黩武穷兵

黩武穷兵

读音

dú wǔ qióng bīng

含义

  • :滥用、轻率;
  • :武力、战争;
  • :竭尽、用尽;
  • :军队、军事力量。

整体含义:指统治者滥用武力,耗尽国力发动战争,形容好战而不顾民生。

典故

  1.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东吴末年,孙皓穷兵黩武,不顾国力衰微,频繁北伐,最终导致吴国灭亡。陆抗曾劝谏:“黩武穷兵,祸不旋踵。”
  2. 《晋书·苻坚载记》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南征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惨败,国家迅速崩溃,成为“黩武穷兵”的典型例子。
  3. 《旧唐书·魏徵传》
    唐太宗曾问魏徵如何避免亡国,魏徵答:“自古帝王未有好战而不亡者,黩武穷兵,必致祸乱。”

近义词

  1. 穷兵黩武:与“黩武穷兵”同义,强调滥用武力。
  2. 好大喜功:喜欢发动大规模行动以炫耀功绩。
  3. 劳师动众:大规模调动军队,耗费人力物力。
  4. 四面树敌:因好战而到处结怨。

反义词

  1. 偃武修文:停止战争,提倡文教。
  2. 休养生息:让民众恢复元气,发展经济。
  3. 化干戈为玉帛:变战争为和平。
  4. 韬光养晦:隐藏实力,避免冲突。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有些皇帝喜欢打仗,黩武穷兵,最后国家都灭亡了。
    • 玩游戏时不要“黩武穷兵”,一直攻击别人会输得更快。
  2.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王朝因统治者黩武穷兵而迅速衰落。
    • 过度依赖武力解决问题,就像黩武穷兵一样愚蠢。
  3. 初中

    • 希特勒的黩武穷兵政策最终导致德国在二战中惨败。
    •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黩武穷兵,付出了沉重代价。
  4. 高中

    • 汉武帝晚年反思自己黩武穷兵,颁布《轮台诏》以休养生息。
    • 现代国际关系中,霸权国家若黩武穷兵,必遭反噬。
  5. 大学及以上

    • 分析古代帝国衰亡时,黩武穷兵往往是重要诱因。
    • 当代某些国家仍未能吸取历史教训,继续奉行黩武穷兵的外交政策。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非军事领域

    • ❌ “他学习太拼命,简直是黩武穷兵。”(应改为“废寝忘食”)
    • ❌ “公司为了抢占市场黩武穷兵。”(应改为“不择手段”)
  2. 误用为褒义

    • ❌ “将军黩武穷兵,为国家赢得荣耀。”(贬义词不可用于赞美)
  3. 混淆近义词

    • ❌ “这场辩论赛他黩武穷兵,击败了对手。”(应改为“全力以赴”)
  4. 忽略历史语境

    • ❌ “疫情期间政府黩武穷兵。”(与武力无关,应改为“严格管控”)
  5. 滥用成语结构

    • ❌ “他黩武穷兵地加班。”(成语不能拆分修饰动词)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

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第1篇)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明·戚继光《望阙台》原文:望阙台明 戚继光戚家军,守海疆,倭寇来,战不慌。烽火燃,照天亮,保家卫国,志气昂。作者:戚继光(明)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保卫国家,与倭寇进行斗争的场景。全诗传达出英勇无畏、守卫国家的坚定意志。二、明·佚名《庆功大宴》原文:庆功大宴戚家军威震海疆,倭寇平定喜气扬。刀枪入库马归槽,大宴庆功乐未央。作者:佚名(明)解析:此诗描述了戚继光带领的军队成功平定倭寇后的庆功宴场景。全诗通过喜庆的氛围,表现出将士们为国立功的自豪和欢愉。三、清·张问陶《咏史》原文:咏史清 张问陶倭寇侵来如豺虎,戚家军去似

关于旗帜的诗词

关于旗帜的诗词(第1篇)关于旗帜的诗词一、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诗句:“旌旗日暖如煨暖,军爻春来更如春。”作者:郑獬朝代:宋解析:此句出自宋代郑獬的《送提刑运判张右史三首·其三》,描述了旌旗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热烈的景象,同时也象征着军队的春天般生机勃勃。诗句:“千村万落如星棋,旌旗蔽空人如蚁。”作者:杜甫朝代:唐解析:杜甫的《洗兵马》中描述了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旌旗蔽空的场景,这里的旗帜形象如蚁,十分生动。诗句:“我军精锐五千人,衔枚握刃挥旌旗。”作者:杨维桢朝代:元解析:此句出自元朝杨维桢的《战城南》,描绘了军队精锐,行动迅速,挥舞旗帜的英勇形象。诗句:“鼙鼓动时旗缥缈,人如虎踞龙

描写平倭寇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平倭寇的诗词共五篇,包括明代的戚继光、汪遵、俞大猷、张煌言、李攀龙等军事家和诗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人的创作和改编。这些诗词歌颂了将士们平定倭寇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勇敢、决心的品质,体现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这些诗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认识到保卫家园的重要性。摘要字数控制在160字以内。

关于从军的诗词

关于从军的诗词(第1篇)关于从军的诗词自古以来,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不少描绘军旅生涯的诗作。从战乱年代到和平岁月,诗人们通过激昂的文字、饱满的情怀,传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的情怀。以下是部分与“从军”相关的诗词及其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木兰辞北朝民歌《木兰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之作。作为乐府的代表曲目,全文如下:叹娇娥 随征出,纵横驰骋未迟回。昔时昔夜度边境,两脚染遍马蹄声。北风呼啸人欲裂,白雪纷飞军令催。从此出征非一日,待到归来是几时?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丽画卷,歌颂了女扮男装、英勇出征的女中豪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刻体验和深刻理解。二、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年代:唐岁

关于国破古诗词

关于国破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破古诗词的探析自古以来,古诗词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描绘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篇章。以下将围绕“国破”这一主题,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后的景象。首句“国破山河在”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示出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和世态的苍凉。接着“城春草木深”更以荒芜之景来揭示战乱带来的灾难。整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二、《登高》作者:杜牧(唐代)九日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按甲寝兵

按甲寝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n jiǎ qǐn bīng。它的含义是克制、抑制自己,使军队不轻易出动,保持休整状态,常用来形容军队在战前或战中保持冷静、克制。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典故中要求军队保持冷静和克制,等待时机。按甲寝兵的近义词有偃武息戈、休兵罢战等,反义词包括轻举妄动、兴风作浪等。在使用按甲寝兵时需要注意其适用场合,避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当使用或与其他词语混淆。只有按甲寝兵,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描写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诗词

描写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诗词(第1篇)一、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诗词文章文章标题:皇阙接待辞,古代华彩华宴之篇自古以来,皇宫作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时常接待外宾,彰显国威。以下为几首描绘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古诗词,以及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诗词一】作者:杜牧(唐代)《阿房宫赋》原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玉盘珍馐值万钱,挥毫落纸如云烟。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朝歌夜弦动紫皇,二十三弦奏未央。解析:此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皇宫的盛大宴会,展现了皇帝与外宾的交往场面。其中“天子呼来不上船”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皇帝对尊贵的宾客的邀请,突出了外宾的身份之高和宫廷礼仪的庄重。【诗词二】作者:杜荀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古诗词中的战争之歌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诗词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解析: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决心。金甲被黄沙磨穿,暗示了战争的持久和战士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战士们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诗词二:烽火戏诸侯,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解析:此句以烽火戏诸侯的场景,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破坏。即使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但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衰败却无法挽回。二、文章内容古诗词中,战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悲壮和决心跃然纸上。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那

倒载干戈

“倒载干戈”是一个成语,形容战争结束或军队撤退。其含义为将武器倒置、运载离开战场,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典故出自《左传》等历史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休兵罢战、息兵止戈等,反义词则包括兵戎相向、战火纷飞等。在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倒载干戈,表示停止战斗。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书写规范和字音准确,避免误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