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满囹圄

草满囹圄:一个反映政治清明的成语

读音

cǎo mǎn líng yǔ

含义

  • :野草,杂草
  • :充满,遍布
  • 囹圄:古代监狱的代称

整体含义:监狱里长满了野草,形容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极少,监狱几乎无人使用。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社会秩序良好、法治严明的理想状态。

典故

  1. 《汉书·刑法志》记载:”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囹圄空虚,四十余年。”这是最早描述监狱空置状态的记载之一。
  2. 《后汉书·循吏传》中记载:”(王涣)为洛阳令,政平讼理,囹圄空虚。”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位清官治理下监狱空置的景象。
  3. 《隋书·循吏传》:”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描绘了隋朝开皇年间社会安定的景象。
  4.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道州民》中写道:”囹圄空虚冬复春”,赞美了当时道州良好的社会治理状况。

近义词

  1.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不会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占为己有。
  2. 夜不闭户:晚上不用关门也不会担心被盗,形容社会治安非常好。
  3.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4. 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社会安定。
  5. 刑措不用:刑法搁置不用,形容无人犯法。

反义词

  1. 囹圄充溢:监狱里人满为患,形容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2. 盗贼蜂起:盗贼像蜜蜂一样成群出现,形容社会治安极差。
  3. 法纪荡然:法律和纪律完全被破坏,形容社会秩序混乱。
  4. 民怨沸腾:人民的怨恨像开水一样沸腾,形容社会矛盾尖锐。
  5. 狱讼繁兴:诉讼案件频繁发生,形容社会纠纷多,法治状况差。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老师告诉我们,在古代清官治理下,常常会出现草满囹圄的景象。
  2. 这个成语故事让我明白了社会安定的重要性。
  3. 如果人人都遵纪守法,我们的社会就能实现草满囹圄的理想状态。
  4. 草满囹圄是每个法治社会的追求目标。
  5. 读了这个成语,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安定和谐。

初中阶段例句

  1. 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草满囹圄”这个成语,它反映了古代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
  2. 贞观之治时期,社会安定,几乎达到了草满囹圄的程度。
  3. 草满囹圄不仅是监狱空置,更体现了人民自觉守法的良好风尚。
  4. 现代社会虽然难以完全实现草满囹圄,但我们可以努力减少犯罪率。
  5.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良好的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

高中阶段例句

  1. 从”草满囹圄”这一成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治理的追求。
  2. 草满囹圄的状态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与普遍的道德自觉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3. 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草满囹圄”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4. 分析”草满囹圄”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思考法律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5.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无讼”的理想社会治理状态。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草满囹圄”体现了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治理理念。
  2. “草满囹圄”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反映了传统中国对”无讼社会”的向往。
  3. 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草满囹圄”这一成语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
  4. 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草满囹圄”所描述的状态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5. 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草满囹圄”反映了法律与社会秩序的辩证关系。

错误用法

  1. 错误描述犯罪率高:如”这个地区犯罪率很高,监狱里草满囹圄”(完全相反的意思)
  2. 形容监狱条件差:如”这座监狱年久失修,已经草满囹圄了”(误解为监狱破败)
  3. 比喻人烟稀少:如”这个村庄人口外流严重,几乎草满囹圄”(错误类比)
  4. 形容植物茂盛:如”公园无人管理,草木丛生,真是草满囹圄”(仅从字面理解)
  5. 用于个人生活场景:如”我的房间很久没打扫,已经草满囹圄了”(完全不当的比喻)
  6. 形容思想空虚:如”他长期不学习,头脑中草满囹圄”(牵强附会的用法)
  7. 比喻市场萧条:如”疫情期间,商场草满囹圄”(不恰当的引申)
  8. 形容记忆模糊:如”多年过去,我对那件事的记忆已经草满囹圄”(错误比喻)

正确使用这个成语需要注意其特定的社会政治含义,避免仅从字面理解或随意引申。它专用于形容社会治理良好、犯罪率极低的理想状态,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

陷身囹圄是什么意思

陷身囹圄的读音陷身囹圄(xiàn shēn líng yǔ),其中“囹圄”二字为古汉语词汇,意为监狱。陷身囹圄的含义陷身囹圄意为因犯罪或其他原因被关进监狱,陷入困境。它常用来形容人因某种原因被拘禁或陷入困境的境地。陷身囹圄的典故“陷身囹圄”这一成语出自《汉书·刑法志》,描述了古代犯罪者被关进牢狱的情景。历史上,这一成语也常被文人墨客用来形容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遭遇不幸的人。陷身囹圄的近义词身陷图圄身陷牢狱囚禁于狱身陷囹隍这些词语都含有因某种原因被拘禁或陷入困境的意味,与“陷身囹圄”意思相近。陷身囹圄的反义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法外这些词语都表示没有受到拘禁或限制的状态,与“陷身囹圄”形成反

圄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圄”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和详细解析。它既可作动词,表示囚禁,也可作名词,指监狱。同时,通过多个古代文献的引用,展示了“圄”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含义。

囹怎么读

这篇文章介绍了汉字“囹”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该字在汉语中的含义为“监狱”,出处为《说文》、《华严音义》等经典古籍。此外,“囹”还可以表示令人幽闭思愆、改恶为善的含义。同时,文中还通过古诗词中的用例,展示了“囹”字的运用。

关于地主诗词

关于地主诗词(第1篇)关于地主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地主之德,乐土之民。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解析:这首诗中的“地主”指地方的首领,反映了古人对土地主人的尊重和对德行的向往。表达了对于土地上人民和其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的期盼。归田园居(节选)原文:孟夏草木茂,幽涧藏人居。田园养生主,地主来何迟?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解析:陶渊明这首诗以田园为主线,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下的土地与人情。“地主”一词在此处指土地的主人,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的热爱。二、其他相关诗词及解析古诗中常以“地主”为题材,表达对土地的敬畏和赞美,如“地主之仪”、“地主之恩”

中国古代法制诗词精选 10首关于法律与秩序的名篇赏析

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法制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列举古诗词并解析其背后的思想,展示了古代对法制的认识和追求。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法制精神。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重视和追求,也体现了古代法制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古代的法制文化,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法制文化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

描写隐士的诗词诗经

本文是一篇关于描写隐士的诗词诗经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以及通过古诗词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文章选取了多首古诗词进行解析,展现了隐士的独立与超脱、宁静与自由的生活状态,并强调了隐士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和品味,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理想。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诗词中汲取启示和力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古诗词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文章选取了多首描写隐士的古诗词,包括《诗经·小雅·鹤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

比屋可封

比屋可封是一个成语,原意源于《诗经》中的篇章,形容古代社会风化淳厚,家家户户都值得表扬和封赏。现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人皆可嘉奖。其典故与古代的封赏制度有关。近义词有家家可封、处处可为等。反义词包括乌烟瘴气、世风日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规行矩止是什么意思

规行矩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ī xíng jǔ zhǐ。其含义是严格按照规矩行事,不越出法度的范围,强调遵循规范、遵守规矩。该成语源于古代对于行为规范的追求和体现。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避免在非正式或轻松的场合中使用显得过于严肃或不合时宜。同时,规行矩止是褒义词,不应误用为贬义。使用时需注意与其近义词的区分,避免产生歧义。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应遵循规矩,如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交通规则等,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

令行禁止是什么意思

“令行禁止”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强调执行命令和规定的严肃性。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军事和政治实践,常用于形容社会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状态。其近义词包括雷厉风行、严惩不贷、铁面无私、遵纪守法等。反义词有视而不见、纵容包庇、自由放任、无法无天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避免用词不当、滥用误用、不分场合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例如,在公司、军队、学校等组织场所,领导或老师要求学生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良好的秩序和纪律。

十宗罪1读后感200字

十宗罪1读后感200字(第1篇)《十宗罪1》读后感《十宗罪1》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犯罪小说,初读时便被其紧凑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所吸引。书中描述了各种离奇罪案的背后,所涉及的案件细节真实,让人惊叹。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极为流畅,使我仿佛身临其境。该书以悬疑、紧张的氛围为背景,通过描绘各色人物在罪案中的角色与互动,让故事更为饱满和有深度。这些主要人物的设定与发展都合理且有逻辑,令人深感。尤其对几桩惊天案件的生动描写,既揭露了罪犯的凶残本性,又彰显了公安人员维护社会治安的坚定意志和责任心。批判思考上,该作明确表达了对法治社会的向往和重视,展示了法治力量不可抗拒的精神内涵。例如其中一个案例中的反派人物虽然机关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