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湎淫逸:放纵享乐的警示
读音
chén miǎn yín yì
含义
- 沉湎:沉溺、沉迷,指深陷某种状态无法自拔。
- 淫逸:过度放纵享乐,尤指荒淫无度的生活。
整体含义:形容人沉迷于酒色享乐,荒废正业,最终导致道德败坏或事业衰败。
典故
- 《尚书·无逸》:
周公劝诫周成王不可“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否则会“丧邦”,即因放纵享乐而亡国。 - 《左传·昭公元年》:
晋国大夫叔向批评晋平公“沉湎淫逸”,导致国力衰退,最终被权臣架空。 - 《史记·殷本纪》:
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沉湎淫逸,最终亡国。
近义词
- 纸醉金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环境。
- 花天酒地:指沉迷酒色,放纵享乐。
- 骄奢淫逸:强调生活奢侈,行为放荡。
- 醉生梦死:比喻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反义词
-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致力于治理国家或事业。
- 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 清心寡欲:保持心境平和,减少欲望。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整天玩游戏,不写作业,真是沉湎淫逸!(错误示范,程度过重)
- 故事里的国王因为贪玩,不管国家大事,最后失去了王位。
-
小学高年级:
- 古代有些皇帝沉湎淫逸,不理朝政,导致国家灭亡。
-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享乐,不学习,将来会一事无成。
-
初中:
- 商纣王沉湎淫逸,建造酒池肉林,最终被周武王推翻。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衰败,都是从统治者沉湎淫逸开始的。
-
高中及以上:
- 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实为沉湎淫逸的典型。
- 现代社会中,部分人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也是一种变相的沉湎淫逸。
错误用法
-
程度过轻:
- 错误:他周末睡懒觉,真是沉湎淫逸。(睡懒觉≠放纵享乐)
- 修正:他整日酗酒赌博,荒废工作,可谓沉湎淫逸。
-
对象错误:
- 错误:这只猫整天晒太阳,沉湎淫逸。(动物行为不适用)
- 修正:古代贵族们纵情声色,沉湎淫逸,最终家道中落。
-
褒贬混淆:
- 错误:他退休后旅游享受生活,算是沉湎淫逸。(中性或积极行为)
- 修正:退休后适度休闲无可厚非,但若挥霍无度,便是沉湎淫逸。
总结:该成语多用于批判过度放纵的负面行为,需注意语境和程度,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沉湎酒色
本文介绍了“沉湎酒色”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沉迷于酒和色欲之中,不能自拔,常用来警示人们要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使用这一成语时要注意使用场合、对象和与其他负面词汇的连用,避免引起误解或不恰当使用。
朝歌暮弦
"朝歌暮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gē mù xián,形容一个人整日沉浸在音乐或歌舞等娱乐活动中,不思进取,生活过于放纵。该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近义词包括纵情声色、沉醉音乐、歌舞升平,反义词有勤勉好学、节制自持、专心致志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境不清晰以及与其他负面词汇重复使用等错误用法。
朝欢暮乐
“朝欢暮乐”是一个成语,读音zhāo huān mù yuè,形容整日寻欢作乐,欢乐无度。典故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描述古人追求欢乐的生活态度。该成语表示从早到晚都感到快乐的状态。近义词包括终日欢娱、寻欢作乐等,反义词则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等。该成语有时可能被误用,不应将其用于描述不健康或不正当的欢乐和快乐。例如,“他整日朝欢暮乐,生活惬意”等。
暴内陵外
暴内陵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nèi líng wài,形容对内凶狠残暴、对外欺压凌辱的行为。该成语源自古代,用来描述那些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欺压弱小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凶狠残暴、欺压凌辱等,反义词为仁爱宽厚、公正无私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败国丧家
本文介绍了成语“败国丧家”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因某些原因导致的国家衰败和家庭破裂的严重后果。其典故源于古代历史事件,当国家遭遇困境时,家庭也常常遭受不幸。文章还给出了该成语的一些例句。需要注意的是,“败国丧家”不适用于形容个人的失败或不幸,也不能随意搭配其他词语使用。
朝歌夜弦
朝歌夜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gē yè xián。它用于形容生活奢华、享乐无度,或音乐演奏频繁热烈。源自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形容君主沉溺音乐和享乐的生活。近义词有昼夜笙歌、纵情欢乐、寻欢作乐等。反义词有节衣缩食、戒奢宁俭、艰苦朴素等。使用时要根据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
至死不悟是什么意思
至死不悟的读音至死不悟读音为,其中“至”指到、达到;“死”指死亡;“不悟”指不醒悟,不理解。至死不悟的含义“至死不悟”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到死也不明白、不理解,形容一个人顽固不化,或者指其对于某种道理或事实的严重误解或忽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对错误行为或观念坚持到底,始终不肯悔改的人。至死不悟的典故“至死不悟”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有些人因为坚持错误的观念或行为,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肯改变。这些故事被后人引申为“至死不悟”的典故。例如,在《左传》中就有记载一些因固执己见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人物。典故一《史记》中记载了商纣王的故事。商纣王因荒淫失道,被周武王所灭。但即使面临灭国之危,商纣王仍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大肆挥霍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肆挥霍”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无节制地、过度地花费或消耗财富、资源等,带有贬义色彩。典故源于古代贵族或富人无节制地花费财富的行为。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注意避免将“大肆挥霍”用于形容正当的消费行为或合理的投资,使用时注意语境和语气。
病民蛊国
病民蛊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人或集团的行为、政策等对人民和国家造成危害或损害的行为。其含义是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人民和国家造成迷惑和损害。出自《诗经·大雅·瞻卬》,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对人民和国家造成危害的行为或政策。近义词包括蠹国害民、祸国殃民等,反义词包括利国利民、兴国安邦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