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敌当前
读音
dà dí dāng qián
含义
- 大敌:强大的敌人。
- 当前:就在眼前,迫在眉睫。
- 整体含义:形容面临强大的敌人或严重的威胁,形势紧迫,必须立即应对。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国大夫狐偃劝晋文公警惕秦国,说:“大敌在前,不可懈怠。”这是较早的类似表达。 - 《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说:“曹操大敌当前,若不联合刘备,江东危矣。”体现了成语的紧迫感。 - 《史记·项羽本纪》:
巨鹿之战时,项羽破釜沉舟,激励士兵:“大敌当前,唯有死战!”
近义词
- 兵临城下:敌军已逼近城墙,形势危急。
- 危在旦夕:危险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生。
- 迫在眉睫:事情紧急,必须立刻处理。
-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反义词
- 高枕无忧:形容毫无忧虑,放松警惕。
- 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没有威胁。
- 太平无事:局势平稳,没有危险。
- 稳如泰山:形容极其稳固,不受影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考试就像大敌当前,我要认真复习!
- 足球比赛时,对方球队很强,真是大敌当前啊!
-
小学高年级:
- 面对期末考试的挑战,同学们感觉大敌当前,纷纷加紧学习。
- 洪水即将到来,村民们如临大敌当前,赶紧加固堤坝。
-
初中:
- 中考大敌当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 公司面临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管理层认为大敌当前,必须调整策略。
-
高中:
- 高考大敌当前,许多学生废寝忘食地复习。
- 疫情突然爆发,医护人员感觉大敌当前,迅速投入战斗。
-
大学及以上:
- 全球经济危机大敌当前,各国政府紧急出台应对措施。
- 面对科技巨头的垄断,中小企业如临大敌当前,纷纷寻求创新突破。
错误用法
-
形容小事:
- ❌ 明天要交作业,真是大敌当前啊!(作业不算“大敌”)
- ✅ 改为:明天要交作业,时间紧迫!
-
用于轻松场合:
- ❌ 周末要去郊游,感觉大敌当前!(郊游是开心的事)
- ✅ 改为:周末要去郊游,真让人期待!
-
对象错误:
- ❌ 我家猫看到老鼠,如临大敌当前。(成语一般用于人)
- ✅ 改为:我家猫看到老鼠,立刻警惕起来。
总结:“大敌当前”强调形势严峻,适用于重大危机或强敌威胁的场景,不可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bīng lín chéng xià,意味着敌军已到城池近处,形势危急。它源自古代战争故事,用于形容战争中敌我双方对峙的状态,也比喻压力或困境已迫近。近义词有危在旦夕、迫在眉睫等,反义词有安然无恙、高枕无忧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成语的特定含义和语境,避免误用。
兵在其颈
兵在其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zài qǐng jǐng。它表示形势危急,如同士兵的脖子被敌人控制,形容事情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紧迫的境地。该成语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楚汉相争时期的危急形势。近义词包括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和千钧一发,反义词有安然无恙、安之若素和稳操胜券。兵在其颈的使用需注意避免误用场合和误与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文章提供了有关兵在其颈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从令如流
从令如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óng lìng rú liú。它指的是服从命令像流水一样顺畅自然,形容行动迅速、执行命令坚决。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用来形容军队、官府或组织机构执行命令的迅速和有效。其近义词包括迅速执行、雷厉风行等,反义词包括拖沓延误、犹豫不决等。在使用时,需要避免错误用法,不应只注重执行速度和效率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如思考、创新、质量等。例如,他的团队在执行任务时总是从令如流,迅速高效完成任务;他的部队在战场上从令如流,取得辉煌胜利。
祸迫眉睫是什么意思
“祸迫眉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ò pò méi jié,形容事情紧迫、危急到刻不容缓的地步。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对危急情况的形象描述。其近义词包括“刻不容缓”“危在旦夕”等,表示形势紧急。反义词如“从容不迫”“安然无恙”等,表示平静从容的状态。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用于描述极度紧迫和危险的状况。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非紧迫情况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这个成语在表达危急情况时非常生动有力。
军临城下是什么意思
军临城下的正确读音为jūn lín chéng xià。它用于描述敌军已经逼近城池的危急形势,最早出自《左传》。军临城下的近义词有兵临城下、临危受命等,反义词包括安然无恙、太平盛世等。在运用时需注意语境,不可随意误用。
四战之国是什么意思
四战之国的读音四战之国,读音为"sì zhàn zhī guó",其中"四"读作sì,"战"读作zhàn,"之"读作zhī,"国"读作guó。四战之国的含义四战之国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上四面都是敌对势力的国家,形容该国处于极为险恶的境地,容易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和威胁。四战之国的典故四战之国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在古代,许多国家的地理位置都非常复杂,有的国家四面环敌,难以避免战争的威胁。例如,《史记》中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的情况,赵国地处燕、齐、秦、魏等大国之间,经常受到各方的攻击和威胁,因此被称为四战之地。此外,在古代的战争故事中,也有许多描述四战之国的情景和故事。四战之国的近义词险象环生
危若朝露是什么意思
危若朝露的读音危若朝露的拼音为wēi ruò cháo lù。危若朝露的含义"危若朝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或形势非常危险,如同早晨的露水一般,短暂而不稳定。它比喻形势或情况极为危急,有如清晨的露水一般易逝。危若朝露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环境。在古代,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早晨的露水往往被视为短暂而脆弱的象征。在战争或政治斗争中,如果形势如同朝露般岌岌可危,那就意味着局势极其严重,需要立刻采取行动来避免灾难。具体典故和出处因历史久远已难以考证,但该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危若朝露的近义词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随时可能崩溃或灭亡。千钧一发:形容事情处于极其紧要关头,就像一根头发悬在
命在旦夕是什么意思
命在旦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ìng zài dàn xī,形容生命极度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以描述人的生命处于极度危急的状态。该成语还有其他出处和典故,如《左传》中的“朝不保夕”。命在旦夕的近义词有“岌岌可危”和“危在旦夕”,反义词有“安如泰山”和“安然无恙”。在使用时需确保恰当性和准确性,避免误用和滥用。文章提供了命在旦夕的详细解释,包括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迫于眉睫是什么意思
"迫于眉睫"是一个成语,形容事情非常紧迫,形势严峻,需要立刻采取行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人们对时间和紧迫性的直观感受。它的近义词有"刻不容缓""燃眉之急""危在旦夕",反义词有"从容不迫""闲暇有余""悠然自得"。使用时应根据情境恰当使用,避免错误用法。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泛应用,用于表达紧急情况和迫切的需求。
不急之务
“不急之务”是一个成语,指不是紧急或迫切需要处理的事务。其读音及含义有所解释,出自古代文献,常用来形容一些不那么紧迫或重要的事情。在处理紧急事务时,可以暂时放下不急之务。该成语有近义词如闲事杂务、缓事非急务等,反义词为急务、紧要事等。文章同时介绍了不急之务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使用场合和避免误用。通过多个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