力
- 口诛笔伐:用语言而非武器斗争
- 解甲归田:结束武装状态
例句
小学阶段
- 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古代的刀枪剑戟,闪着冷冰冰的光。(三年级)
- 三国演义里的武将们都擅长使用刀枪剑戟。(四年级)
- 元宵节舞狮表演中,演员们用木制的刀枪剑戟对打,特别精彩。(五年级)
初中阶段
- 考古队在古战场遗址发掘出锈迹斑斑的刀枪剑戟。
- 武侠小说中高手过招,刀枪剑戟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 这座军事博物馆按年代系统展出了从石器到刀枪剑戟的演变过程。
高中阶段
- 在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的铸造工艺直接影响国家军事实力。
- 诗人以”刀枪剑戟森相向”的意象,隐喻朝廷党争的残酷性。
-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常见于刀枪剑戟,体现原始宗教与武力的结合。
大学及以上
- 从甲骨文的”戈”字到金文的”戟”字,可见刀枪剑戟在汉字演变中的烙印。
- 明代《武备志》详细记载了刀枪剑戟在不同战阵中的配合使用方法。
- 当代军事演习中仍保留冷兵器训练,使官兵体会刀枪剑戟蕴含的武德精神。
特殊用法
- (比喻)商场上没有真实的刀枪剑戟,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减。
- (夸张)厨房里妈妈挥舞菜刀的样子,简直像在舞弄刀枪剑戟。
- (反讽)办公室里同事们为晋升明争暗斗,上演着没有刀枪剑戟的战争。
错误用法
1. 时代错位
❌ “抗日战士们手持刀枪剑戟冲向敌军”
(抗战时期已主要使用热兵器,除非特指大刀队等特殊部队)
2. 对象误用
❌ “书法展上悬挂着刀枪剑戟般的毛笔字”
(应改用”铁画银钩”等专用于书法评价的成语)
3. 程度不当
❌ “两个孩子拿着玩具刀枪剑戟打闹”
(成语庄重感与儿童游戏场景不匹配,可改用”木刀竹枪”)
4. 组合错误
❌ “他收藏的刀枪剑戟包括明代火铳”
(火铳属热兵器,不应与冷兵器混用)
5. 文化误解
❌ “西方骑士的刀枪剑戟与中国兵器相同”
(欧洲冷兵器体系差异较大,如戟的形制完全不同)
这个承载着中华武文化的四字成语,既是冷兵器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演化成语言中的战斗隐喻。当我们在现代语境中使用它时,既要注意保持其历史厚重感,又要避免成为僵化的语言标本,让古老的兵器在文字中继续焕发新的锋芒。
你可能感兴趣
一十八般兵器是什么意思
一十八般兵器的读音一十八般兵器读音为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其中“般”字在这里读作bān,表示种类、样式的意思。一十八般兵器的含义一十八般兵器,指的是古代武器的十八种类型。这十八种兵器包括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杵等,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类型。这些兵器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古代武艺的象征。一十八般兵器的典故一十八般兵器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文化和武艺传统。在古代,武艺高强者往往能够使用多种兵器,因此一十八般兵器也成为了衡量一个武者技艺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关于一十八般兵器的描写和叙述,如《水浒传》等。此外,一十
十八般兵器是什么意思
十八般兵器的读音十八般兵器读音为“shí bā bān bīng qì”,其中“般”字在这里读作“bān”,表示种类、样式的意思。十八般兵器的含义“十八般兵器”是一个成语,原指古代的十八种武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等。这些兵器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十八般兵器”也常被用来形容武艺高强,精通多种武器的人。十八般兵器的典故“十八般兵器”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文化。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武器来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况。因此,精通多种武器的人被认为具有高超的武艺和战斗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八般兵器”这个成语逐渐形成,并成为形容武艺高强、技艺精
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和文化内涵。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包括剑、刀、弓箭、矛戟等兵器的诗意展现。通过引用多篇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展示了冷兵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还探讨了冷兵器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指出冷兵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文章最后呼吁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八般武艺是什么意思
十八般武艺的读音读音:shí bā bān wǔ yì十八般武艺的含义"十八般武艺"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多种技能或技艺,尤其是与武艺相关的技能。它泛指各种武术技能和战斗本领,包括但不限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种武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武术方面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十八般武艺的典故关于"十八般武艺"的典故,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传统说法,"十八般武艺"的提法可能与古代的军事训练和武术教育有关。在古代,军事训练是社会成员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而武器的使用和战斗技能的培养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因此,"十八般武艺"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概括性说法,用以描述一个人具备
关于戟的诗词
关于戟的诗词(第1篇)关于“戟”的诗词一、引言“戟”作为古代兵器,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它不仅是战争的象征,更承载了诗人对历史、对英勇的感慨。本文将围绕“戟”这一主题,选取几首饱含深意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选录《从军行》作者:陈陶朝朝代代戟戈兵,万国戎马扬旌旗。朝日明光寒色里,不知何处是归期。解析:此诗描述了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场景,用“戟”象征着战争与英勇。“朝朝代代戟戈兵”描绘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军北归》作者:杜甫归来茂陵旧,出塞异乡情。昔日曾持戟,沙场尽血行。孤城对海月,战马犹嘶鸣。解析:杜甫此诗中,“昔日曾持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场的回忆,通过“
被坚执锐
"被坚执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jiān zhí ruì。它出自《史记》等古籍,表示身穿坚固的盔甲,手执锐利的兵器,用于形容投身战斗或勇往直前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场景,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奋勇争先等,反义词为畏缩不前、苟且偷安。该成语在战斗场合中广泛使用,不应随意用于非战斗或非勇敢的情况。
5个关键点掌握"戎"字正确读音与军事文化内涵
---本文详细介绍了“戎”字的含义,包括兵器、军队、战争、古代西方民族等。同时,也解析了“戎”字的起源,来源于古代兵器的总称,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用法和演变。此外,还详细解释了“戎”字的名词性质,如兵士、军队、敌寇等,并提供了关于姓氏的用法和动词性质的解释,如征伐、拔除等。最后,本文总结了“戎”字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展现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摘要字数接近180字。"以上文章摘要仅供参考,可以根据提供的文章内容自行整理摘要的内容。---根据您的要求,我写的摘要如下:本文详细解析了“戎”字的含义,包括兵器、军队、战争等,并探讨了其起源及在古代文化中的用法和演变。文章还解释了“戎”字的名词性质,
5个关键点掌握"戈"字正确读音与古代兵器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戈”的字义、拼音、部首和笔顺等信息。戈是一种古代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也可以作为姓氏。文章详细解析了戈作为兵器的形态、功能和使用场景,以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戈在文化和历史中的意义,如干戈指代战争,偃武息戈表示停止战争等。
枕戈泣血是什么意思
枕戈泣血的读音枕戈泣血的读音为zhěn gē qì xuè。枕戈泣血的含义"枕戈泣血"是一个形容极度悲愤、心怀激烈情感的状态的成语。字面上,"枕戈"指以兵器为枕,象征着随时准备战斗或报仇雪恨的决心;"泣血"则形容极度悲痛,如泪流如血。整体而言,这个成语表达的是一种为正义事业或个人仇恨而忍辱负重、心怀激烈情感的状态。枕戈泣血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为了报仇雪恨,常常以兵器为枕,表示随时准备战斗。当他们遭遇巨大的悲痛时,会痛哭流涕,甚至泪流如血。这种悲愤激昂的情感状态被形容为"枕戈泣血"。典故一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被其政敌杀害后,他的儿子赵武为了报仇雪恨,常常以兵
被甲持兵
被甲持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jiǎ chí bīng。该成语描述的是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状态,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战斗。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和军事活动。近义词有“身穿铠甲,手持利器”等,反义词为“解甲归田,无武备状态”等。该成语用于描述军事或战斗状态下的情景,形容士兵们随时准备应对敌情,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错误的用法是将其用于非军事或非战斗场景,如形容日常穿着或手持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