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通文墨

成语”粗通文墨”详解

读音

cū tōng wén mò

含义

  • :粗略、浅显,表示程度不深。
  • :了解、掌握,表示具备一定的能力。
  • 文墨:泛指文字、文章或书写能力。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对文学或书写有一定的了解,但水平不高,仅达到基础程度。

典故

  1.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年轻时”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后来感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虽未直接提到”粗通文墨”,但班超的经历体现了从基础文墨转向更高追求的过程。
  2. 《儒林外史》:书中描写许多读书人”不过粗通文墨”,却自视甚高,讽刺了科举制度下部分人的虚伪。

近义词

  1. 略知一二:对某事知道一点,但不深入。
  2. 一知半解:了解不全面,理解不透彻。
  3. 识文断字:能读写基本文字,程度与”粗通文墨”相近。

反义词

  1. 满腹经纶:形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2. 学富五车:读书多,知识丰富。
  3. 才高八斗:形容文才极高。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哥哥虽然只粗通文墨,但能帮我写作业。(简单生活场景)
  2. 小学高年级:这位老爷爷粗通文墨,常给村里人写春联。(传统文化)
  3. 初中:古代许多商人粗通文墨,能记账即可。(历史背景)
  4. 高中:他自称读书人,实则不过粗通文墨,连《论语》都背不全。(批判性表达)
  5. 文学创作:那匠人粗通文墨,却在日记里写下质朴动人的文字。(艺术化表达)
  6. 职场场景:这份工作只需粗通文墨,会写邮件即可。(实用说明)
  7. 历史评论:宋代印刷术普及,使更多百姓粗通文墨。(学术分析)
  8. 讽刺用法:某些网红故作高雅,其实粗通文墨而已。(社会现象批评)
  9. 自谦表达:在下粗通文墨,不敢在各位面前卖弄。(谦辞)
  10. 教育话题:扫盲运动让亿万农民摆脱文盲,至少粗通文墨。(宏观叙述)
  11. 古代小说:门房粗通文墨,能看懂拜帖上的名字。(细节描写)
  12. 对比句式:与其粗通文墨而自满,不如潜心深造。(劝学)
  13. 文化差异:西方传教士粗通文墨后,开始翻译《圣经》。(跨文化)
  14. 家族描写:我们家世代务农,直到祖父才粗通文墨。(家族史)
  15. 语言学习:留学半年,他已粗通文墨,能看简单报纸。(外语类比)
  16. 技术时代:在电脑普及前,粗通文墨就能当文员。(时代变迁)
  17. 乡村题材:村支书粗通文墨,用毛笔写通知贴在祠堂。(乡土气息)
  18. 人物评价:张师傅手艺精湛,虽粗通文墨却智慧过人。(辩证角度)
  19. 历史假设:如果武则天不是粗通文墨,而是满腹经纶……(虚拟语气)
  20. 成语接龙:粗通文墨→墨守成规→规行矩步……(语文游戏)

错误用法

  1. 程度错位:✘”这位国学大师粗通文墨”(与身份严重不符)
  2. 褒贬颠倒:✘”恭喜你粗通文墨”(作为祝贺语不当)
  3. 对象错误:✘”人工智能已经粗通文墨”(非生物不适用)
  4. 古今混淆:✘”原始人粗通文墨”(文墨特指文字系统)
  5. 自相矛盾:✘”他文盲多年,突然粗通文墨”(需学习过程)
  6. 场景不当:✘”墓志铭:此处长眠者粗通文墨”(悼文需庄重)
  7. 逻辑错误:✘”不识字却粗通文墨”(违背基本定义)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解析,我们可以全面把握”粗通文墨”的用法,既能准确运用,又能避免常见错误。这个成语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对文化修养的重视,以及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文的诗词

关于文的诗词(第1篇)关于“文”的诗词一、诗经《关雎》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原文:文王之德之纯兮,有文武之道焉。解析:这句诗体现了文王之道,指出了其品德纯正和有文武之道的特点。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而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文以秀才之诗,飞羽觞而醉月。作者:李白朝代:唐解析:此诗中,“大块假我以文章”一句中“文章”二字,即指文化、文明等,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赞美。三、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夫四海为家,叶落

出文入武

“出文入武”是一个成语,意为在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时,兼具文治和武备的能力,既善于用文化教化人民,又善于用武力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形容那些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人。其近义词包括兼收并蓄、文武双全等,反义词为偏文轻武、偏隅一隅等。该成语在描述领导风格、军事才能、教育理念等多领域都有应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场合或语境,如只用于描述单方面擅长的人或过度夸大其含义。

包羞忍耻

包羞忍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o xiū rěn chǐ",意指能够承受羞辱和耻辱,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常用于形容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和不屈不挠的人。包羞忍耻的近义词包括忍辱负重、逆境自强和坚忍不拔等。相反,自暴自弃、轻易放弃和骄傲自满等则是其反义词。在使用包羞忍耻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包羞忍耻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

不识之无

文章介绍了一个成语“不识之无”,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近词。不识之无的读音是"bù shí zhī wú",意指人缺乏判断力和生活经验,无法识别事物的好坏、利弊等。该成语源自古代一个故事,用于形容缺乏常识和经验的人。其近义词如毫无头绪、懵懂无知等,表示对事物缺乏理解;反义词如见多识广、聪明伶俐等,表示富有知识和经验。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使用例句和注意事项,提醒读者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并避免与其他相近词语混淆使用。

汉字"死"的拼音、部首、笔顺及10种含义全解析

\n\n本文详细解析了“死”字的含义,包括失去生命、不顾生命、至死坚决、达到极点、不可调和的、固定死板不活动、不能通过等。文章介绍了“死”字的多种含义及用法,包括作为动词表示生命终止,名词表示死刑、尸体等,以及副词表示甚至极点等。此外,还提供了一些例句以辅助理解。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是一个成语,形容对于某些事物或历史时期一无所知,无法谈论或评价。其含义源于古代中国历史,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人们往往只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或时代的事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时代的知识匮乏。它的近义词包括一无所知、茫然不解等,反义词则是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确保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秉文经武

秉文经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wén jīng wǔ,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这个成语用于描述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军事才能的人,形容人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才能,能够文武兼备,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秉文经武的典故反映了古代文人武士的社会地位和他们所应具备的才能。除了近义词如文武双全、才德兼备、智勇双全、文韬武略,也有反义词如粗通文墨、偏颇之见和缺乏胆略。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与其他词混淆使用,应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并客观评价。

博闻多识

博闻多识是一个成语,意为学识广博,知识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大学》。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其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褒义色彩,避免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例如,不应将“博闻多识”用来形容只是表面上涉猎广泛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同时,在评价一个人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方面。博闻多识的人经常通过阅读、学习、经历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鲁鱼陶阴是什么意思

鲁鱼陶阴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文字或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讹和错乱。其源于古代书籍的校勘和流传,由于手抄传播易导致错讹。该成语含有混乱和错误的含义,与鱼鲁不分、讹误百出等词语相近。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及适用场合,避免误用。校对工作中需特别关注鲁鱼陶阴情况,以避免混淆和误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