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量铢称

寸量铢称:精打细算的智慧

读音

寸量铢称:cùn liáng zhū chēng

含义

“寸”指长度单位,约3.33厘米;”量”指测量;”铢”是古代重量单位,约0.6克;”称”指称重。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一寸一寸地量,一铢一铢地称”,比喻做事非常精细、谨慎,对事情或财物计算得非常精确。

在实际使用中,”寸量铢称”多用来形容人在处理事务或计算得失时过分计较、精打细算,有时带有轻微的贬义,暗示过于拘泥细节而缺乏大局观。

典故

  1. 《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轻重者,不失黍累;度长短者,不失寸分。”这种精确测量的理念为”寸量铢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中提到:”今人读书,多是寸量铢称,不肯放过一字。”这里用来批评读书人过分拘泥于字句解释而忽视整体理解。
  3.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写道:”那商贾寸量铢称,不肯吃亏半分。”生动描绘了商人精于算计的形象。
  4.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批评:”作诗填词,不可寸量铢称,当以气韵为主。”强调艺术创作不应过分拘泥细节。

近义词

  1. 斤斤计较:过分计较细小的事情或微小的利益。
  2. 锱铢必较:对极小的钱财或事情都要计较,形容非常吝啬或小气。
  3. 分斤掰两: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事情。
  4.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计算,不浪费。
  5. 毫厘不爽:形容丝毫不差,非常精确。

反义词

  1. 大手大脚:形容花钱、用东西没有节制。
  2. 挥霍无度:任意花钱,没有节制。
  3. 不拘小节: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约束。
  4. 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财帮助别人。
  5. 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粗心大意。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妈妈买菜时总是寸量铢称,生怕多花一分钱。
    • 小明做数学题寸量铢称,每道题都检查好几遍。
  2. 小学高年级

    • 这位老会计工作寸量铢称,从未出过差错。
    • 奶奶过日子寸量铢称,从不浪费一粒米。
  3. 初中

    •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寸量铢称地记录每一个数据。
    • 他对待朋友从不寸量铢称,总是慷慨大方。
  4. 高中

    • 古代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交易时,往往寸量铢称以免吃亏。
    • 艺术创作不能寸量铢称,否则会失去灵感和生命力。
  5. 大学及以上

    • 财务部门对预算的审核寸量铢称,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 在学术研究中,对数据的处理应当寸量铢称,但也要注意把握整体方向。
  6. 职场场景

    • 项目经理对成本控制寸量铢称,使项目在预算内顺利完成。
    • 供应商的报价单需要寸量铢称地分析,找出最优方案。
  7. 文学创作

    •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从不寸量铢称于字句的雕琢。
    • 诗人创作时若过分寸量铢称,反而会失去诗歌的灵动之美。
  8. 商业谈判

    • 在合同细节上双方寸量铢称,谈判持续了整整一天。
    • 精明的商人懂得何时该寸量铢称,何时该放眼长远。
  9. 日常生活

    • 过日子要懂得规划,但也不必事事寸量铢称失了生活乐趣。
    • 她对家务管理寸量铢称,家里总是井井有条。
  10. 批评用法

    • 他为人太过寸量铢称,连朋友间的小忙都要计算得失。
    • 领导对下属的小错误寸量铢称,反而打击了团队士气。

错误用法

  1. 形容时间管理:错误例句:”他寸量铢称地安排每一天的时间。”(正确应使用”分秒必争”)
  2. 形容情感表达:错误例句:”她对孩子寸量铢称地付出爱。”(情感不宜用此量化成语形容)
  3. 形容宏观决策:错误例句:”国家政策制定不能寸量铢称。”(政策制定宜用”拘泥细节”等表达)
  4. 形容学习速度:错误例句:”他寸量铢称地掌握每个知识点。”(宜用”循序渐进”)
  5. 形容体育运动:错误例句:”运动员寸量铢称地训练每个动作。”(宜用”精益求精”)
  6. 形容艺术欣赏:错误例句:”欣赏名画不应寸量铢称。”(艺术欣赏宜用”吹毛求疵”)
  7. 形容记忆能力:错误例句:”他寸量铢称地记住每个细节。”(记忆宜用”过目不忘”等)
  8. 形容饮食健康:错误例句:”营养师寸量铢称地计算每餐热量。”(专业计算不宜用带贬义的成语)
  9. 形容环保行为:错误例句:”我们应该寸量铢称地节约资源。”(环保行为宜用”精打细算”)
  10. 形容科技创新:错误例句:”研发过程需要寸量铢称的态度。”(创新宜用”严谨细致”)
寸量铢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斗量筲计

斗量筲计是一个成语,形容数量众多、难以计数或数量之大超出想象。其出处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含义,并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类似表达。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数量极多的情况,如城市繁华、读者数量、收藏品数量等。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场景和语境,避免不恰当或夸张的用法。近义词包括浩如烟海、不计其数等,反义词则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等。

锱铢必较是什么意思

锱铢必较的读音锱铢必较的读音为zī zhū bì jiào。锱铢必较的含义"锱铢必较"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计量单位。"锱"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锱"为二十四分之一两,"铢"为两的百分之一。因此,"锱铢必较"原意是指对极小的数量都进行仔细比较,形容非常计较、一丝不苟。现在常用来形容对事物过于苛求、过分计较,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锱铢必较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人和交易中。在古代,由于计量工具不精确,商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常常需要对每一个微小的单位进行仔细比较,以避免吃亏。因此,他们经常使用"锱铢必较"来形容自己对交易的苛刻要求。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古代商人对于交易的严谨态度

巴前算后

巴前算后的读音为"bā qián suàn hòu",是一个成语,表示在思考问题时既考虑现在又考虑未来,强调全面、周全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和规划能力。该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紧密相关。其近义词有前后思量、深思熟虑等,反义词为目光短浅、草率行事等。使用巴前算后时需注意其正确场合,避免滥用或与瞻前顾后等成语混淆。同时,巴前算后是一个褒义词,应避免用于贬义语境。例句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巴前算后的思维方式来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处理复杂问题。

丁是丁,卯是卯

“丁是丁,卯是卯”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意思是形容说话或做事准确、明确、不模糊、不敷衍了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农事活动,强调精确性和严谨性。它的近义词有精确无误、一丝不苟等,反义词包括模棱两可、马马虎虎等。在运用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避免滥用。通过这个成语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秤薪而爨

本文介绍了成语“秤薪而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注意事项。该成语原意是形容烧火做饭时精确计算柴草重量以节约资源,现常用来比喻精打细算、注重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避免滥用或误用。

不丰不杀

不丰不杀是一个成语,意为保持适度的状态,既不浪费也不吝啬节制。其源于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追求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丰不杀的近义词包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等,反义词为奢侈浪费、过度节俭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保持平衡适中的状态,如生活方式、饮食、管理、消费观念等。然而,它不被用于形容事物过于平均或没有特点的情况。

颠斤播两

颠斤播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iān jīn bō liǎng",意思为颠倒斤两,引申为故意混淆事实、弄虚作假。该成语源于古代市场交易中不法商贩在称重时故意做手脚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和混淆视听,反义词则是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和明察秋毫。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固定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与其他概念混淆。同时,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和情境,避免引起争议或误解。

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是一个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成语。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论语》等。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彷徨无措、心无主见等,反义词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文章对“不知所措”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举例说明其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

铢铢校量是什么意思

铢铢校量的读音铢铢校量读音为zhū zhū xiào liàng,其中zhū是声母,韵母为ū,校为xiào,量是liàng。铢铢校量的含义铢铢校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对事物进行极其细致、一丝不苟的计量和比较。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对于小事斤斤计较,或者对事物的计量非常精确。铢铢校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量单位。在古代,铢是一种很小的重量单位,而校量则是指对事物进行计量和比较。因此,铢铢校量这个成语就形象地表达了对于事物进行极其细致、一丝不苟的计量和比较的过程。在历史上,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形容某些人的性格特点,即对小事斤斤计较。铢铢校量的近义词斤斤计较:形容人对事情的细节过分计较。丝丝

析毫剖厘是什么意思

析毫剖厘的读音读音:xī háo pōu lí拼音注音:xī/háo/pōu/lí析毫剖厘的含义“析毫剖厘”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区分。其中,“析毫”指的是分析到毫发,即极细微的差别;“剖厘”则是指仔细地剖析、区分。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对事物进行非常细致的区分和分析。析毫剖厘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析毫剖厘”来形容对事物的精细分析和区分。例如,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有对事物进行精细描绘和区分的情节,这些情节都体现了“析毫剖厘”的精神。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官员、学者等对工作或学问的精细研究态度。析毫剖厘的近义词精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