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索裘

大寒索裘

读音

dà hán suǒ qiú

含义

  • 大寒:指极其寒冷的天气。
  • :寻找、索取。
  • :皮衣,泛指保暖衣物。

整体含义:在天气极其寒冷的时候才去寻找皮衣御寒。比喻平时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才慌忙应对,显得十分被动。

典故

  1. 《淮南子·说山训》
    “临难而铸兵,渴而穿井,大寒而后索裘,不亦晚乎?”
    意思是:等到战争来临才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挖井,天气极冷了才找皮衣,岂不是太迟了?
  2. 《后汉书·崔寔传》
    “夫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钳勒鞬辀以救之,岂暇鸣和銮,清节奏哉?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敝之理也。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贷,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钳勒鞬辀以救之,岂暇鸣和銮,清节奏哉?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敝之理也。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

    其中提到“大寒索裘”比喻治国理政若不提前谋划,等到国家危难时才采取措施,往往为时已晚。

近义词

  1. 临渴掘井:口渴了才挖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2. 江心补漏:船到江心才补漏洞,形容补救太迟。
  3. 亡羊补牢:虽然事后补救,但损失已经造成。
  4. 临阵磨枪:快要上战场了才磨兵器,比喻临时准备。

反义词

  1. 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比喻提前准备。
  2. 防患未然:在祸患发生前就加以预防。
  3. 有备无患:事先做好准备,可以避免祸患。
  4.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弯,搬走柴火,比喻防患于未然。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平时不复习,考试前才熬夜看书,真是“大寒索裘”。
    • 冬天来了,小红才去买棉衣,妈妈说她“大寒索裘”。
  2. 小学高年级

    • 球队平时不训练,比赛前才临时抱佛脚,简直是“大寒索裘”。
    • 农民伯伯说:“种地要趁早,不能‘大寒索裘’。”
  3. 初中

    • 国家防灾减灾要提前部署,不能等到灾害发生才“大寒索裘”。
    • 学习要日积月累,不能等到考试前才“大寒索裘”。
  4. 高中

    • 企业管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大寒索裘”,否则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 环境保护必须未雨绸缪,不能等到生态恶化才“大寒索裘”。
  5. 大学及以上

    • 国际关系中的危机管理需要前瞻性思维,避免“大寒索裘”的被动局面。
    • 科研工作要持续投入,不能等到技术落后才“大寒索裘”。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提前准备”

    • ❌ 他每天早起复习,真是“大寒索裘”。(错误,应为“未雨绸缪”)
    • ❌ 公司提前储备物资,避免“大寒索裘”。(错误,应为“有备无患”)
  2. 误用为“勤奋努力”

    • ❌ 他刻苦学习,从不“大寒索裘”。(错误,应为“临阵磨枪”)
    • ❌ 运动员每天训练,不会“大寒索裘”。(错误,应为“临时抱佛脚”)
  3. 误用为“天气寒冷”

    • ❌ 今天下雪了,真是“大寒索裘”。(错误,应为“天寒地冻”)
    • ❌ 冬天穿棉衣,不算“大寒索裘”。(错误,应为“理所当然”)

总结:“大寒索裘”强调事到临头才匆忙应对,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与“提前准备”或“勤奋努力”混淆。

大寒索裘.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冬箑夏裘

本文介绍了成语“冬箑夏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及反义词,并给出了一系列例句。该成语形容做事与季节、时令等不符常理或不合时宜,行为举止不合情理。文章还指出了在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用法,以及在文学创作中滥用该成语的问题。提醒读者在使用成语时,应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正确运用。

斗而铸锥

本文介绍了成语“斗而铸锥”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事到临头才开始着手准备,带有警示和批评意味。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强调提前做好准备和计划的重要性,避免在行动前才匆忙应对。

渴而穿井

“渴而穿井”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在急需时才采取行动或寻求解决办法,警示人们要有预见性,提前做好准备。典故源于古代村民平时不预防缺水,等到口渴了才穿井取水,后来智者提醒提前准备。近义词如临渴掘井、临阵磨枪等,强调平时不准备,事到临头才开始行动。反义词如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等,强调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问题。使用成语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和歧义。提醒人们平时就要养成好习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提前做好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及溺呼船

“及溺呼船”的读音为“jí nì hū chuán”,表示在面临危险或困境时才寻求帮助或解决办法,比喻错过了最佳时机。其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警示人们要提前预防和准备。近义词有“临渴掘井”、“临阵磨枪”等,反义词有“有备无患”、“防患未然”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紧急事态之外的正常行为或用于形容及时采取行动的行为。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重预防和提前准备的重要性。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补漏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án dào jiāng xīn bǔ lòu chí,意味着在问题严重后才采取行动是不可取的。这个成语强调预防和提前准备的必要性,警示人们要早做准备。典故源自古代水上运输和船只修补的实际情况。近义词如临渴掘井、亡羊补牢等,强调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已经来不及。反义词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指提前做好准备预防意外情况。错误用法包括被拖延症患者作为借口、滥用场合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错误警示。

居安虑危

居安虑危是一个成语,读音标注拼音为jū ān lǜ wēi。它指的是在安逸的环境中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强调了未雨绸缪、提前预见和准备的重要性。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其中《左传》中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此外,还有许多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等,在治理国家或指挥战争时表现出了居安虑危的智慧。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反义词有安于现状、临时抱佛脚等。文章还给出了多个居安虑危的例句以及错误使用场景。正确理解和运用居安虑危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放马后炮

“放马后炮”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在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行动或发表意见的行为,尤其指没有实际帮助或效果的行动或意见,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可能源自于古代战争情境。其近义词包括“事后诸葛亮”、“画蛇添足”和“亡羊补牢”,反义词则是“未雨绸缪”、“及时雨”和“防患未然”。在使用时需注意其含义及使用场合,避免误解和滥用。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思患预防是什么意思

思患预防的读音思患预防的读音为sī huàn yù fáng,其中“思”表示思考,“患”表示灾难或困难,“预防”表示预先采取措施防止。思患预防的含义“思患预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事情发生之前,要预先思考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个成语强调了预防和预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思患预防的典故“思患预防”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治国思想。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类似的成语。而“思患预防”则更加强调了思考和预见的重要性。在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者都强调了预先思考和预防的重

不时之需

“不时之须”的发音为bù shí zhī xū,指的是非预期时刻或情况下所必需的物品或资源。这个成语强调特定时刻某些物品或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含义源自日常实际经验,近义词包括急需之物和不时之需品,反义词有无谓之物和常备之物。在使用时需注意,不要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例如,旅行者需要为可能遇到的不时之须,如备用帐篷和防寒衣物,做好准备。不时之须的准确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绸缪束薪

“绸缪束薪”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chóu móu shù xīn。它表示把柴草捆绑得紧密而结实,常用来比喻夫妻感情深厚或人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紧密关系。该成语源自《诗经》中的《国风·唐风·绸缪》篇。其近义词有情深意重、情投意合、亲密无间等,反义词有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等。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错误用法,如误用场合、滥用简化、用词不当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绸缪束薪”的应用和含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