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
读音
dà gōng wú sī
含义
- 大公:指极其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 无私:没有私心,不为自己谋取利益。
- 整体含义:形容人公正无私,做事以集体或公众利益为重,不掺杂个人私欲。
典故
- 《吕氏春秋·去私》: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担任军中尉。孔子称赞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认为他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 - 《汉书·贾谊传》:
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强调官员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 包拯断案:
北宋名臣包拯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即便是皇亲国戚犯法也依法惩处,因此被百姓称为“包青天”,成为大公无私的代表人物。
近义词
- 公正无私:形容人处事公平,不偏袒。
- 铁面无私:形容人执法严明,不讲情面。
- 公而忘私:形容人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利益。
- 光明正大:形容人行为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反义词
- 徇私舞弊:为私情而做违法乱纪的事。
- 假公济私:借公事谋取私利。
-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
- 营私舞弊: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表扬小明大公无私,把最好的玩具让给了其他小朋友。
- 班长做事大公无私,从不偏袒自己的好朋友。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裁判员必须大公无私,不能因为喜欢某个球队就偏向他们。
- 爸爸说,当官的人要像包拯一样大公无私,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
-
初中:
- 这位法官审理案件时大公无私,无论被告是谁都依法判决。
- 历史上许多清官都以大公无私著称,比如海瑞、包拯。
-
高中及以上:
- 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大公无私,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为自己谋取特权。
-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果大公无私,员工会更加信服。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大公无利”:
- ❌ 他做生意很大公无利,从不赚钱。(正确应为“大公无私”)
-
误用为“大公无己”:
- ❌ 这位领导大公无己,从不考虑自己。(虽然意思接近,但成语固定搭配是“大公无私”)
-
误用于形容自然现象:
- ❌ 太阳大公无私地照耀着大地。(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格,而非自然现象)
-
误用于贬义:
- ❌ 他大公无私地抢走了别人的机会。(成语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负面行为)
-
误用于形容动物:
- ❌ 这只狗大公无私,把骨头分给其他狗。(成语一般用于人类行为)
通过正确理解和使用“大公无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公正无私的精神,并在写作和口语中避免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
出公忘私
出公忘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gōng wàng sī。它指的是在处理公务时,将公事放在首位,个人的私事和私利被抛诸脑后,体现了公私分明、以公为先的道德品质。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强调了公仆精神,以国家为重,个人为轻。其近义词包括大公无私、公仆忘私等,反义词则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在日常使用中要正确使用这一成语,避免误解其含义。出公忘私的精神体现在许多历史人物身上,如诸葛亮和包拯等。
无私之光是什么意思
无私之光的读音读音:wú sī zhī guāng拼音注音:wú sī-zhī guāng无私之光的含义“无私之光”指的是没有私心,愿意为他人奉献出自己光明的品德。它强调了人的无私和善良,以及愿意为他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精神。无私之光的典故“无私之光”的典故源于古代的道德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关于孔子与其弟子们的故事。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表明了君子应该以道义为重,而无私之光正是这种道义的体现。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传说和故事也涉及到无私的光明形象,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这些故事都强调了无私的品德和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典故一:孔子与弟子孔子曾对他的弟子们说:“人之所以为贵者,
以公灭私是什么意思
以公灭私的读音以公灭私,拼音为 yǐ gōng miè sī。以公灭私的含义以公灭私的含义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私利。这个成语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为了公共利益而舍弃个人私欲。以公灭私的典故典故一: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在治理国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即使面对自己的亲族也不偏袒。他的这种公正无私的行为被后人称为“以公灭私”。典故二:古代有一位名叫荀息的贤臣,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这种“以公灭私”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以公灭私的近义词大公无私公正无私舍己为公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公平正直公正不阿舍身取义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以公灭私的反义词损
无私有意是什么意思
无私有意的读音读音:wú sī yǒu yì拼音:wú sī yǒu yì无私有意的含义"无私有意" 是一个成语,其中“无私”指的是没有私心,没有偏袒或偏爱;“有意”则表示有某种意图或目的。因此,"无私有意" 的整体含义是:在处理事情时,虽然有某种目的或意图,但这种目的或意图并不受个人私心的影响,而是出于公正、公平的考虑。无私有意的典故"无私有意"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在古代,人们崇尚无私奉献、公正公平的精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因此,"无私有意"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事情时,虽然有明确的意图或目的,但能够保持公正、公平的
营私植党是什么意思
营私植党的读音营私植党的读音为:yíng sī zhí dǎng。营私植党的含义“营私植党”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为谋求私利,结成党派团体。其中,“营”是谋求、追求的意思;“私”指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植”是建立、树立的意思;“党”则是指因共同利益而结成的团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结成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可能对组织或社会的整体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营私植党的典故“营私植党”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政治斗争。在古代,一些官员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会结成党派,互相支持,排挤异己。这些党派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营私植党”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
秉正无私
秉正无私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人正直、处事公正无私心。其含义包括坚守正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此外,它还多个出处,强调了为人正直、公正的重要性。近义词有公私分明、大公无私等。反义词为偏私、徇私舞弊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只关注公事而忽视个人情感或利益的极端状态,或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等。秉正无私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行为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标签。
一秉大公是什么意思
一秉大公的读音一秉大公的读音为:yī bǐng dà gōng。一秉大公的含义一秉大公的含义是形容人能够公正无私,秉持大公无私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其中,“一秉”表示完全、始终如一,“大公”则指公正无私的态度。一秉大公的典故一秉大公的典故源于古代,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被人们赞誉为“一秉大公”。此外,《汉书》等史书中也有记载一些官员因一秉大公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誉。这些典故和记载都表明了一秉大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处事态度。一秉大公的近义词一秉大公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公平正直、大公至正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一种公正、公平、不
不徇私情
不徇私情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xún sī qíng。这个成语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不因个人情感、关系或私利偏袒某一方,而是公正无私地按照事实和规定来处理。不徇私情的典故源于古代,出自《汉书·张释之传》等。其近义词有大公无私、公正无私、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偏袒护短、假公济私等。不徇私情是一个值得尊重和信任的品质,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始终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遵循事实和规定。错误的做法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徇私舞弊,违背了不徇私情的原意。
包拯 读后感
包拯读后感(汇总版)读完关于包拯的书籍,我深感震撼和敬佩。包拯,这位历史上的清官,以其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故事从包拯的年少时期开始,描绘了他的聪慧好学,以及他如何成长为一位公正廉明的官员。他面对权贵不畏强权,对待百姓心怀大爱。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包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拯的形象在我心中是如此鲜明。他不仅是一位官员,更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基于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清廉和公正。包拯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但也让我看到了希望。他的正义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包拯的办案过程更是扣人心弦。他要有智慧
弊绝风清
弊绝风清的读音为bì jué fēng qīng,意味着彻底消除弊端,风气变得清正廉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不良风气和弊端的整治,描述的是一个地方或组织中的不良现象已完全消除,风气清新正直。其反义词为贪污腐败、恶劣风气等。通过政策推动、管理加强等方式,实现弊绝风清的目标。然而,在用法上,弊绝风清应正确用于形容整体风气或环境,避免与贬义词语搭配或用于负面场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如:“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实现了弊绝风清,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当的使用方式如:“他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还算弊绝风清”,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