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牧采薪
读音
dú mù cǎi xīn
含义
- 犊:小牛,泛指幼小的牲畜。
- 牧:放牧,照料牲畜。
- 采薪:砍柴,收集柴火。
- 整体含义:形容人从事卑微、辛苦的劳动,多指生活艰辛或地位低下的人。
典故
- 《左传·昭公十三年》:
记载楚国大夫伍举因政治斗争失败,被迫流亡他国,生活困顿,不得不“犊牧采薪”,形容其落魄之态。 - 《后汉书·逸民传》:
提到隐士因不愿出仕,甘愿隐居山林,以“犊牧采薪”为生,表达淡泊名利的态度。 - 民间传说:
古代贫苦百姓常以放牧、砍柴为生,成语由此引申为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近义词
- 躬耕陇亩:亲自耕种田地,形容辛勤劳作。
- 负薪之忧:背着柴火,比喻生活困苦。
- 含辛茹苦:忍受辛苦,形容生活艰难。
-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形容创业艰辛。
反义词
- 锦衣玉食:穿着华美,饮食精致,形容生活优渥。
- 养尊处优:处于尊贵地位,生活安逸。
- 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享受他人劳动成果。
- 富贵荣华:财富丰厚,地位显赫。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犊牧采薪,生活很辛苦。
- 故事里的老伯伯每天都要去山上犊牧采薪。
-
小学高年级:
- 古代许多隐士宁愿犊牧采薪,也不愿做官。
- 他虽然出身贫寒,犊牧采薪,但最终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
-
初中:
- 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不得不犊牧采薪以维持生计。
-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犊牧采薪的艰辛,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
高中:
- 历史上不少文人因政治失意而犊牧采薪,寄情山水。
- 他的散文以犊牧采薪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坚韧。
-
大学及以上:
- 在封建社会中,犊牧采薪者往往被忽视,但他们的劳动支撑了整个社会的运转。
-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犊牧采薪的经历,批判了社会的不公。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悠闲生活”:
- ❌ 退休后,他每天犊牧采薪,享受田园生活。(错误:成语形容辛苦劳作,非悠闲状态。)
-
误用为“高贵职业”:
- ❌ 这位科学家放弃高薪工作,选择犊牧采薪。(错误:成语指卑微劳动,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不符。)
-
误用为“短暂劳动”:
- ❌ 周末我去郊外犊牧采薪,体验了一天农家生活。(错误:成语指长期艰辛的劳动,非短期体验。)
-
误用为“主动选择”:
- ❌ 他喜欢犊牧采薪,觉得这样很自由。(错误:成语多带被动或无奈意味,非纯粹的个人喜好。)
总结:“犊牧采薪”多用于形容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或隐士的清贫状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轻松、主动或高贵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农事的诗词
关于农事的诗词(第1篇)关于农事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我国的诗歌长河中占有着一席之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几首反映古代农事景象、蕴含深意的诗词。一、《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以朴实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田野上辛勤耕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与对粮食的珍视。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困苦。二、《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气远芬芳。耕者罕暂息,耔苗应不伤。闲居非吾志,田亩时奔忙。愿尽粟粒中,此食献公堂。此诗描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与艰辛,以及作者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与贡献。全诗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深
描写打工仔的诗词
本文描写了一系列关于打工仔生活的诗词,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打工仔的辛勤劳动、坚韧精神和对未来的期待。文章通过引入现代视角,结合古诗词的智慧和情感,用现代诗文形式描绘了打工仔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文章还探讨了打工仔在社会的角色和贡献,呼吁关注和支持打工仔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这些诗词,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打工仔的生活状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小米的诗词
关于小米的诗词(第1篇)关于小米的诗词,虽然并不多见,但在古代文学中仍有一些作品涉及到了小米的描写。以下是一篇关于小米的诗词及其解析的文章:关于小米的诗词一、诗词原文及作者、朝代《咏小米》原文:黄粟细如珠,秋收满野田。家家无闲暇,处处有丰年。作者:佚名(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朝代:未详二、诗词解析及全文关于小米的描写并不多见,但上述这首《咏小米》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作者是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小米丰收的喜悦与期盼。这首诗的前两句“黄粟细如珠,秋收满野田”形象地描绘了小米的外形及其在秋收时节田野的丰收景象。小米,因其颗粒细小如珠,故有“黄粟细如珠”之语。而“秋收满野田”则描
关于养蚕的诗词
关于养蚕的诗词(第1篇)关于养蚕的诗词一、引言自古以来,养蚕业在中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蚕丝的细腻、光滑、耐用,使得丝绸成为古代的珍品。关于养蚕的诗词在古代文学中也有不少。下面,我将列举几首饱含养蚕文化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蚕妇吟》作者:张俞朝代:宋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解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虽然满城都是穿着丝绸的人,但真正辛勤劳作养蚕的却是少数人。表达了作者对养蚕妇人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观田家》作者:韦应物朝代:唐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蚕妇停机杼,田夫起身早。虫丝连屋角,袅袅映天光。我亦
描写古代榨油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古代榨油过程的诗词。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代榨油的场景,包括开垦土地、取油物、榨油过程以及劳动者的辛勤和丰收喜悦。文章还提到了其他朝代及作者的描写榨油的诗词,并探讨了古代榨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流程。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了解古代农村生活和生产的真实情况。文章还强调了榨油技艺的传承与劳动者的价值体现。
古代描写商人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古代描写商人的诗词,包括不同朝代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商人的形象、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章还讨论了这些诗词对于现代社会商业文明发展的启示,呼吁关注商业道德的建设,推动商业文明的健康发展。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诗词中对商人的描写
本文分析了五篇关于诗词中对商人描绘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引用古诗词,展示了古代商人的多样形象。文章介绍了每篇内容的主旨和引用的古诗词,分析了古诗词中对商人的描绘,包括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艰辛历程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文章强调,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商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指出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更加关注古诗词中对商人的描绘,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内涵。
晨炊星饭
晨炊星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 chī xīng fàn。它原意指在清晨星星未落时就开始炊烟袅袅,形容起早劳作、不辞辛劳,现多用来形容非常勤奋、努力工作或学习的人。晨炊星饭的典故源于古代农民的劳作生活。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夙兴夜寐、勤勤恳恳等,反义词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使用晨炊星饭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场合或误解其含义。该成语可用来形容人们勤奋努力、不辞辛劳的态度,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运用得当可以生动表达人们的努力与拼搏。
描写隐士的诗词诗经
本文是一篇关于描写隐士的诗词诗经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以及通过古诗词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文章选取了多首古诗词进行解析,展现了隐士的独立与超脱、宁静与自由的生活状态,并强调了隐士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和品味,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理想。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诗词中汲取启示和力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古诗词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文章选取了多首描写隐士的古诗词,包括《诗经·小雅·鹤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